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李建波

双月刊

1005-7242

waiyuyanjiu@163.com

15952023818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

外语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2011年9月1日《外语研究》编辑部紧急声明 近日发现有人入侵《外语研究》的邮箱,盗用《外语研究》名义和作者联系,说已决定采用该作者稿件,但要收版面费,并让对方转账到其银行卡上。本编辑部在此声明:《外语研究》用稿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按正常工作方式和作者联系,从来没有也不会向任何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其他费用。以上欺诈行为已触犯法律,我们保留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的权利,以维护《外语研究》的学术声誉,并保证《外语研究》正常的工作秩序。请各位告知自己的熟人朋友,不要上骗子的当。谢谢!《外语研究》编辑部2012.7.1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翻译教学思政育人新路向——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的探索

    祁芝红李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社会科学语篇翻译具有知识性与政治性双重属性,其翻译教学因而自带思政育人基因,具有极强的思政育人潜能。然而,潜能不会自动转化为效能,翻译教学思政育人实践仍然面临硬性植入难题。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紧扣翻译和教学的传播本质,以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为基础框架,以传播为观察视角,以翻译传播为底层逻辑组织翻译教学,能够将翻译教学的思政育人潜能转化为效能,是解决翻译教学思政育人硬性植入难题的有效路径。

    翻译教学课程思政传播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研究: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例

    齐涛云孙曙光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传统口译教学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以实现口译课程的价值引领。本文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例,透过对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评估反馈等口译课程的全部教学要素分析,探索了思政教育在师生合作评价(TSCA)口译教学模式中的有机融合方式。

    课程思政口译教学同声传译师生合作评价

    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基于生态话语分析路径

    魏榕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取向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重要原则。文章一方面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构建了价值取向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为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生态性价值取向提供了元语言框架;另一方面基于产出导向法,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以及多元评价三大教学流程,阐释了生态性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生态话语分析产出导向法

    《林纾的翻译》理论导言的修改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以新籍版本学为视角

    李寄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简明陈述了新籍版本学的要义,为论析《林纾的翻译》版本嬗变及其理论导言文稿的修改提供理论视角。其次,挑选了 5 个最重要的版本,对它们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要说明。再次,以文稿的增补、删节、改动、注释调整为正文,集中论析了文稿修改的得失及其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发现文稿从一版发凡起例的卓越译学著作,逐渐升华为五版开宗立派的中国现代译学经典。钱钟书对文稿的修改可以为当代译学著述提供宝贵的启示。最后,本文呼吁译学界同仁把翻译研究与版本学结合起来,二者结合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收获。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化境论文稿修改新籍版本学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晚明科技翻译家行为研究

    张必胜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时期,随着诸多西方科技经典著作的传入,开明的士大夫阶层纷纷学习并翻译西方科技知识,催生了晚明科技翻译家群体。晚明科技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翻译语言层面,更是为了实现中西科技思想的会通。同时,晚明科技翻译又具有时代色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行为"和"翻译外行为"两个方面解读译者行为,不但关注译者语言层面的行为,而且考察译者的社会性。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解读晚明科技翻译家的翻译行为,并以科技翻译先驱徐光启为例,分别从"翻译内"的语言层面,"翻译外"的译材选择、翻译动机以及翻译宗旨等方面解读其翻译行为,以期通过对徐光启翻译行为的个案分析,获得晚明科技翻译对当代科技翻译的一些启示。

    译者行为批评晚明科技翻译徐光启

    张采真翻译活动及其莎剧译本《如愿》论析

    王瑞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早期莎剧汉译者队伍中,革命烈士张采真是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位。其所译《如愿》是莎剧As You Like It在国内首个以剧本形式呈现的白话汉译本,不仅代表了当时学者对莎剧汉译的探索,也为之后该剧的汉译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认为,张采真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文学性为基础、以可读性为目的的鉴赏本莎剧《如愿》。本文在梳理张采真翻译活动基础上,讨论其《如愿》的翻译,旨在探究其翻译思想,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译本及中国早期莎剧翻译的更多关注。

    张采真翻译如愿莎剧汉译

    中国英文报纸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叙事特征研究——以华为Mate 60手机发售报道为例

    徐丹辛斌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自塑"对受众多维、准确、立体地了解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对"他塑"形象进行纠偏,也有利于争夺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本文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英文版)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关于华为Mate 60 手机发售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其中话语叙事的分布、形式和功能,揭示新闻话语叙事特征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

    国家形象自塑华为Mate60话语叙事特征中国英文报纸

    拟人隐喻视角下的生态话语构建——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示语为例

    徐一楠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探究如何通过公示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拟人隐喻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也是构建生态友好话语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示语为研究对象,关注与生态系统及其成员相关的拟人隐喻。研究发现,拟人隐喻凸显了主体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等所谓人类特有的属性,并调整了相关范畴划分,促进由"人类"到"同类"的认知转变;但其中也存在过度拟人化的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研究旨在从理论层面丰富生态话语的内涵,并讨论拟人隐喻在实践层面提升公示语应用效果的方式。

    生态话语拟人隐喻公示语红山森林动物园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历史分析——以拜登政府移民政策的话语建构研究为例

    胡方徐英
    55-6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民问题一直是美国国内政治的焦点议题。本研究以话语-历史分析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自建拜登政府移民话语语料库,从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和话语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 3 个角度出发,对拜登政府的移民话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拜登政府移民话语的主题聚焦移民的就业、家庭和安全问题。话语建构中,拜登政府运用命名策略和述谓策略构建内外集团,美化自身移民政策;视角化策略则增加了其移民话语的说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历史语境分析发现,拜登政府的话语策略选择不仅受到民主党政治立场及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影响,也受制于美国社会对待移民问题的民意变迁。

    话语-历史分析语料库政治话语拜登政府移民政策话语建构

    论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

    鞠玉梅
    61-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探索后人文主义时代背景下建构修辞研究的视域、目标和原则等。本文认为,建构修辞应放弃唯人类修辞主体视域,接受修辞生态观,认可非人类行动元的修辞实施力;重新思考带有劝说动机性的修辞范式,放弃征服听者的强烈欲求,认可修辞参与者之间的距离;重新审视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研究原则,超越"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框架,重新发现情感的修辞能量,将情感本身视为一种修辞施事。本文的讨论旨在促使建构修辞研究适应和反映当下的后人文主义现实和学术语境,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生动力。

    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建构修辞视域目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