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生活·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生活·下旬刊
文艺生活·下旬刊

李少华

月刊

1005-5312

wyshzzs@yahoo.com.cn

0731-88856947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大道五一华府北栋1002

文艺生活·下旬刊/Journal Literature Life(Next Trimonthly Publi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与1956年,矛盾为其题写刊名,由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自创刊以来,我们竭诚为广大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服务,崇尚名家,扶植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汪杨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桂地区的白苗族群历代生活生活于两地与越南交界的深山中,与外界鲜往来,从而使其族群原始音乐形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本文基于对生活在滇南桂西地区的白苗音乐考察的基础之上,对其音乐传播和传承方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也呈现了白苗音乐传承的新途径.

    滇南桂西富宁白苗音乐传播传承发展

    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研究

    杨小良
    12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茶戏,源于民间采茶劳动和客家民俗生活,载歌载舞,形式多变,欢快热烈,观赏性、表演性、喜剧性、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文化性较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地区群众的喜爱,对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采茶戏表演艺术特征

    音乐作品《双猴戏金狮》中的民族性

    辜琴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曹光平先生的作品《双猴戏金狮》中取材,速度,乐器编配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这部音乐交响曲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的.

    民族性速度乐器编配故事取材

    朝鲜族童谣的个性与共性研究

    张自强
    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谣是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是为儿童专门创作的,流传于孩子们之间,可以说是大多数儿童音乐的启蒙教学.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流传着特有的童谣形式.童谣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有着其个性与共性.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期刊论文资料等方式,对朝鲜族童谣的个性与共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朝鲜族童谣共性与个性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浅谈

    林思佳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非遗传播者应顺应趋势,利用互联网传播思维打造非遗文化的价值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APP

    方言对兴国民歌的隐没影响——以《赞八仙》为例

    白天雨丁一杰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至今,音乐一直是区域文化研究的焦点.兴国山歌《赞八仙》客家跳觋仪式中的祝赞山歌,也是研究方言对兴国民歌隐没影响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从《赞八仙》的音乐型态出发,重点分析民歌《赞八仙》的语言与旋律关系,探索经典民歌的独特魅力,展现《赞八仙》的艺术魅力.

    兴国山歌赞八仙结构语言旋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龙"芦笙舞的保护与传承

    张迪李星辰
    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长衫龙"的历史起源和20世纪以来的保护与传承.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长衫龙"第35代传承人兰衡为案例,描述和分析了长衫龙在当代传承保护的现状,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路.

    长衫龙历史起源保护传承

    "以真求美"形神兼备——演现代潮剧《红军阿姆》中的阿姆有感

    陈立君
    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创造是感性与理性、体验与表现互动交织的统一过程,也是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本人塑造现代潮剧《红军阿姆》中的一些拙见: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努力做到人物的形似,从而了解人物的情绪发展,进入其内心情感世界,用真道、真情去塑造,极力追求神似.使人物立体而丰满,最终达到"以真求美,完美呈现."

    艺术创造寻找感知体验表现

    刚柔并济显巾帼——演潮剧《金山战鼓》有感

    王美芳
    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实践中,本人通过研读剧本,认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梁红玉击鼓抗金的故事,准确把握人物的基调,生动呈现人物的特征,准确把握表演分寸,把握住戏曲表演韵律之美.真真正正做到"文而不温,武而不乱"的表演境界!

    梁红玉把握呈现分寸追求

    二胡演奏艺术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周蓉
    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传统音乐由来已久,二胡、古筝等早已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而其中二胡更是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在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当在继承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找到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将二胡演奏艺术的传统性与创新性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二胡演奏艺术的传统底蕴出发,思考其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融合.

    二胡演奏艺术传统继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