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张梧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世界意义;张福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基于中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而守正创新的典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人们共同体——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

    沈桂萍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世界意义;张福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基于中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而守正创新的典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四重维度

    张利国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世界意义;张福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基于中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而守正创新的典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用中外比较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孙明霞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世界意义;张福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基于中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而守正创新的典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

    张福强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世界意义;张福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基于中华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而守正创新的典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彭庆军张欣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中国自主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维度:解码、探寻与构建

    李乐王艺桦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体认同的内在密码.象征符号充任承载共享集体记忆、限定共有身份认同、联结共在凝聚整体的核心媒介,赋予共同体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感知、同一性认知、连续性想象.由此搭建象征符号意义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场域、创设象征符号意义循环与共享节日仪式场景、运用象征符号意义感知与共通的交互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策略.

    象征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中华民族认同

    汉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优势及其提升路径

    陈文祥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备人口基数、族际互动广度、群体亲和性、文化特点、族际经济互动状况、历史延续性等六方面优势,可以在凝聚中华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优势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受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偏见和民族偏见以及潜在民族本位主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及时"破"此实践路径上的障碍,同时从五方面的具体实践"立"其发挥优势的充分条件,进而同中华各民族携手同行,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基本理念共同臻于"铸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汉族优势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共同历史记忆

    杨亚雄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各民族在自我繁衍生息和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时,共同历史记忆就会被激活,并转化成维护共同体根本利益的磅礴之力和具体行动.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实践基础形成的长期"统合"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记忆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资源.以"统合"记忆为核心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一和重要组成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凝结和巩固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团结奋斗的实践动能和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统合"

    边境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

    高永久赵子昕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边境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明确二者共为抓手、互为支撑的逻辑关系.研究结合边境牧区的地区实际和发展定位,构建"衔接理念—衔接对象—衔接内容"的逻辑框架:在衔接理念上,从多元主体外部帮扶转化为激发牧民自身动力;在衔接对象上,从易返贫重点人口扩展至各族牧民群众;在衔接内容上,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短期机制,过渡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基于这一逻辑框架,将衔接理念转化和衔接对象扩展贯穿于衔接内容中,提出拓展牧区特色全产业链、建立环境整治网格化"一中心"、建立牧民积分制、深化"三务融合"模式、发展牧区集体经济等路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政策衔接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