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赵西成

双月刊

1006-7930

jzkjdz@163.com

029-82202912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是全国八大土建类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类博士点18个,有亚洲最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土木工程科研基地。自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成为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为重点,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科、理科、管理艺术等类别的多学科性大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西省健康城市评价与规划思考

    王侠杨净刘晋名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引起了全社会对城市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开展健康城市评价对提升城市健康水平、防范突发性城市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运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进行健康城市评价,研究发现:①城市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影响城市健康水平,指标因子在不同城市的作用效力不同;②城市经济与交通联系强度影响区域健康发展水平;③医疗设施与公共交通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支撑系统.国土空间规划中,基于健康城市评价开展规划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陕西省健康城市评价熵权法莫兰指数

    城市边缘浅山区乡村空间生态适应性发展模式初探

    谢晖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多山.随着城市不断扩张,浅山区逐渐被城市边缘区覆盖,生态与乡村面临威胁,亟需明确生态控制边界,引导乡村空间进行有序可续的生态适应性发展.本研究基于多学科理论指导,借助多目标规划模型、空间句法等研究工具,全面认知浅山区生态价值、明确生态边界,基于乡村现代生态、生产、生活发展需求,通过多尺度探索耦合于生态格局的乡村空间结构与用地功能,建构城市边缘浅山区特殊生态环境下乡村空间多尺度生态适应性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浅山区乡村空间生态适应性发展模式

    "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后退红线节地模式研究

    黄明华高靖葆赵阳郑晓伟...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节约集约用地的背景之下,"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在我国规划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然而增加的道路和后退红线面积会带来城市实际建设用地的减少,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相悖.通过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模型,对小街区模式下的实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小街区模式中,道路与后退红线面积的增加会造成城市实际建设用地的明显减少的结论.从不同角度论证后退红线的根本目的是应保证具有私权的开发用地不对其相邻的道路用地产生干扰,并提出小街区模式的后退红线应实行强制性和引导性结合、精细化和具体化结合的节地模式,在满足后退红线根本目的的原则上尽量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后退红线"小街区,密路网"节地模式公权力与私权利

    城市公园中游憩空间的规模布局研究

    杨云峰陈娟吴朦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相关规范系统不完善的角度出发,在11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选取63个居民使用度较高的城市公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实地调查研究,修正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利用Excel和SPSS19.0等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探究三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模与公园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园游憩空间的数量以及面积与公园总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并建立相关回归方程;布局方面通过公园平面图的拓扑图形,总结归纳三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布局特征,以及每种布局方式的优劣.本次研究结果对补充城市公园相关规范以及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模定量,布局模式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模空间布局

    景观生态规划中的空间机制分析方法与应用途径

    兰泽青岳邦瑞王敬儒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规划中空间机制是揭示如何通过空间手段实现景观功能的重要议题,其内涵为景观中的"格局-过程-功能"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空间机制是反映"格局-过程-功能"机制的系统模拟方法,也是探寻机制内部因果关系的关键.在引入科学哲学中机制及其系统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追溯了因果机制及因果链的分析方法,确定了空间机制存在4种因果模式;提出通过应用过程追踪法开展因果机制研究,包括因果顺序、过程路径与反馈效应3个部分;最终提出空间机制的实践途径——情景模拟法,完善"空间机制"所反映的系统模拟方法,最终指导景观生态规划完成空间格局优化.

    景观生态规划空间机制因果模式过程追踪情景模拟

    基于日本"二世带住宅"模式的中国多代居养老套型研究

    余晓艳杨梦娇王锦宁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龄化速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多代居养老套型设计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与滞后问题.本文在居家养老的理念下,以日本"二世带住宅"套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后分别解析功能布置合理性与生活环境适应性下的"二世带住宅"套型设计策略,并运用协同理论解构优秀的套型设计,进而结合中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剖析适合中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套型分类,并提出解决现有多代居养老住宅套型问题的建议,为构建适合我国居家养老的多代居套型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居家养老"二世带住宅"多代居住宅套型模式

    长春市新城区开放式住区被害恐惧感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王科奇尤月孙小正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式住区是我国城市住区的重要形式之一.长春市新城区的开放式住区存在领域性不强、环境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易诱发居民的被害恐惧感.通过调查问卷采集长春市新城区典型开放式住区被害恐惧感的基础数据,借助SPSS软件的数理量化分析工具,采用"因子分析"对被害恐惧感的多种空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归结成四组主要的影响因子,再通过"回归分析"对各因子的影响强度大小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借鉴"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策略有针对性地改善影响被害恐惧感的环境因素,减弱环境参与者的被害恐惧感.

    长春市新城区开放式住区被害恐惧感

    真空管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任晓帅王登甲刘艳峰丁奎...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真空管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中集热器、管道以及局部构件阻力影响因素,进而利用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太阳辐射强度、集热工质温度,质量流量作用下,真空管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输配管道及弯头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稳定状态下,空气集热器压降随太阳辐射强度增大呈正向增大趋势,集热器阻抗系数与压降有相似变化趋势;而管道当量局部阻力系数与弯头局部阻力系数随流体温度升高呈对数增长趋势.对集热系统阻力单位化后发现,集热器压降占系统总压降比例约为86%~93%,输配系统(单位管长、单个局部弯头)约占7%~14%.归纳给出系统阻力简化计算式,可计算不同组真空管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不同输配长度条件下的阻力.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阻力特性设计参数

    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方永恒张娇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对于改善民生,实现文化富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沿线7省2013-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Global Moran's I、赫芬达尔指数、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系统分析了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空间关联度、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整体呈现较低的空间关联程度,集聚水平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总体具有"内热外冷"的分布格局;在行业间和地区间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点,且集聚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异质效应显著;影响因子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作用各异,需求因子对行业集中程度和空间集聚水平皆具有抑制作用,传播因子和发展因子对前者具有抑制作用,对后者具有促进作用,消费因子则刚好相反.

    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关联产业集聚地理加权回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