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生活·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生活·下旬刊
文艺生活·下旬刊

李少华

月刊

1005-5312

wyshzzs@yahoo.com.cn

0731-88856947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大道五一华府北栋1002

文艺生活·下旬刊/Journal Literature Life(Next Trimonthly Publi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与1956年,矛盾为其题写刊名,由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自创刊以来,我们竭诚为广大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服务,崇尚名家,扶植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刘川愉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寅恪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受前人钱谦益治学方法的影响,而提出了著名的"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种能够把历史背景和审美进行综合练习的方式,能够防止出现印象式批评,同时避免了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过去的复杂的考据批评方式逐渐被简化,更为有意义的是将这种历史考察和审美沉思综合考量的方式,能够形成互相制约,这种批评方法能够防止过度诠释。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考

    心与理,知与行——比较视角下的朱子与阳明

    曾奕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与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都是新儒学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朱陆之辩引发的理学与心学的论争也构成了宋明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比较视角下考察两人的认识论、本体论和工夫论后发现,朱熹强调心统性情和已发未发,主张格物致知和主敬涵养的工夫论;阳明强调本心即理和发明本心,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工夫论。阳明沿着朱子的路径开出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二者尽管在心与理、知与行上有所差异,但都以回归性理为方向,不能将他们置于割裂和对立的立场,而应在比较的视角下中综合把握和考量。

    朱熹王阳明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浅谈沈从文的当代小说

    李玲玉
    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沈从文当代小说中有众多出色的作品,其作品融合了政治和人性特点,通过景物描写融入对社会的批判进而揭露不堪的社会现实。本文以《边城》为例,对沈从文当代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探究。

    沈从文当代小说边城

    唐代行书入碑研究——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例

    任雨晴
    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书入碑是碑刻书法研究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范畴,在书法史上绝大多数的碑文是由篆、隶、楷三种书体所写的,而行书的入碑是在唐代才出现成熟并盛绝一时的,产生了较多行书入碑的书家书作。这一现象犹如昙花一现,随着唐王朝的覆灭渐失去风采,但它产生的影响却没有消失,也为碑帖结合的现代书法创作提供了的借鉴。

    行书入碑圣教序唐代碑帖结合

    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

    文书剑
    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丁玲与张爱玲关于女性书写的异同,主要涉及到女性人物命运与心理描写上的相似;二者不同的女性书写态度,以及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进而探讨她们笔下的女性命运有何差异,同时二者对于女性的出路也持有不同的想法;最后总论丁玲与张爱玲对于女性的创作书写存在着不同之处的原因所在,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性意义。

    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

    滔滔两岸潮——试探讨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战

    吴沛钰
    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革命发动后,新文学逐渐形成声势和规模,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表现之一即新文学社团的兴起。新文学作家们受到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的影响,自发聚集为具有不同创作倾向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便是其中影响和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个文学社团进行比较,及二者的激烈论争,分析它们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论争内容

    上古神话与审美意识发生

    万瑞吉
    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古神话的发生很多就奠定了审美意识形态发生的基础,从中国古代到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凭借种种故事发生来寄托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意识发生的开始,与中华民族的其他优秀的文化相互交融,一步步发展形成了逐渐成熟的审美体系。美好事物,或者是某一些激励人心的事情,直达人们内心让人们意识的最深处发生对于朦胧审美的崇高感,学会去关注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尽管上古神话仅存于现世的星星点点,但仍然可以看作是网罗了中国古代的整个系统,带领着后人引领着去一个又一个关于美的体系的追求和发展。

    上古神话审美追求

    "书判取士"之书于初唐书法的表现

    李沅朋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书法发展与唐代科举制度及重视书法教育有一定联系,唐吏部铨选"书、言、身、判"四才中-书的标准为"楷法遒美",所谓"楷法遒美"从用笔上表现大抵接近于虞世南、欧阳询、徐浩、颜真卿等这类上承二王笔法的书家,结体上继承并发展了隋风,思想上便是承袭王羲之一脉的书风,为唐代楷书的完备奠定了一定基础。

    唐代铨选楷法遒美崇王

    广西桂林独秀峰廉泉碑刻初探

    迟明旭陈楠江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碑刻艺术又是历朝历代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对廉政思想的重视也带动着一批学者专家对廉政碑刻的研究重视。位于桂林靖江王府独秀峰内的廉泉碑更是廉政思想的一次体现。笔者通过查阅廉政碑刻相关文献和资料,从而整理出相关廉政碑刻的学术研究史,并对独秀峰廉泉碑刻进行了初步考证研究。挖掘廉政碑刻对于当今政治的指导意义,加强对廉政碑刻的保护,发挥廉政碑刻的教育作用,更好的开发利用廉政碑刻资源。

    廉政碑刻独秀峰廉泉碑靖江王府

    论现代艺术陶瓷的价值

    陈杰明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最初陶瓷的价值在于实用,满足人们日常起居所需是它出现的基础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市场价值等多种价值,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陶瓷成为了实用、欣赏、收藏、装饰等为一体的工艺品,到现今时代,陶瓷的实用价值已经逐渐消失,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艺术陶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装饰、收藏、商品价值上。因此,现代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价值的体现,必须要结合其商品、收藏、装饰等市场价值寻找和开发市场,要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现代艺术陶瓷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