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交通荷载作用红层填料道路沉降细观模拟

    余云燕刘武通付艳艳罗崇亮...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G6京藏高速兰州—海石湾段红层路基填料导致的沉降问题,建立二自由度路基路面耦合离散元模型.通过迭代运算,得到各层材料的细观参数,编写Fish函数,用冲击荷载及半正弦荷载模拟交通荷载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荷载作用下路基路面各层颗粒的位移和应力时程曲线.研究表明:基层与红层填料交界面处出现位移分层现象,基层受水平拉应力作用,是裂缝发展的高风险区,在公路运营过程中应定期重点监测该区域裂缝的发生.PFC模型实现了路基土体及路面结构层在离散元软件中协同变形的耦合,为不良路基地区道路的病害问题及沉降变形计算提供研究思路,为该地区后续的路基病害整治奠定理论基础.

    红层填料道路沉降PFC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设备-结构耦合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韩淼蒋金卫杜红凯刘洋博...
    12-1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设备-结构耦合隔震体系模型,选取近断层脉冲型和非脉冲型地震波各50条,计算耦合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耦合隔震体系的影响大于非脉冲型地震动,且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大于对设备的影响;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设备加速度和设备位移的平均响应分别达到非脉冲型地震作用的2.25倍、2.17倍、2.24倍、1.17倍和1.20倍.进行设备-结构耦合隔震体系设计时,需考虑近断层地震动脉冲作用的影响,同时需注意引起主体结构和设备最大响应的地震动不一定相同.

    近断层地震动脉冲设备-结构耦合隔震体系动力响应

    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试验研究

    屈俊童张超张翔李正鑫...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阻尼器运用广泛,但传统摩擦阻尼器无法适应不同的振动强度,且在地震作用后损坏严重,没有自复位功能.文章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提出一种新型的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介绍了阻尼器的构造、基本工作原理并推导了其力学模型,之后对阻尼器进行了力学试验.得到如下结论:该阻尼器不仅能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满足耗能要求,还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力学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推导的力学模型吻合较好,印证了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该阻尼器耗能能力随着合金丝直径、螺栓预紧力和坡面坡度的增大而增强;残余位移随着合金丝直径和坡面坡度增大而减小、随着预紧力增大而增大.

    形状记忆合金变摩擦阻尼器自复位力学试验力学模型

    特厚煤层开采引起上覆黄土斜坡裂隙化试验研究

    成玉祥甘玥陈毛宁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特厚煤层开采对上覆黄土斜坡的破裂效应,以彬长矿区斜坡为例,运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土斜坡中裂隙的产状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煤层开采,在上覆黄土斜坡中产生的裂隙可分为与坡面近垂直的裂隙和与坡面平行的裂隙两组,表现出了明显分异性和序次;与坡面近垂直裂隙首先出现,具有拉张裂隙特征,起到了切割坡体的作用;与坡面近平行裂隙是由坡面近垂直裂隙逐渐派生的,具有剪切裂隙特征,控制着黄土斜坡中潜在滑面的形成.两组裂隙呈网状分割坡体,使斜坡土体结构碎裂化和散体化.

    黄土斜坡特厚煤层地下采煤物理模型试验破裂效应

    基于OpenSees的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

    吕硕硕尹训强王桂萱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高层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建筑型式,而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是当前重要的关注之一.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通过"基于性能"地震分析计算平台OpenSees,建立相应的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基于现场微振动检测技术的动力特性参数识别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可靠性.进而,开展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从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结构顶点位移以及损伤破坏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OpenSees超高层建筑数值模拟地震响应分析

    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三向比值统计分析

    孔宇阳柳煜廉超陈新强...
    43-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值;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竖向加速度峰值与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小值的比值.以2129次破坏性地震的156783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水平向、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的统计分布特征,对加速度记录按照震中距、震级和震源深度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平均值为0.83,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0.85的累积概率为63%;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呈现极值Ⅱ型分布特征,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平均值为0.44,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0.65的累积概率为92%.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在大震(7<M≤8)近场(0<R≤60 km)增大的趋势更加明显,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与震级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在震中距0~100 km范围内,水平向、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震中距震源深度加速度峰值比统计分析

    断层走向对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焦习龙王荣霞马海龙王东升...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部部分连续刚构桥临近地震断层建设,在抗震分析时通常会忽略断层走向与桥梁纵桥向夹角对其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4座墩高不同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模型,选取10组近断层强震记录进行时程分析,研究断层走向对刚构桥地震反应(位移和弯矩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平双向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桥梁主墩及主梁纵桥向地震反应在断层走向与纵桥向夹角为75°~135°范围内最大,而横桥向最大地震反应则发生在夹角为0°~30°或120°~180°范围;在三向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与仅考虑水平双向地震动输入下的桥梁地震反应相比,竖向地震动对主梁竖向弯矩响应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主墩和主梁的交界处,增大比例可达2倍及以上.就文章选取的4座桥梁算例,不考虑断层走向和桥梁纵桥向的夹角则存在低估桥梁地震反应的可能,低估误差在15%~40%左右.

    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近断层地震动断层走向竖向地震动

    双向速度脉冲地震下偏心重力柱-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研究

    补国斌徐冲宾佳熊浩然...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质量偏心综合不利条件下新型重力柱-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反应规律.选取速度脉冲和非速度脉冲地震加速度记录各10条,进行地震动双向输入,采用结构非线性分析软件CANNY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脉冲型地震和结构质量偏心对新型体系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和层间扭转角显著高于非速度脉冲地震下的相应值.质量偏心对结构弹塑性抗震需求影响显著,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都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层间剪力则随偏心率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建议在重力柱-核心筒结构设计中应重视速度脉冲地震和结构偏心的耦合不利影响.

    振动台试验速度脉冲地震重力柱-核心筒结构偏心弹塑性分析

    非岩基厂址条件下核电厂标准化地基模型研究

    李昶王旭宏尹训强杨球玉...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电厂标准化设计方法是节省核电建设成本的重要手段,开展非岩基厂址地基标准化设计地基模型的研究对拓宽核电厂地基适用范围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国内外典型软质岩和硬土厂址动参数的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动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归一化分析得到地基剪切波速剖面特征曲线,从而确定初步的标准化地基模型;进而,基于SuperFLUSH/2D Ver6.0软件开展初步标准地基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以最大加速度随深度变化与加速度反应谱为考量指标探究动参数变化对于地震反应的影响程度及规律;最后,依据初步地基模型的剪切波速剖面的相似性及包络性,定义软质岩和硬土厂址条件下的核电厂标准化地基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动参数合理取值.该模型及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中主力堆型的核电厂标准化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非岩基厂址核电厂动参数标准化地基模型土层分析

    湖相沉积典型软土HSS模型参数取值研究

    陈赵慧阮永芬王鹏朱强...
    74-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值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复杂环境下深基坑开挖变形,但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选择对计算结果合理性影响较大.比较分析多种本构模型的特点,硬化土小应变(HSS)本构模型能很好对软土场地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进行预测,但H SS模型参数多且取值困难.湖相沉积软土在昆明分布范围广,但针对此类土,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及含水率较高的泥炭质土的H SS模型参数如何取值无相关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对大量土工试验及取原状样进行室内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几个刚度参数间的经验取值关系,获得湖相沉积典型软土层的H SS模型参数.为检验H SS模型及相关参数取值的合理性,运用PLAXIS 2D数值分析软件,对软土场地的两个地铁基坑建立数值模型,计算在不同开挖工况下引起的基坑变形,并与实际变形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两变形吻合较好,从而验证研究结果是合理可靠的,且研究结果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岩土工程研究及勘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深基坑硬化土小应变模型泥炭质土高度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