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不同主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苹果供给服务为例

    陈文婷陈海贾哲耿甜伟...
    25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食物供给服务流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保证粮食安全、确保该服务持续供给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以苹果供给服务为例,首先构建了研究理论框架,随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客商、企业、电商3类主体作用下苹果供给服务流(apple provision service flow,APEF)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APEF时间上呈季节式变化,秋季流量最高,夏季最少,受节假日影响"波峰"型态势明显,不同主体差异较大;②空间上呈"喇叭"状多核心分布,主要流向为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客商呈"南—北"走向的放射状,企业呈"三核三线"状,电商呈"多核心串珠状";③APEF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苹果产量、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研究结论可为解决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错配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流主体时空变化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生计资本对农户福祉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研究

    王佳宇陈海黄娇张杰...
    26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农户生计资本与福祉的关系对于改善生态脆弱区农户福祉及有效减贫意义重大.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杜家石沟镇为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福祉现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生计资本对农户福祉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结果表明:①农户整体生计资本呈现出"低值相对分散,高值较为集中"的空间布局,且不同农户群体生计资本存在显著空间差异;②农户整体客观福祉呈"低值分散,高值局部集聚"、主观福祉呈"四周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农户群体间主客观福祉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③农户整体生计资本对福祉、客观福祉对主观福祉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生计资本各子维度对农户福祉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④农户生计资本对福祉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即纯农型农户通过住房状况、农作物种类和实际人均耕种面积改善福祉;农作物种类、住房状况及联系成本对兼业型贡献大;而家庭固定资产、男性劳动力比例和户主平均年龄主要影响非农型福祉.研究对于改善特定农户群体的福祉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途径.

    农户生计资本客观福祉主观福祉结构方程模型米脂县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

    付晓萌张沛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的乡村具备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持乡村性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实践与学术问题.以西安都市圈典型乡村为案例对象,基于"起点-动力"分析框架,构建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估模型,探索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与提升路径.结果发现:①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适应性处于一般水平;②基于评估结果可分为发展中适应和适应中发展两种模式,前者主要在内生作用驱动下进行乡村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来发展乡村旅游,后者在外力作用推动下植入乡村旅游以进行乡村空间重构;③研究进一步提出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建议即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起点"作用,促进"乡村-旅游"的互适性,强化"动力"作用,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以期为我国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乡村旅游适应性"起点-动力"分析框架发展模式西安都市圈

    陕西省传统村落可达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

    夏伊凡黄晓燕康晨晨徐旭...
    288-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陕西省18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ArcGIS网络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剖析县级和镇级尺度下传统村落可达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呈集聚型空间分布,在空间上形成了 4个主要集聚区.② 传统村落可达性整体水平较低,呈现以关中为中心的阶梯状递减特征.③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传统村落可达性与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强的空间不稳定性.县级尺度下,高程与传统村落可达性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在镇级尺度下,两者正负向关系并存,且呈现以榆林西北部和渭南中部为中心向外围圈层逐渐增强的特点.县级尺度下,近水体最短距离与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但在镇级尺度下,其对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从陕南和陕北向中部逐步递减的趋势.④高程、坡度和近水体最短距离是影响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可达性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传统村落可达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地区传统村落可达性的改进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村落可达性GWR模型不同尺度陕西省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

    王莺莺林喆李钢李玲玲...
    300-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多国迎来了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建设热潮,值得从地理学视角进行解析.基于全球378个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数据,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特征、时空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主要依托高校建设,多设立为独立机构或被划分在东亚、亚洲、亚太地区等更大的研究分区中,呈现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并举的趋向;②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数量呈"牙刷型"增长的时间演进态势,可划分为初始探索、蓬勃发展和调整优化3个阶段,各阶段开设中国学研究机构的目的存在差异,关注重点从历史中国到当代中国;③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全球空间格局极不平衡,呈现出"泛北,双核,多点散布"的特点,主要受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及经济贸易因素驱动,寻求经贸合作或借鉴经济发展经验已经成为除政治、学术目的外位居第三的主要动机.最后,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时空分布驱动因素地理探测器

    利用地震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的走滑断裂活动及应力场演化

    梁承春吴锦伟王代国何学文...
    313-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为基础,结合南缘秦岭和西缘六盘山的构造演化史,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开展两期构造叠加的大应变数值模拟实验,探讨红河油田的走滑断裂活动及应力场演化.结果表明,北西走向的玉都断裂带先活动,受到基底断层控制而发育单断式左行走滑,应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活动,其动力学背景是秦岭北缘不同块体之间往北西方向的差异挤压,活动之时玉都断裂带附近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向;北东东向弥散式断层后活动,受到六盘山冲断带向东挤压过程中南北差异的影响而发生左行走滑,在早白垩世晚期或新生代活动,活动之时最大主应力为北东向(N36°~69°),平均N53°.研究结果对本地区的断裂预测提供了新的约束,亦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油田的断裂研究提供借鉴.

    鄂尔多斯盆地走滑断裂数值模拟主应力构造叠加

    浅埋煤层烧变岩地球化学与变质矿物相特征

    杨帆热西提·亚力坤薛小渊宋世骏...
    329-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Zr相容性比Hf更好,Ba元素富集可能与后期水文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分配趋势线为略微轻稀土富集型,烧变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分配影响相对有限.烧变岩原生矿物多具有烧蚀特征,镜下发育烧蚀边、气孔构造等,新生矿物呈集合体充填矿物间或矿物裂缝中.矿物相组合与热接触变质作用中发生高热变质的透长岩相相近,但变质压力更低,温度更高.烧变岩层由下而上可分为薄层板状烧烤岩、烧熔岩、厚层板状烧烤岩、厚层层状烧烤岩的岩石组合,鳞石英+方石英相较莫来石+堇青石+赤铁矿能更好表征岩石烧变程度的强弱,同层烧烤岩下部烧变程度高于上部,烧熔岩上部板状烧烤岩烧变程度高于下部板状烧烤岩.研究区烧变岩具有"隐伏"的特点,且存在同沉积期烧变作用,除暴露在河谷阶地的烧变岩层外,部分烧变岩层埋于更新世地层和残余延安组地层之下.早期形成的烧变岩层后期被破坏,多期烧变地层相互叠置形成现今火烧区.

    烧变岩张家峁井田地球化学变质矿物相热接触变质作用透长岩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