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韦健玮

月刊

1003-5672

wyplhrb@163.com

0451-86037010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文艺评论/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追 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推动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移情操演——叙事视点的道德想象力

    王佳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点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叙事技巧的学说,还包含着重要的道德效力.无论是将视点意识视为"主体"性意识还是将其视为一种"主格"式的功能结构,都回应着同样的现代性问题:如何处理他者的主体性意识.将他者视为主体,深刻地依赖着移情能力.这一能力经现代叙事的视点意识得以操演,通过它,视点超越了纯文学技巧进入到社会领域中.社会道德不仅以理性为基础,还以情感共通性为支撑.情感共通性主要是一种对他者主,体的想象能力,它要求我们掌握以视点意识为基础的现代叙事能力,现代小说中的视点自觉,本身即是一种现代性社会意识在审美领域进行自我培养和生产的道德进路,通过视点自觉文学成为现代性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事视点道德想象力审美移情主体性现代性

    "恶"的伦理学反思与"真"的非美学建构——以巴迪欧的尼采阐释为中心

    姚思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迪欧在20世纪90年代对尼采的阐释,与其"真理伦理学"的重建相关,在伦理学反思的基础上推进了"非美学"的认知.巴迪欧从恶的形象出发,重新把握尼采疯癫之语的断裂性,包含对命名与介入问题的思考.在真理伦理的建构中,"忠诚"的连续性原则同样体现在巴迪欧有关"舞蹈为何是尼采思想隐喻"的分析中.巴迪欧通过考察尼采反瓦格纳的思想动因,理解"悲剧"如何成为不同于戏剧的"艺术构型",进而提出哲学与艺术的第四种联结,即"非美学".巴迪欧如是的艺术观在名与实、决定性与可能性、构型与真理的结构性思考中强调主体的责任.

    非美学巴迪欧真理伦理尼采

    美的阻滞与哀悼:韩炳哲的平滑美学及其限度

    罗枭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滑"(smooth)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下日常审美特征的一个概括.在韩炳哲看来,如今的积极社会,"平滑"美的肯定性和积极性驱逐了"非平滑"美的否定性和消极性.否定性是美和艺术丰富社会、予人反思的重要力量,消极性则赋予功绩主体保持沉思的勇气.当平滑之美的愉悦和透明特性在消费时代蔓延之时,美的道德、伦理、政治维度也因被消费的内在性吸收从而失落.这不是美的泛化,而是美的死亡.因此韩炳哲认为要拥抱他者的否定性,重铸美的多重价值,但这无疑相当困难.

    韩炳哲平滑美的救赎否定性

    "力比多经济的造梦术":中国网络小说的快感书写

    宋爽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小说快感书写是一种为读者提供快乐体验的创作趋向.数媒技术强化了网络小说交互性和交往性的深度和范围,交互性形成了以"转喻""违犯"和"观看""代入"为核心的快感生成结构,交往性则使个体交互拓深为超越时空的群体经验.通过快感运行机制,力比多流向整个文学场域,快感书写转化为一种力比多经济模式.由此,快感书写产生商业和伦理二重价值导向:一方面,阅读也是消费和生产,可以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快感书写为读者提供精神慰藉,却也损害了文学伦理的真实性坚守,造成力比多的枯竭.因而,在发挥力比多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的同时,网络小说的发展更需要根植现实.

    网络小说快感书写力比多经济爽文福流文本

    论科幻小说的跨媒介叙事——以吟光代表作为例

    李维姜易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锐科幻作家吟光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天海小卷》与《港漂记忆拼图》新颖独特、清新雅致,自觉地将古典审美取向与现代审美体验完美结合,倾情打造文艺"向未来"的精神高地.倡导并践行跨媒介"分布式叙事"写作模式,颠覆了诗歌、音乐、影像、游戏、剧本杀等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鸿沟壁垒,自觉将科幻、人工智能、VR、AR、元宇宙等科技元素植入"东方幻想"风格的文本建构,并通过跨平台、跨学科、跨媒介叙事的悬置与重构,致力于文化场域互动、多种艺术形态交融的跨界破圈,是对新时代科幻文学创作的有益探索.

    吟光《天海小卷》《港漂记忆拼图》跨媒介叙事

    从"致用"到"立知"——20世纪早期现代中国文学立科的根基及其当代启示

    宋刚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早期,现代中国文学立科经历了三个重要节点.首先是晚清政府拟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其本着"经世致用"的理念设立文学科,将文学视为通往经学的门径与手段,试图保持其"文字之学"与"词章之学"的传统意涵与意识形态属性.其次是王国维引入西学,强调学术分化的科学性与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将文学学科建基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学理之上.最后,朱希祖的《文学论》标志着文学研究以系统化、理论化与知识化的方式,完成了由传统"致用"向现代"立知"的学术转变.这个过程表明,支撑文学立科的基础是由"知"与"用"两部分构成的,二者不可偏废.在介入与静观之间,既离不开知识化的学理分析,也应重视古代"作文"传统的当代转换.

    文学立科京师大学堂章程致用立知

    《诗》《书》经典与西汉文学格局的形成

    刘书刚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文学中的几种主要文体,汉人在追溯其渊源,论证其功能及价值时,《诗》《书》都是主要依据,时人写作也常以两部经典中的相关篇章为典范.大赋最终被认定为"雅颂之亚",与《郊祀歌》、乐府诗一道,文化功能大致和《诗》之风、雅、颂三体相当.《尚书》中的"帝典"启示了司马相如《封禅书》的创作,其中所载君臣上下之言对于汉代诏令奏疏类文体也有示范意义.这些体式在西汉文学中或极为发达,或具有典型性,因此,《诗》《书》两种经典在西汉文学格局的构建中,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一格局形成的关键在武帝一朝,司马相如的创作实践居功甚伟.

    《诗》《书》西汉文学体式

    论诗诗衍生论

    马金水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论诗诗肇源于先秦,《诗经》与《楚辞》当中已经出现了具有批评理论性质的论诗诗句.这些论诗诗句简要地说明了创作动机以及诗风评价,体现出朴素的诗用认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诗诗发展成果主要集中于酬赠、咏史、怀人及摹拟的诗歌作品.诗歌中的论诗成分逐渐增多,最终独立出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论诗诗.不过此时论诗诗的内容还比较简单,形式也不够成熟.在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的努力下,论诗诗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批评文体.无论是五古还是七绝,都能够较好地实现文学批评的功能,为之后的论诗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典范.

    论诗诗论诗诗句批评文体

    《左传》"谏"言风格转变与春秋思潮变化

    赵新宇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中有关卿大夫在劝谏君主或上级时的"谏"言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过一次明显转变,内容上表现为从以礼法道德为主向功利得失为主的变化;形式上表现为从整饬华丽的修饰到自然直白的陈述的转变.这些转变与春秋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潮演变息息相关,是"霸主政治"下各国贵族兴衰更替的乱世征象,同时也是春秋时期贵族心态改变的缩影,开启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浪潮.

    《左传》谏言春秋思潮

    访古叙事·灵性传统·辩证诗学——论迟子建《东北故事集》的审美建构及精神突围

    于欣琪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迟子建在新近出版的小说集《东北故事集》里凭借集中的叙事探索与艺术创造,为读者提供了深具历史感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佳作,彰显出不同以往的美学新质.其中,作家以访古叙事的文学形态探触东北历史的兴衰沉浮,书写个人命运与俗世日常,重构东北大地的有情历史;同时,更一以贯之地延续其小说创作中的灵性传统,通过幽灵视角的设置、巧合连缀的结构以及生命意识的铺展,使作品呈现出虚实相生的风格特质;此外,作家更在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灵魂困境的反思中,提取出"暗夜"这一个体人生的文学象喻,着力发掘"暗夜"与光明、绝望与希望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将小说文本的审美呈现上升至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思考,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辩证诗学".

    迟子建《东北故事集》访古叙事灵性传统辩证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