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性能计算发展现状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孟宪佳傅利平刘栋杨文静...
    807-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性能计算能力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该文对高性能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从大型遗址遥感目标检测与识别、三维重建、图形与动画渲染、劣化模拟与风险评估、关联关系挖掘与可视化分析等5个方面对高性能计算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为高性能计算发展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高性能计算文化遗产保护应用前景

    基于物体6D姿态估计算法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展示系统

    张少博赵万青彭进业张晓丹...
    816-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文化遗产资源缺少生动逼真、沉浸感的展示的问题,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物体6D姿态估计算法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展示系统,用于文化遗产三维可视化展示.物体的6D姿态估计是指检测图像中出现的物体,并且估计其相对观察者的3D位置和方向.在增强现实领域中,6D姿态估计用于测量真实环境中物体的姿态,并将虚拟物体以正确的姿态添加到它们上面.针对增强现实系统中场景和对象融合精度低、速度慢的问题,研究了一种端到端的物体6D姿态估计网络,实现从RGB图像中进行物体目标检测以及姿态估计,提出的方法使用并联网络结构提取高分辨率特征,可以保留更多的空间信息,提升预测物体关键点的精度,使用一个姿态推理网络方式替代传统的数学计算方法,从关键点中得到物体的姿态,实现端到端姿态估计,提升检测速度.在该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结合云计算、5G通信等多项技术的增强现实分布式框架,实现移动端的增强现实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物体6D姿态估计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2.6%,运行速度达到30帧/s,满足增强现实应用的需求,可用于增强现实博物馆展示系统,为其提供生动的互动内容,突破文化遗产实物的时空局限性,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三维可视化物体姿态估计增强现实文化遗产保护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及进一步提升的政策取向

    任保平邹起浩
    824-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现状、促进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对于推动沿黄各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中系统梳理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特征,基于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要素识别,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经济社会承载、资源承载、环境容纳3个维度出发,选取了24项基础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运用,测算出2015-2019年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各分项维度指数,并对沿黄各省区和流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治理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水资源资源承载压力环境治理能力产业转型升级

    黄河流域开发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郭爱君马雪梅钟方雷张永年...
    839-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区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特征、产业分布和其影响因素,优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开发区空间布局,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和《中国开发区年鉴》数据,采用最近邻点距离指数、Ripley's K函数、核密度估计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方法分析不同主导产业类型开发区在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集聚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开发区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各类开发区空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集聚状态;各类开发区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开发区的空间分布受经济、环境、科技创新等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因素影响作用显著.对此,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开发区空间布局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黄河研究演化分析

    李金铠刘守临魏伟
    849-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以来,黄河研究在高热度中又一次爆发崛起,但针对黄河研究既有成果进行全面深入且科学易懂的文献综述相对缺乏.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3874篇1992-2020年间的黄河研究文献,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运用科学计量学与文本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河研究的领域现状、核心框架、演进路径和前沿动向并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首先,国内黄河研究已经历起步期、成长期、酝酿期和瓶颈期,当前处于关注度、研究深度、广度与理论体系完善程度均迅速提升的爆发期;其次,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均体现出整体合作不足但核心个体力量突出的特点,且近期转向黄河研究领域的新兴力量合作交流更为活跃;最后,黄河研究理论框架以防灾治理为核心,辅以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支撑,且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在前沿方向中的占比分别有显著和较大提升.

    黄河科学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文本挖掘近邻传播聚类

    塔北地区地震波衰减检测含气的多解性成因与排除方法

    蒲仁海
    864-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明地震波衰减含气检测法多解性的地质成因、类型,并找到多解性的排除方法,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非常规气甜点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非含气衰减异常多由某种异常低速的岩性如煤层、钙质含量变低的砂岩、混积岩中的砂泥岩等引起.衰减地层的时代可以是较浅的古近系,也可以是埋深较大的古生界.具衰减异常的非含气地层衰减时的调谐厚度一般为20 ~100 m,衰减后的主频降低5~10 Hz或更多,衰减异常的平面形态和面积受控于低速体的类型和成因,有的为蛇曲状、带状或朵状,有的为微含气的圈闭形态,有的为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不规则形态.研究后认为,根据岩性法、圈闭成藏要素法和规模法等方法可以排除某些非含气地层引起的地震烃类检测异常,从而提高油气检测的成功率.

    地震衰减含气检测地质成因多解性塔北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

    王晓琳张小莉王祥杨振...
    87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分析、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枣园安塞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对储层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分选较好—中等,胶结物含量较高,杂基较少,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分成熟度较低,孔隙度平均值为7.94%,渗透率平均值为0.63×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孔、铸模孔等次之,组合类型为残余粒间孔长石、岩屑溶蚀孔微孔型,为微—细喉道,有少量的中喉道,为低孔、特超低渗储层;压实、胶结、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是导致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等差异性的关键因素,压实、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结构破坏、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使孔隙减少率平均在16.61%,胶结作用使孔隙度损失平均在18.28%,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改造作用,但效果有限.

    储层评价成岩作用致密储层长8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沉积特征研究

    马海勇韩天佑周磊蔡玥...
    891-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岩心观察、地震解释资料和地层厚度印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休罗纪古地貌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前侏罗纪古河的沉积特征主要为河道充填沉积,在沉积过程中伴有对河谷的侵蚀下切作用.宁陕古河自研究区西北向东南穿流而过,河谷发育,展布长达120 km,主河道宽20 ~ 30 km.蒙陕古河流向自北向南,主河道宽10 ~ 20 km.姬塬高地东斜坡平均坡降9~11 m/km,其上沉积了厚度约80 m的中粗砂岩、细砂岩地层.姬塬高地南斜坡平均坡降5~7 m/km,斜坡前缘发育阶地.研究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形态可划分为高地、斜坡带、古阶地、河谷区、河间丘等5种古地貌单元,包含姬塬高地、定边高地及安边高地等3个高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等2个古河;姬塬高地南部、定边高地南部及安边高地西部发育古阶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河谷两侧发育斜坡带,蒙陕古河河道内部发育河间丘.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沉积特征

    准东原中元古代变质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

    樊婷婷车飞翔柳益群杨皓凯...
    90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东部的红柳峡地区位于卡拉麦里断裂以南,是探讨准噶尔盆地是否存在前寒武纪基底问题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因此针对该区中元古代札曼苏岩群中的浅变质碎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定的110颗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范围为409±8 Ma至1387±54 Ma,具有多峰的分布特征,其中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9 ~ 516 Ma,其主峰为462 ~ 488 Ma,次要的峰为433 ~ 460 Ma、490 ~516 Ma和409 ~ 425 Ma,并有4粒碎屑锆石年龄介于742~1387 Ma之间.研究认为,该沉积岩的形成时代不是中元古代而是泥盆纪;综合该区的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锆石同位素定年数据,认为札曼苏岩群形成时期的下限不早于早泥盆世.其古老锆石年龄数据结合区域综合对比分析得出,沉积物源区——准噶尔盆地东部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重要信息.

    碎屑锆石札曼苏岩群基底准噶尔盆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