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闫剑群

双月刊

1671-8259

jdyxb@vip.163.com

029-82655412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促进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服务。刊物在反映本校医学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吸收校外优秀稿件。本刊设有专家述评、专题研究、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等栏目。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刊全体人员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及编校质量,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学报而努力奋斗。欢迎支持、关心本刊的专业人士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在棕榈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质聚集中的作用

    温睿智杜晓刚
    419-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action,UPRmt)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 2,HK-2)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HK-2细胞内脂质聚集,分别予siRNA抑制 UPRmt或巴多索隆(the 2-cyano-3,12-dioxooleana-1,9-dien-28-oic acid,CDDO)增强 UPRmt.油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聚集情况,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Mito-SOX 测定线粒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SP60、LONP1、CLPP、ACOX1、PPARα、PGC1α、CPT1α蛋白表达.结果 PA诱导HK-2细胞脂质聚集、MMP降低、ROS产生增多及UPRmt关键蛋白HSP60、LONP1表达降低;抑制UPRmt可加剧PA导致的脂质聚集、MMP降低、ROS产生增多,HSP60、LONP1表达进一步降低;增强UPRmt可缓解PA导致的脂质聚集、MMP降低、ROS产生增多以及HSP60、LONP1表达降低.结论 PA诱导的HK-2细胞脂质聚集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UPRmt在该过程中对HK-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棕榈酸(PA)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脂质聚集活性氧(ROS)

    PLLA/β-TCP支架表面多孔结构的构建及其对细胞黏附的影响

    曾辉郭芳黄硕刘宁...
    428-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NaOH溶液的简单处理构建3D打印PLLA/β-TCP骨组织工程支架表面多孔结构,增加支架的粗糙度和亲水性,促进支架表面的细胞黏附.方法 通过3D打印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PLLA/β-TCP网状支架,并通过NaOH蚀刻的方法进行支架的粗糙化改性,依据支架表面微观形貌、能谱、接触角、力学、细胞黏附等观察NaOH浓度、时间两项反应参数对支架的影响.结果 通过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的PLLA/β-TCP复合支架存在预先设置的网状结构;经NaOH蚀刻构建了兼有宏观和微观空隙的多孔形态.NaOH浓度、时间中任意一种参数的增加都会导致支架表面微观孔隙的孔径、孔密度增加.NaOH处理参数为0.1 mol/L(9 h)时,可显著减小支架表面水接触角,且对支架的压缩强度无显著影响.体外细胞检测显示,经NaOH蚀刻后的表面多孔复合支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黏附增殖上更具优势.结论 用NaOH处理3D打印PLLA/β-TCP骨组织工程支架可有效改善支架表面形态,优化该类支架的亲水性及细胞黏附.

    PLLA/β-TCP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NaOH细胞黏附

    microRNA基因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王兰崔莹郭艳杰姚艳妮...
    435-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NA基因多态性与钠钾饮食干预后血压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课题组2004年从中国陕西宝鸡7个村庄的124个家庭中招募514名参与者进行慢性盐负荷试验干预,包括3 d基线期、7 d低盐饮食、7 d高盐饮食和7 d高盐补钾饮食干预.纳入19个miRNA-SNP位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钠钾饮食干预过程中,受试者的血压在低盐期呈下降趋势,高盐期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高盐补钾后,血压则再次下降.在低盐期,miR-210-3p SNP rs12364149与收缩压反应性、舒张压反应性及平均动脉压反应性显著相关,miR-4638-3p SNP rs6601178与收缩压反应性显著相关,而miR-26b-3p SNPrs115254818与平均动脉压反应性显著相关.在高盐干预后,miR-26b-3p SNP rs115254818与收缩压反应性、舒张压反应性及平均动脉压反应性显著相关;miR-1307-5p SNP rs 11191676、rs2292807与收缩压反应性及平均动脉压反应性密切相关;miR-4638-3p SNP rs6601178、miR-210-3p SNP rs12364149以及miR-382-5p SNP rs4906032、rs4143957与收缩压反应性存在显著关联性.此外,在给予补钾干预后miR-26b-3p SNP rs115254818与收缩压反应性、舒张压反应性及平均动脉压反应性关联显著;miR-1307-5p SNP rs11191676、rs2292807以及miR-19a-3p SNP rss4284505与收缩压反应性显著相关.结论 miRNA基因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密切相关,提示miRNA基因可能参与血压盐敏感性及钾敏感性的形成.

    miRNA基因多态性盐敏感性血压的钠钾反应性

    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李柳李晓燕高志超郑庆厚...
    44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瑞加诺生负荷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6月31日至2023年6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择期PCI术的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年龄(57.56±8.2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100)和QFR组(n=100),试验采用双盲法进行.常规组根据医师经验行PCI术治疗,QFR组根据QFR测定结果行PCI治疗.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及PCI术后7 d,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分别采集短轴、垂直长轴、水平长轴的图像,计算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结果 PCI术前两组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7.59±3.14 vs.7.48±3.36,P=0.811)、心肌灌注总积分(15.87±7.61 vs.15.63±5.97,P=0.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R组PCI术后7 d的心肌缺血节段数(5.58±3.36 vs.6.51±2.14,P=0.020)和心肌灌注总积分(10.55±4.41 vs.12.96±6.50,P=0.002)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应用QFR指导PCI可以更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

    瑞加诺生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SPECT)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定量血流分数(QFR)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孙焕焕卢桂芳任莉罗玉梅...
    449-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 的 探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及ds-MCE检查,以传统EGD结果为标准,评估ds-MCE在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性,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总共53例患者成功入组,以EGD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5.65%,Kappa值为0.877(P<0.001);ds-MCE检出胃底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3.94%、特异度为9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90.38%、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3.69%,Kappa值为0.839(P<0.001);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0.7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89.59%、校正阴性预测值为81.93%,Kappa值为0.657(P<0.001);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77.43%,Kappa值为0.770(P<0.001).26.0%(13/50)肝硬化患者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和血管发育异常.ds-MCE舒适度评分[3(2,4)]相较于普通EGD舒适度评分[1(0,3)]更高(P<0.000 1).结论 相较于传统EGD,ds-MCE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诊断方面准确度较高、安全可行、舒适度高,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可替代传统EGD筛查及监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肝硬化胃镜(EGD)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s-MCE)食管胃静脉曲张

    基于增强CT的胆囊癌神经浸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霍文礼寇雪纯李起刘哲...
    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构建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行根治术的GB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存在PNI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由2位影像科医师评估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包括有无胆囊结石、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x2检验比较CT征象与PN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CA125和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PNI相关(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影像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影像T分期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公式并绘制ROC曲线,AUC为0.807(95%CI:0.734~0.879),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69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0.594,P=0.997,提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结论 联合CA199、影像血管侵犯、T分期等术前临床-增强CT特征建立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GBC术后PNI.

    胆囊癌(GBC)神经浸润(PNI)增强CT预测模型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张楠吕茉琦同志超李海燕...
    46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x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 NGCTB 组相比,GCTB 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 NGCTB 组相比,GCTB 组中 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 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 阳性率(AUC=89.5%,P<0.001)、p63 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 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骨巨细胞瘤(GCTB)免疫组织化学诊断H3.3G34Wp63SATB2

    陕西省大骨节病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肌肉萎缩相关调查

    杨正军牛珲常虹李成...
    470-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陕西地区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患者膝、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肉萎缩相关指标的分布特征,探究膝、踝ROM和肌肉萎缩指标的相关性,为KBD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对来自陕西省KBD病区在册KBD患者进行抽样调查.采集KBD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患者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以及患者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和握力等肌肉萎缩相关指标.按照人群特征[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KBD分度分组,报告KBD患者ROM和肌肉萎缩指标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析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控制性别、年龄和BMI等变量后,采用偏相关分析探索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KBD患者480例,其中男性249(51.9%)例,女性231(48.1%)例,平均年龄(63.10±7.32)岁,平均BMI(23.49±8.90)kg/m2.结果 显示,KBD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0(95.0,120.0)]°,膝关节伸展活动度[0.0(-15.0,0.0)]°,踝关节背屈活动度[5.0(0.0,15.0)]°,踝关节跖屈活动度[20.0(15.0,30.0)]°,左侧大腿围[43.0(40.0,47.0)]cm,右侧大腿围[43.0(39.0,47.0)]cm,左侧小腿围[29.0(27.0,32.0)]cm,右侧小腿围[29.5(27.0,32.0)]cm,左侧和右侧上臂围均为[27.0(25.0,30.0)]cm,左手握力[13.4(9.5,18.4)]kg,右手握力[13.9(9.8,18.2)]kg.随着年龄的增加,KBD患者两侧膝关节伸展活动度呈现降低趋势(H=31.499、31.847;P均<0.001).BMI正常组两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高于超重或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753、12.333;P=0.021、0.002).不同KBD分度下,两侧膝关节屈曲、大腿围和小腿围均呈现降低趋势(H=14.345、17.256、8.000、8.462、8.558、9.633;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KBD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与大腿围、小腿围和握力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KBD患者膝关节伸展活动度与大腿围呈正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陕西省KBD患者ROM受损和肌肉萎缩较为严重,且ROM与肌肉萎缩存在相关关系.

    大骨节病(KBD)关节活动度(ROM)肌肉萎缩四肢围度

    麝香含药血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其机制

    李应福谢兴文李宁施彦龙...
    478-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麝香含药血清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制备含药血清,另设空白对照组.15只SD大鼠,分离培养BMSCs,将第3代BMSCs通过形态学、表型鉴定、成骨及成脂诱导后鉴定.采用高、中、低组(16.8、8.4、4.2 μL/100 g)麝香含药血清干预BMSCs,培养不同时间,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麝香含药血清及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阻断剂(GF109203X)干预对BMSCs体外迁移的影响.结果 大鼠BMSCs贴壁生长,排列整齐规则,细胞活力好;表型鉴定显示CD44、CD90阳性表达,CD45、CD34阴性表达;可分化为成骨、成脂细胞.不同浓度麝香组在不同时间点的BMSCs增殖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浓度麝香组(4.2 μL/100 g)在24、48、72 h的BMSCs迁移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低浓度麝香组+阻断剂(GF109203X)组的不同时间点的迁移数量明显减少,但各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活化PKC信号通路促进BMSCs迁移.

    麝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信号通路增殖机制

    针灸刺激百会、足三里穴缓解小鼠抑郁样行为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田佳荣孙敦保孙敦花朱峰...
    484-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针灸百会、足三里穴对慢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小鼠的抗抑郁效应及其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联.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针灸组、CUMS组和CUMS+针灸组.CUMS和CUMS+针灸组进行为期6周的CUMS处理,CUMS处理的后3周对对照+针灸组和CUMS+针灸组小鼠每天进行20 min的百会和足三里穴针灸;使用糖水偏爱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行为结束后取小鼠粪便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单纯针灸对小鼠糖水偏爱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无影响(P>0.05);CUMS导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糖水偏爱率降低(P<0.001)和悬尾不动时间增长(P=0.003);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使得CUMS+针灸组小鼠相比于CUMS组小鼠糖水偏爱率升高(P=0.035)和悬尾不动时间减少(P=0.045);针灸和CUMS并未导致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发生变化(P>0.05),但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P=0.002);CUMS导致肠道Patulibacter等6个菌属丰度升高,Faecalibacterium等26个菌属丰度降低(P<0.05);CUMS+针灸组相比于CUMS组Faecalibacterium等10个菌属丰度升高,Patulibacter等4个菌属丰度降低(P<0.05);四组小鼠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肠道菌群;CUMS组相比于对照组视黄醇代谢、泛素系统、N-聚糖生物合成和类固醇荷尔蒙生物合成、细胞凋亡和产热作用等基因功能显著富集(P<0.05),而针灸导致CUMS+针灸组小鼠以上肠道菌群基因功能富集程度降低(P<0.05).结论 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具有抗抑郁效应,且可使抑郁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部分恢复;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及视黄醇、泛素、N-聚糖和类固醇等代谢功能从而发挥抗抑郁效应.

    抑郁症针灸肠道菌群百会穴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