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幂指数法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频域前馈补偿方法

    纪金豹杨森胡宗祥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震模拟振动台受到系统和试件非线性等因素影响,导致波形再现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幂指数法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频域前馈补偿方法以提高振动台的控制效果,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际振动台试验对该方法的控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幂指数法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频域前馈补偿方法能够快速收敛,迭代次数较少,可以大幅提高振动台的波形复现精度,能够提高振动台的控制性能.

    地震模拟振动台振动台控制前馈补偿幂指数方法迭代学习控制

    基于指数函数的川滇地区余震序列衰减规律研究

    徐世达段俊康何本国刘佳奇...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较大的余震可能造成额外损失并有二次触发建筑物受灾的风险.为研究余震序列衰减规律,文章尝试采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分析5个不同地区余震序列,并借助修正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与调整后R2,分析其与传统余震衰减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描述余震序列衰减规律的能力与修正的大森余震模型、修正的拉伸指数模型接近.尤其对于四川长宁MS6.0余震序列和云南彝良MS5.7余震序列,指数模型表现优于其他两种模型.指数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参数A与r之和能够准确代表强震后的实际初始余震数,5个余震序列初始余震数偏差均小于1.70%;参数k可作为反映余震序列衰减快慢的特征值,k值越大则余震序列衰减越慢,其值与主震震级呈反比例关系.

    余震序列指数函数初始余震数衰减

    城市避难场所防震减灾韧性评价体系研究——以上海市区为例

    李晓萍陆佳鋆胡青蜜
    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韧性理念提供了 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从避难场所韧性的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出发,选取24个指标构建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地处我国南方港口且经济发达的上海市为例,分析市区31个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韧性水平.结果表明:上海市区的避难场所大部分处于中等韧性水平,该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发现避难场所应对地震灾害时存在的薄弱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可以为我国城市避难场所的韧性规划提供借鉴.

    避难场所韧性防震减灾评价指标体系上海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

    张海洋毛丰龙王朝景刘德强...
    224-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9月—2021年4月连续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获得唐山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模型,以此分析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半年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在地震前出现明显的方向转向和幅值弱化的现象,地震前后经历了"由震中向周边分散→由周边向震中汇聚发震→方向反转"的时空演化过程;(2)震中附近各测点岩石圈磁场总强度值在地震前后具有规律性时序变化,均呈现"震前缓慢减小→同震时期急剧增大→震后急剧减小"的特征;(3)基于压磁效应和断层亚失稳模型分析,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或许是由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地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所致.

    古冶5.1级地震流动地磁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

    天山中段2次6级地震前钻孔应变高频异常分析

    斯琴关冬晓王斌郭春生...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以来,天山中段分量钻孔应变仪空前增多,这些高采样率的应变观测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如何从高采样率观测资料中提取有效的前兆异常信息,是分析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天山中段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进行S变换和超限率分析发现,在天山中段2次6级地震前有5套应变资料出现高频信息异常.这些异常均在震前出现,随后达到峰值,临震前或地震后衰减,其中短周期异常信号主要集中在10~720 min频段,且S变换与超限率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同步性.结合精河地震震源区及附近的GPS分析结果,发现高频异常信息的分布与该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高频信息异常的可信度.

    钻孔应变S变换超限率分析高频异常

    采用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发震断裂几何形态

    沈千贺万永革
    24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何形态.首先对收集到的玛多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DBSCAN方法的聚类分析,得到断层的走向为113.5°,倾角为88.2°,通过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场,并将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断裂带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84和-0.79,剪应力强度较大,滑动角为-0.72°.结果表明玛多地震是发震断裂受NE-SW的挤压和NW-SE的拉张,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促使近东西的江错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断层几何特征震源机制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2021玛多地震序列

    《地震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