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OMSOL的板式电涡流阻尼器数值模拟分析

    拜立岗施志国施卫星韩建平...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涡流阻尼器具有无需与结构接触、无磨损的特点,不存在如黏滞阻尼器容易出现漏液等问题.为了研究板式电涡流阻尼器的性能,首先对板式电涡流阻尼器的理论进行简述;然后基于电涡流阻尼系数测定试验,对采用COMSOL进行电涡流阻尼模拟方法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最后采用COMSOL和验证后的模拟方法对板式电涡流阻尼器的导磁间隙、导体板厚度、导体板背铁厚度、磁铁背铁厚度等进行参数分析.验证板式电涡流阻尼基本符合黏滞阻尼理论的假定,也证明采用COMSOL进行阻尼系数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分析发现导磁间隙和导体板厚度均对阻尼系数影响较大,而导体板和磁铁背铁的厚度对阻尼几乎没有影响.

    板式电涡流阻尼器数值模拟COMSOL试验验证参数分析

    基于小波包和反应谱的黄土边坡动力特征研究

    王尚梁庆国乔向进王丽丽...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土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宝兰客专沿线某天然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建立1:20缩尺的黄土边坡试验模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时程分析和小波包、反应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底部振动台上输入地震动荷载,分析黄土边坡结构在地震动荷载下加速度信号第一频段能量占比(E1)、第二频段能量占比(E2)、特征周期、反应谱幅值、峰值加速度(PGA)和加速度放大系数(AF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E 1、E 2转化规律,弹性阶段可以细分为挤压密实阶段和密实阶段,E1+E2的最大值位于边坡顶部位置.在弹塑性阶段,同种类型地震波不同地震烈度下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基本不变,El-Centro波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滞后于汶川汤峪波,且其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幅值也略小.模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PGA及AFA放大效应,PGA及AFA沿水平方向放大效应按照大小排序为:破坏阶段>塑性阶段>弹性阶段.地震过程中距离坡面越近的位置越容易被破坏和先破坏,验证了地震过程中"鞭梢效应"的存在.

    黄土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峰值加速度小波包反应谱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吴巧智包超马肖彤曹纪兴...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下支柱串联隔震体系临界承载力位移响应层间位移角

    主-余震作用下框架-核心筒错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武倩倩刘德稳赵甜鸽郑艳萍...
    112-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错层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体系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强主震发生后会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出现,余震会使结构造成更大损伤.研究新型错层隔震结构分别在单独主震和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损伤,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24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主-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核心筒损伤主要集中在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之间,框架的塑性铰集中在框架隔震层以下部分,框架隔震层角柱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且比核心筒隔震层角部隔震支座耗能好.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最大隔震层位移均出现在框架隔震层.在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损伤会显著增加.框架隔震层以上框架部分和以下框架部分以及核心筒的损伤分别增加8%、10%和19.80%.余震对隔震层的影响更大,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的层间位移分别增加78.70%和60.54%.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主-余震作用地震动响应分析滞回耗能

    基于PS-InSAR的蓟运河断裂震间形变监测研究

    张文朋张春丽高武平闫成国...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4年10月22日至2019年4月11日之间的26景Sentinel-1升轨数据,基于PS-In-SAR技术对蓟运河断裂这一隐伏断裂进行形变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受地面沉降干扰强烈地区在南部宁河一带,向北地面沉降逐步减弱,在蓟运河断裂北段以北一带基本无地面沉降现象.(2)研究区北部的视向线形变速率在蓟运河断裂北段一带在0 mm·a-1左右,向北随远离断裂形变速率增大,表明研究区北部受近东西向燕山隆起控制,有向南掀斜运动的趋势.(3)蓟运河断裂北段活动方式为黏滑,其两盘的视线向相对形变速率差约为1.83 mm·a-1,蓟运河断裂南段两盘形变速率差小于2.96 mm·a,与2005—2012年的水准测量结果相近,表明蓟运河断裂2005年以来活动速率较为稳定.(4)在受到地面沉降影响下,隐伏断裂的InSAR形变场包含更多的非构造信息,无法获取断裂的具体形变速率.但断裂活动会导致断裂两盘含水层厚度不同,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幅度也不同,相应的其InSAR形变场在断裂两盘出现突变,对隐伏断裂的位置判定有一定意义.

    PS-InSAR蓟运河断裂隐伏断裂形变速率

    面波反演苏北—南黄海盆地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温燕林于海英陈飞方国庆...
    130-13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对于地震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一直是地震反演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收集到的基于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数据,我们对苏北—南黄海地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开展了深度反演,进而探讨苏北—南黄海盆地地质结构与地震构造的关系.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区域速度结构模型与地质特征基本一致,速度结构清晰刻画出了苏北—南黄海沉积盆地的主要沉积构造范围和基底起伏.反演结果还揭示了南黄海盆地中地壳内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层,与历史强震集中分布区高度一致,表明浅源强震活动与壳内的低速层密切相关.

    vS面波反演苏北—南黄海盆地地壳低速层

    地震前兆还是降雨干扰?——与"宁强5.7级地震前陕西定点形变的异常现象"作者商榷

    杨小林丁晓光杨锦玲危自根...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宁强MS5.7地震(2008年5月27日)发生前2天,宝鸡台洞体应变NS和EW分量分别记录到了大幅应变异常,有研究认为该异常是宁强地震的短临前兆[1].为客观验证该结论的真伪性,本文采用重复地震检验和统计实证等方法,对该异常进行了较系统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干扰才是主因.

    宁强MS5.7地震定点形变地震前兆降雨宝鸡台洞体应变

    基于国产密码的地震预警服务系统防篡改框架设计与应用

    赵国峰李卫东李丽高楠...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预警服务系统是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安全的重点防护目标和对象.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影响广泛,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服务的高时效性,为此设计一种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地震预警服务系统防篡改框架,使用数字证书和协同签名技术,对身份鉴别和消息完整性校验过程进行优化,使得密码算法的时间消耗足够小.设计完成后,上述操作消耗的时间小于0.2 s,兼顾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安全性和高时效性.

    地震预警服务系统国产密码数字证书协同签名

    2018年青海称多MS5.3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及预测回顾

    张丽峰孙玺皓马茹莹赵玉红...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分析2018年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并对预测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表明: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演变表现为出现、增强、减弱、消失4个阶段,异常呈条带状分布且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描述异常的一些特征参数均在以往震例研究结果的参考范围内;类比同地区其他震级相当地震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情况,发现称多地震前出现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其是双震型地震有关;称多地震的预测过程总结为分析-判定-预测-检验4个阶段,可为区域震情判定提供新的经验.

    热红外亮温异常称多地震双震型地震

    典型干扰环境中的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应用探讨

    辛建村齐银峰杨婉婷颜文华...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压直流输电故障、地电暴、地电阻率观测人工供电、地铁等通常会对地电场观测带来较大干扰,对观测资料的应用、地震异常信息的提取识别等带来了很大困扰.选取陵阳、瓜州等13个观测系统较好的地电场台站,基于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实际观测中这些典型干扰下各场地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常的地电暴、高压直流输电、地电阻率观测人工供电、城市轨道交通等干扰,计算的α值受影响不明显,但持续多日的大幅度、剧烈干扰可能导致部分场地出现影响.通过对2018年9月陕西宁强MS5.3震例分析,其结果表明复杂环境中周边场地强震前的α值异常可能也显著.研究结果对地电场数据应用可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典型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