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8.5度设防区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探讨

    季静林浩宇付豪吴梓楠...
    25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疆喀什地区(8.5度设防)128条强震地震动和当地实际工程,参照现行不同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以层间位移角和高度为控制参数,设计6个剪力墙结构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6个剪力墙结构在8.5度大震作用下均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且在两倍大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屈服耗能机制.建议小震作用下新疆喀什地区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放松至1/500.

    高烈度区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构件变形抗震性能

    不同加载频率及循环应力比条件下舟山海相软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王晋宝熊峰刘校麟王亚军...
    260-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地域的软黏土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针对舟山地区海相软黏土,采用Wille动三轴仪开展了一系列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加载频率及循环应力比对软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孔压及软化指数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频荷载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对应的面积较大且曲线趋势更倾向于应变轴,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的软化程度明显增加(软化指数减少),且在高循环应力比下产生较大的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在低频较大循环振次和高频荷载作用下,不仅需要关注循环应力比CSR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分别关注围压和轴向偏应力各自数值不同所导致的土体累积塑性应变、残余动孔压的变化;降低循环应力比可以显著减少不同频率荷载对软黏土地基动力特性的影响.此外,实验所测的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分别采用相关修正模型拟合,取得了一致的拟合结果.该研究将为舟山海相软黏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海相软黏土应变孔压频率滞回曲线软化程度

    不同场地条件下地连墙对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赵密贾智富昝子卉黄景琦...
    270-27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车站多采用基于地下连续墙(简称:地连墙)的明挖施工方法,施工后地连墙作为永久结构与车站共同受力.在车站结构抗震分析中,考虑到地连墙可能对结构抗震的有利作用,出于安全储备考虑通常忽略地连墙的存在,但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以某典型两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为对象,基于近场波动有限元方法并结合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开展有无地连墙情况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对比研究,揭示不同场地条件下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阐明地连墙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连墙具有减小车站结构总体层间位移效应,有利于侧墙和底层中柱抗震,但同时放大了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的弯矩和正应力;地连墙对结构顶层中柱端部及中跨中板板端的内力和正应力的影响与场地条件相关,坚硬和中硬场地条件下具有减小效应,软弱场地下略有增大作用.上述结构响应规律的原因可归结为地连墙增加了结构侧墙刚度,降低了结构整体侧向变形,但限制了侧墙的弯曲变形,导致结构顶底板与侧墙交接处的弯曲变形和内力增大.

    车站结构地连墙不同场地条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响应

    基于序列最优控制算法的隔震曲线梁桥非线性振动控制研究

    李喜梅王建成杜永峰母渤海...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震作用下隔震曲线梁桥会产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安全性.采用经典的Bouc-Wen模型,建立考虑上部结构偏心的隔震曲线梁桥的非线性动力方程,求解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针对隔震曲线梁桥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较大弹塑性变形,建立隔震曲线梁桥的非线性振动控制方程,将该方程等效线性化后采用序列最优控制算法(SOC)和经典线性最优控制(COC)对桥梁进行振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下,隔震曲线梁桥的下部结构与隔震层都已屈服进入塑性阶段,且有少量的残余位移产生;序列最优控制算法和经典线性最优控制都能有效地减小隔震曲线梁桥弹塑性状态下的平动位移与残余位移,并有效抑制曲线桥的扭转效应,其中序列最优控制算法较经典最优控制更能显著削减隔震曲线梁桥的峰值响应.

    隔震曲线梁桥Bouc-Wen模型序列最优控制算法

    考虑自复位影响的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地震损伤模型

    张于晔乔宁蒋定之袁万城...
    287-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而既有的损伤模型无法准确评估预应力节段桥墩的地震损伤.鉴于此,有必要研究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的地震损伤模型.从预应力节段桥墩的自复位特点和损伤机理出发,对自复位性能表征方法进行简化,提出采用自复位修正因子来对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耗能进行修正,从而获得考虑桥墩自复位性能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的损伤状态,最后验证该地震损伤模型及损伤分级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预应力节段桥墩的自复位性能与耗能损伤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考虑桥墩自复位的地震损伤模型和分级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为定量评估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打下基础.

    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地震损伤评估模型自复位修正因子损伤分级

    地震作用下分层土边坡多滑面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宋健陆朱汐谢华威吴凯莉...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引起的滑坡对生命、环境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对于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滑动面破坏模式,对于具有多个潜在滑动面边坡的地震稳定性研究比较欠缺.基于此,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不同边坡进行地震稳定性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均质土体、分层土体和含软弱夹层土体边坡的滑动面演化过程和永久变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均质边坡,地震引起的滑动面为单一的整体滑动面,地震动强度的增加仅导致沿滑动面的永久变形量增大;对于非均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还可能形成通过土层交界面的局部滑动变形,且地震作用下最先形成和发生变形的滑动面与静力条件下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最危险滑动面一致;同时,地震引起的边坡浅层和深层变形破坏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当局部浅层滑动先发生时,地震动的进一步增大很容易诱发更深层的坡体滑动,而当深层滑动先发生时,由于塑性变形影响地震惯性力向上部坡体的传播,浅层坡体的进一步滑动变形相对较难被触发.

    地震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滑动面变形破坏

    咸阳市区饱和软黄土特性及成因分析

    王启耀石卫韩振兴时航...
    306-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饱和软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饱和黄土,对工程建设极为不利.基于大量的勘察资料和试验数据,文章总结了咸阳市区饱和软黄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物理力学性质,并从黄土的湿陷性和地下水位的历史动态分析了饱和软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咸阳城区的饱和软黄土主要分布在二级阶地的中东部,其平均孔隙比为0.85、压缩模量为5.07 MPa,具有较大的孔隙比和压缩性,强度也较低;咸阳饱和软黄土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为黄土的特殊结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灌溉工程引起的水位上升.

    饱和软黄土分布特征物理力学特征地下水

    黄土湿陷系数与其物性指标的定量关系分析

    任文博胡少磊刘云龙李佳佳...
    3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陷性是黄土特殊且重要的工程性质.以黄土微观角度探讨湿陷性与物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再依据《中原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统计得到的洛阳地区湿陷性黄土土性参数,运用MATLAB定量分析黄土湿陷性与其物性指标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果:(1)在众多与湿陷性相关的物性参数中,洛阳地区黄土湿陷系数与孔隙比、干密度、塑性指数等物性指标关系密切,且相关性程度依次为孔隙比、干密度和塑性指数;(2)运用MATLAB分析湿陷系数与物性指标的定量关系,得到了该地区湿陷系数与物性指标之间函数关系的拟合公式;(3)通过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较,结合黄土的湿陷机理,论证拟合公式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对其他地区黄土湿陷系数的预测也具有启发意义.

    黄土湿陷变形物性指标MATLAB数值分析湿陷机理

    压实黄土地基载荷浸水模型试验及湿陷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孙磊胡海军严瑞珉党进谦...
    319-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压实黄土地基湿陷变形规律和已有湿陷变形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开展室内杨凌压实黄土地基载荷浸水模型试验,应用一维湿陷系数法、弦线模量法和切线模量法三种方法计算其湿陷变形量,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压实黄土地基浸水后,湿陷变形很快发生,随后湿陷变形量随时间几乎不再增加,湿陷变形集中在附加应力作用的地基上部土层.三种方法计算的湿陷变形结果表明:荷载板受荷较小时,不考虑侧向挤出和考虑侧向挤出修正系数的一维湿陷系数法所得湿陷变形量分别接近和大于实际变形量;受荷较大时,不考虑侧向挤出和考虑侧向挤出修正系数的一维湿陷系数法所得湿陷变形量均远小于实际变形量.基于原位载荷试验获得的弦线模量不适用于重塑压实黄土地基湿陷变形量计算.切线模量法由于未能较好考虑初始屈服面的弹性变形,计算所得湿陷变形量大于实际变形量.

    压实黄土地基载荷浸水试验增湿变形弦线模量切线模量

    黄土地震古/老滑坡原始地形恢复方法研究

    吴良杰薄景山彭达
    329-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地震古/老滑坡原始地形恢复是开展黄土地震古/老滑坡研究的基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平峰乡三合村潘沟组1号滑坡为例,利用卫星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技术和方法采集滑坡现今地形资料数据;并基于滑坡滑动前后滑坡体体积相等的原则,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利用三维曲面插值技术恢复滑坡的原始地形,恢复后的滑坡原始地形斜坡坡面形态整体呈外凸型,坡度分布范围在12°~15°间;最后,利用黄土地貌单元的坡度分布范围和滑坡稳定性计算论证恢复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研究成果可为缺乏滑动前地形资料的黄土地震古/老滑坡原始地形的恢复提供新方法,对黄土地震古/老滑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黄土古老滑坡地形恢复三维曲面插值地形数据稳定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