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赵西成

双月刊

1006-7930

jzkjdz@163.com

029-82202912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是全国八大土建类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类博士点18个,有亚洲最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土木工程科研基地。自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成为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为重点,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科、理科、管理艺术等类别的多学科性大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传承策略

    高元刘鑫李元春呼茗蕊...
    791-796,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化空间是西部"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国家凝成和民心凝聚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彰显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关键因素.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形成了"以文凝边"的文化空间营建经验,对现代西部城市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从"量—质—形"评估沿线城市文化空间的规模、构成、分布和服务效能,提出构筑文化凝聚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优化城市文化空间供给配置,塑造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提升城市文化空间服务效能和品质,健全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保障机制等文化保护传承策略.

    "一带一路"西北地区城市文化空间空间分布传承策略

    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差异分析

    王侠陈昱蓉胡晋茹母凡...
    797-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强沿线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评价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是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优质公服"5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西北五省51个地市州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进行综合指标评价,通过分异指数、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分析供给水平差异特征.研究表明: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整体较低,各地市州之间差距显著;综合得分呈现橄榄型分布结构,存在空间分异现象;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优质公服等五类一级指标供给水平不均衡;综合得分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呈正相关,与产业结构存在相关关系.

    "一带一路"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差异特征

    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特征、制约及保障模式

    文刚张正洪田识琪黄廷林...
    807-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西部"一带一路"代表性沿线城镇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特征与现状,系统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并提出相应的绿色更新发展保障模式.具体从水资源量、降水、供用水情况、用水效益、污水处理情况、再生水及雨水利用情况以及水质情况介绍了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特征.该地区拥有全国31.76% 土地面积,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10.6%.沿线城镇中64.7% 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2% 的降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集中分布在夏秋两季.用水结构除省会城市外其它城镇均以农业用水为主,占86%.再生水利用率最低仅为15.5%,污水处理率基本达到95% 以上.经分析,水资源量匮乏且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水资源开发过载、用水结构不合理、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深深制约着西部沿线城镇的绿色更新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强调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调度和统筹配置水资源、推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等保障模式.

    水资源水环境"一带一路"保障模式

    西北典型城市集中供热能耗特征及减碳潜力分析

    王登甲张睿超罗西门端宜...
    819-826,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计了西部"一带一路"沿线西安、乌鲁木齐、西宁、兰州、银川五个省会城市10年来集中供热规模和面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集中供热热源类型及占比.以现行国家相关供暖能耗指标为约束,分析估算了这10年集中供热能耗变化规律,并对此后5年集中供热能耗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严格实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后,2025年上述城市集中供热能耗可分别降低2.8%,40.2%,30.5%,15.3% 及42.7%.此外,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换常规能源供热从0增加至20% 的情况下,上述城市的碳减排量可分别达到22.3%,52.1%,44.3%,32.0% 及54.1%,结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供热能源更新发展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集中供热能耗碳排放可再生能源

    多因素影响下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筑供热能耗的时空分布响应

    杨雯张冠杰李朝明郑何山...
    827-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描述多因素影响下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筑供热能耗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空间相关分析获取2010—2020年建筑供热能耗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描述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变格局.基于STIRPAT建立数学模型,揭示了建筑供热能耗受各因素(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人均供热面积、第三产业增长指数及技术创新水平)影响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供热能耗存在空间效应,仍处于不均衡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的权重分布也不尽相同,除青海外,西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及自治区的建筑供热能耗总量的主要驱动力均为人均建筑供热面积,甘肃、宁夏和青海的建筑供热能耗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为技术创新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持.

    建筑供热能耗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分布影响因素

    基于原型思想的极端干旱气候乡土建筑气候适应研究

    何文芳郑何山刘承桦刘加平...
    838-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原型思想,以极端干旱气候的吐鲁番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乡土建筑原型,从人体动态环境需求与气候适应能力提升典型经验、被调节空间与热调节空间对气候逐级衰减的普遍规律、多层围护结构材料构造实现气候适应性能共性特征三个方面,解析乡土建筑气候适应型,探寻乡土建筑、人与极端干旱气候和谐共生关键智慧,服务当今低碳建筑发展.

    乡土建筑原型气候适应性吐鲁番干旱气候

    低碳交通视角下国家级新区总体空间布局研究

    田达睿熊乘郭晓然李月嫦...
    847-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探索低碳城市空间布局与模式的前沿实践地.以国家级新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出行方式距离与能耗系数法计算样本新区的交通出行碳排放量,并转化为人均、地均和产均碳排放强度,综合反映城市新区的出行碳排放水平,据此择取低碳新区的较优样本;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关键指标,测度城市用地分布、道路网络、绿色开敞空间等要素,比较分析低碳新区样本的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各类建设用地疏解、绿色开敞空间有机、道路系统高效等层面提出城市新区总体空间低碳化优化策略,为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新区绿色发展与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交通出行碳排放国家级新区西部"一带一路"低碳化空间布局

    关中合院建筑节能优化与绿色更新

    何文芳刘承桦刘加平
    856-863,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中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亦是合院建筑的发源地,关中合院建筑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绿色更新有益于"一带一路"沿线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与关中地区18个传统村落现场调查,归纳了合院形制、单体建筑、营造技艺等典型特征,并提出院落宽度、东西厢房挑檐宽度、东西厢房檐口高度、东西厢房屋脊高度、以及倒座檐口高度等"窄庭"形态节能设计因素及其数值范围;采用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典型关中合院建筑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对合院式民居的形态与围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关中建筑空间形态节能的最佳组合为,院落宽度13m,东西厢房挑檐宽度0.3m、东西厢房屋脊高度5m,倒座檐口高度3m.因此"窄院"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气候.此外模拟结果表明,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于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效果较好,可以降低全年建筑能耗40.61%.

    关中合院建筑形态要素节能优化绿色

    基于S-CAD法的大明宫大遗址地区更新规划评估研究

    付晓萌王新文
    864-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困扰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难题,尤其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城市规划工作尚处于"增量"向"存量"转型初期,城市大遗址区的保护与更新矛盾较为突出,采用合适的决策分析工具化解其中的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方案作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应在规划评估中予以重视.基于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采用S-CAD政策评估方法,发挥其具有鲜明理性逻辑及便于平衡各方诉求的特点,对大明宫地区的保护与改造总体规划进行分析,从主导观点和相关观点的不同立场对该规划的实施效应、效率和可行性进行评估,进而为大明宫地区的城市更新品质提升工作提供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城市遗址区的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城市更新规划评估城市遗址区S-CAD分析法西北地区大明宫地区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晋陕黄河沿岸为例

    薛靖裕高元
    873-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直以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方向,地理探测器在空间分异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刻画影响因子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关系.因此,本文以整体性和关联性研究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核密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构建了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了传统村落在多尺度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地域文化影响下,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沿黄、沿边分布特征;②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局部分异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且多为双因子增强型.同时,通过对于主导因子的识别与解析,对未来黄河晋陕沿岸已有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以及潜在传统村落识别与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