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储罐外底板腐蚀的研究进展

    淡勇王珅武玮
    60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储罐腐蚀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外底板是储罐腐蚀最严重的部位之一.储罐底板腐蚀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防腐工作的难度.通过总结大量文献,分析了储罐外底板土壤腐蚀及杂散电流腐蚀机理.针对底板防护措施中的阴极保护和涂层保护,提出了防护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影响外底板腐蚀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储罐的建造和防腐提供有益借鉴.

    储罐底板土壤腐蚀杂散电流阴极保护涂层

    基于有限元与神经网络的含裂纹缺陷管道安全性分析

    刘昌华殷海龙白瑞峰裴梦琛...
    61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管道在服役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特别是大气和土壤作用),极易发生腐蚀而在管体表面产生腐蚀缺陷.这些缺陷会对在役管道的服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其中尤以裂纹型缺陷危害程度最大.裂纹缺陷的存在将破坏管体表面的几何连续性,改变裂纹周围的应力应变状态,最终导致管道承压能力下降,危及管道服役安全.为此,该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含裂纹缺陷的管道模型,分析在不同裂纹深度、长度和管道内压下管道裂纹处最大应力和应力强度因子KI等参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获得的特征数据,采用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含裂纹缺陷管道最大应力和KI的预测模型,实现对含缺陷管道最大应力状态的高效和准确预测,为管道安全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油气管道有限元神经网络裂纹

    天然气净化厂工业管道安全屏障的综合评价方法

    宋珂武玮马泽宇淡勇...
    62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净化工艺过程涉及危险因素较多,且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性,在实际生产中,净化厂往往会为相关工业管道设置众多安全屏障,以确保其平稳安全生产.如何合理评价安全屏障设置是否合适,对工业管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针对天然气净化厂工业管道安全屏障,该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模糊贝叶斯网络和TOPSIS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模糊贝叶斯网络分析安全屏障设置前后的管道失效概率,获得不同安全屏障的有效性,然后利用TOPSIS方法,从有效性、成本、可靠性、设置与维护难度等方面对安全屏障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安全屏障的优先级排序.评价结果可为天然气净化厂工业管道安全屏障的决策部署提供科学参考.

    工业管道安全屏障综合评价模糊贝叶斯TOPSIS

    基于三角直觉模糊故障树的工业管道安全评价方法与应用

    都心爽武玮张金阳淡勇...
    632-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管道因失效导致泄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分析其失效原因并合理预估风险等级对管道安全服役显得尤为重要.故障树是一种分析系统失效原因和评估安全风险的常规方法,但由于管道系统的复杂性,难以获得故障树分析所需各类事件发生的精准概率,故无法实现定量评估.针对此问题,该文将三角直觉模糊数引入故障树,并结合打分法,提出一种评估工业管道系统风险等级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故障树分析管道失效原因并确定风险打分项,针对无法获得客观数据的打分项,运用三角直觉模糊数收集整合专家评价意见并转换为具体评分,最终依据打分法规则计算管道失效分数和风险等级.运用该方法对某天然气净化厂多条工业管道进行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工业管道风险等级故障树直觉模糊集

    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影响及其适应技术需求

    陈敏鹏李玉婷代晶晶
    64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68个国家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国家信息通报、技术需求评估报告等公开文献,系统梳理"一带一路"8个主要区域,即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和西非的气候变化特征、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以平均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变异增强以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其中中亚、西亚、北非、西非等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气候变化已经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因为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气候变化对一些地区(例如中亚)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灌溉压力,"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降水时空变异增加将加大各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风险,东亚、南亚、中亚等依赖冰川融雪的地区,会因冰川萎缩面临较大的水资源压力.农业和水资源是"一带一路"所有主要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领域,提交技术需求评估(TNA)报告国家中90%都提交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育种、作物品种改善和灌溉(包括喷灌和滴灌),水资源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海堤和护岸以及沿海湿地恢复,监测预警部门的共性技术是预测和预警系统,但是不同地区偏好不同的预测预警系统.发展中国家在开展适应技术开发和转移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与市场、管理与制度、能力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四个方面的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气候变化技术需求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分析

    朱开伟谭显春顾佰和安岩...
    65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与中国沿线投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一带一路"已有投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以及未来投资策略选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梳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和中国已有"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不同气候变化事件影响的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额、投资领域,以及投资额的区域分布和国别分布,并侧重分析研究了涉及港口和工业园的投资项目.研究发现:①中亚、东欧和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区,几乎所有中国沿线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影响;②面临气候变化影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东欧和非洲西部地区,主要为交通类、工业类、电力类和能源类项目;③所有涉及港口和工业园区的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约占总投资额的25%;④平均降水增加、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和干旱或极少降水4种气候事件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影响范围最大,面临影响的投资额均大于或等于总投资的50%.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气候风险港口工业园

    环境和气候技术转移新生代:主体、机制和模式创新

    李壮王子齐张磊
    665-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进程日益深化,同时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亟需重新审视环境和气候技术转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并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文中回顾了环境技术转移的概念演变,在辨识参与主体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环境与气候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创新,旨在在全球技术转移图景中为中国重新定位,寻求合理有效的技术转移路径,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基于技术转移的多种方案.

    环境和气候技术技术转移全球环境治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部门气候变化减缓技术需求评估

    刘强邓旭王博文滕飞...
    675-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部门减缓技术的需求特征,对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路径以及低碳技术转移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技术需求评估(TNA),分析了沿线国家能源部门减缓优先技术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国家发展程度、应对立场、气候条件等角度,探讨了能源部门减排技术需求的区域特点.为提高技术需求分析的一致性,本文在合作专利分类(CPC)框架下,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部门技术需求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能源部门不同子类技术的需求程度、重点/特色技术以及需求的国家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亚洲地区能源部门技术需求程度最高,可再生能源与高效利用能源是其普遍需求;非洲地区需求程度次之,集中在太阳能、水电为代表的电力部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需求程度较低,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燃料.从需求国家、需求提及次数以及惠及人口来评估,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和水电技术、燃烧或热量利用效率更高的技术均位于前列.

    一带一路技术需求评估能源部门气候变化

    浅层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吴彦君孙卫赵雪娇焦伟杰...
    684-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水平段长度、储层地质特征以及压裂方式等对浅层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储层地质特征相同的情况下,水平段长度对水平井初期的产能影响较小,但较长的水平段对水平井的累产贡献较大;储层的物性越好,水平井的单井产量越高;不同的压裂方式,对水平井的影响也不同,压裂规模越大,储层的改造程度越高,油井的单井产量越高;射孔簇间距过近或者过远,都会影响到储层的改造效果,并影响到油井的最终产量.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渗透率,重要因素为压裂工艺、加砂量、簇数、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因素为储层孔隙度及水平段长度.

    灰色关联分析影响因素水平井浅层特低渗透油藏

    基于锆石U-Pb年龄的洛川黄土物源示踪

    王苗苗弓虎军
    695-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的10个层位(S0、L1、L2、S2、L15、L18、L22、L24、L29、L33)进行研究,以获得各层位锆石年龄组合.结果 发现,大约以1.25 Ma为界,剖面上段沉积(S0、L1、L2、S2、L15)与剖面下段沉积(L18、L22、L24、L29、L33)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并且通过与黄土高原周边潜在物源区锆石年龄组合的对比,发现剖面上段的沉积物主要来自西北部的阿拉善地区及西毛乌素沙漠,剖面下段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东毛乌素沙漠.研究后认为,研究区1.25 Ma左右的剖面物源发生变化时,刚好对应于一次地球轨道尺度事件,此时的黄土高原粉尘物源应该发生由北向西北的转变,同时也指示了东亚冬季风应该发生由北向西北偏转,且这次冬季风的转变从L18开始至L15结束,是一次过渡性的转变,而非突变.

    洛川黄土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