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三叠统刘家沟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马瑶雷迅李嘉玮周迅...
    1065-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刘家沟组重力流沉积的岩石类型及特征、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刘家沟组取心段发育灰紫色粉砂岩、砾屑混积岩以及薄层黑色泥岩.粉砂岩主要组分为石英、岩屑、长石、泥晶方解石及杂基,具杂基支撑结构,发育沟模、粒序层理、火焰状构造、包卷层理、鲍马序列等浊流沉积特征,为浊积岩.砾屑混积岩发育大量砾屑及填隙物,填隙物由陆源碎屑颗粒、内碎屑及基质组成,发育泥质撕裂屑、基质支撑结构、颗粒无定向排列、与上下泥岩突变接触等沉积特征,为碎屑流沉积.研究认为,早三叠世勉略洋盆并未完全闭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产生海侵影响,形成混积岩层,在正宁一带发育潟湖沉积,并存在斜坡,在C3钻井处发育碎屑流-浊流为主的重力流沉积.

    重力流沉积混积岩海侵刘家沟组早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演化特征

    邓秀芹庞锦莲孙勃
    1078-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期地层发育特征、碎屑充填结构变化、沉积相展布,并结合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提出受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长10—长8段沉积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强烈沉降成盆期、台-盆发展转换期、气候环境转折期:① 明确长10段沉积期发生了显著的沉降作用,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正宁一带,不对称性显著,粗碎屑快速充填,厚度巨大,长9段、长8段沉积期是构造平稳阶段气候控制为主的沉积,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②提出长10期沉降作用结束了晚古生代稳定的地台性质的沉积,开始了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在碎屑沉积物的成熟度、供屑原岩特征等方面均留下了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下的台-盆转化与盆地演化的示踪信息;③长10段沉积期结束了晚二叠世以来长期的干旱炎热的气候,经历了半干旱、半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变;④长10—长8段构成了延长组下部沉降-充填旋回,该旋回在沉降中心厚1 000~1 550 m,具有粗碎屑快速充填、颗粒向上变细的特点.本研究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的认识.

    长10—长8段长10沉降作用台-盆转化气候转折鄂尔多斯盆地演化

    陆相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

    王岚王秀娟李文厚惠萧...
    1091-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水沉积是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的典型代表.基于多口取心井厘米级岩心描述和测录井、薄片资料,对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类型、特征、流体性质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探索.明确深水沉积包括4种类型:深湖泥页岩沉积、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剖面上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力触发条件下发生滑塌,转变为砂质碎屑流,最终演化为浊流.平面上三角洲前缘坡折带末端发育大面积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其前端的浊流沉积呈扇状分布.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独特的构造背景、气候条件以及强烈的造山活动,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重力流沉积模式.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砂体分别对应长7页岩油的一类、二类砂体,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油气资源量可观,目前已产生规模效益.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成因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源-汇系统特征及古地理格局

    袁珍司豪杰马瑶陈立军...
    1104-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统延安组是印支运动后滞效应后,受周缘造山带多物源系统影响的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煤炭及油气等资源勘探潜力巨大.通过轻矿物、重矿物、古流向、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进行物源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盆地延安组源-汇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延安组受来自北部阴山古陆、西北部阿拉善古陆、西南部祁连古陆及南部北秦岭造山带4个源-汇系统的影响.在源-汇系统分区的基础上深化了古地理格局认识,延安组在前侏罗纪沟壑纵横的地貌基础上,受4个不同古陆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以盆地中部延安—东南部济源地区为沉积中心的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自盆地边缘至汇水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有序变化,其中以西北、北部源-汇系统沉积规模最大,是盆地勘探重点.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不同物源体系影响下的各类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源-汇系统古地理格局延安组鄂尔多斯盆地

    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沉积微相与沉积演化

    李克永苏小林达徐帅康杨文鹏...
    1121-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沉积微相特征与沉积演化规律,以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与沉积微相特征为研究对象,对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沉积微相与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新生界发育始新统寺口子组、渐新统清水营组、中新统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不整合接触;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沉积相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沙漠沉积;根据砂、泥沉积在纵向上的组合特征,识别出砂泥薄互层式、厚泥厚砂式、薄泥厚砂式、厚泥薄砂式4种沉积充填样式;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六盘山盆地填充初始期寺口子组以辫状河冲积扇为主,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较大,高峰期清水营组蒸发强烈,以膏盐等碎屑岩为特色的湖相沉积为主,衰退期彰恩堡组南部以湖相为主,北部以河流相为主,消亡期干河沟组自下而上砾石增多,以河流相为主,整个新生界沉积微相反映了六盘山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沉积微相与沉积演化规律有了新认识,也为不同层位、不同沉积盆地的研究提供借鉴.

    沉积微相沉积演化新生界六盘山盆地

    李文厚教授团队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学研究五十年回顾

    张志飞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