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界线交汇现象与地震关系研究

    杨兴悦张飞捷曾文浩路晓辰...
    926-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国家地磁台网中心产出的观测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低点位移现象与强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之间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两月内会出现一次或多次低点位移异常,地震往往发生在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300 km内.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和2019年9月16日甘肃肃南5.0级地震前两月内均出现了 3次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将多次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叠加到同一幅图上,形成了 1个或多个交汇区域,发现地震发生在低点位移分界线的交汇区域附近.综合活动构造断裂分布、历史大地震发生情况、中长期预测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及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进一步判断可能发震的区域,此项研究明显缩小了用地磁低点位移法预测地震发生地点的范围.

    垂直分量低点位移低点时间异常

    松原Ms5.1地震前断层土壤气H2、Hg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

    李继业胡澜缤李营马龙辰...
    93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2、Hg野外定点联合观测试验,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宁江Ms5.1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兆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断裂带土壤气H2、Hg浓度在宁江Ms5.1地震前分别存在3个月的短期异常和3天的临震异常,二者在主震前后表现形式以及频谱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氢、汞特性和孕震机理有关;(2)断裂带土壤气H2、Hg浓度在宁江Ms5.1主震及余震时段均存在高值异常,主要表现为"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主震—震后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较强余震",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和配套性的特点;(3)吉林松原宁江Ms5.1地震前后肇东断裂带土壤气H2、Hg地球化学特征与震中区附近热红外异常具有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气H2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高值异常—发生主震—土壤气Hg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异常下降—土壤气H2、Hg震后次高值异常—发生强余震"的特点.以上认识,为松辽盆地开展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地球化学土壤气体热红外松原地震响应特征

    基于精确划分地层边界的三维地质体模型构建

    陈小芳马国玺王敏戚洪飞...
    946-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人机交互建模只是定性考虑地层缺失的影响,且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模型无法更新、大面积快速构建模型时精度要求高、以及自动建模未考虑地层缺失的影响从而导致模型精度低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当前自动建模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化的薄板样条函数法插值,精确合理生成地层厚度DEM确定地层边界,定量分析地层形态,构建多要素复杂三维地质体模型.以广州1 500 km2边界范围为例进行实效性验证,经实际钻孔数据对比,三维地质体模型合理、准确,极大地提高了大面积建模效率,大幅减少了建模时间和成本,且利于模型的快速更新.

    定量分析地层厚度DEM地层边界自动建模三维地质体模型

    谱比法反演震源谱拐角频率的改进研究

    夏晨利学周卓群戚承志...
    954-961,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地震波的信噪比,传播路径效应,震源机制差异和震源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谱比法反演的拐角频率结果不精确,离散性大.以谱比法为基础,引入Bootstrap重采样法,Kolmogorov-Smirnov 检验以及谱比趋势检验的筛选方法,对谱比法的反演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和筛选,提高谱比法反演的拐角频率精度.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余震的拐角频率、地震辐射能量、辐射效率以及能矩比等震源参数反演,建立拐角频率与地震矩之间的对应关系,验证谱比法以及三种筛选方法的可靠性.汶川地震余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余震的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对应关系M0∝fc-3.295±0.25存在与 自相似关系M0∝fc-3偏离现象.在地震释放能量方面,存在能矩比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以及大地震的辐射效率大于小地震的现象.

    谱比法Bootstrap方法拐角频率地震矩地震辐射能量能矩比

    新型气氡仪三种常用校准方法的差异性比测分析

    起卫罗曾庆堂应骁睿施建明...
    962-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气氡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需对测氡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应用 目前我国地震系统内常用的三种校准方法:标准仪器校准法、RN-FD循环式氡气源校准法及固体氡气源校准法,对入网新型气氡仪进行校准方法比测.得出结果认为:循环式常压取源方式更接近新型数字化氡观测仪器的正常工作方式;标准仪器校准法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校准方法中系统误差最小、校准效率最高、维护成本最低的方法;RN-FD循环式氡气源校准法和固体氡气源校准法均为标准物质传递方法,该方法存在诸多困难及不便(如放射性固体源运输、人员技术及环保监管等)影响仪器校准的及时性.通过分析这三种校准方法在原理、使用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讨论它们对校准结果准确度的影响,为新型仪器的校准操作规程(规范)的编写及实施提供参考.

    新型测氡仪校准方法比测分析

    基于噪声面波直接反演法研究天山中段地壳S波速度结构

    陈玉鑫唐明帅李艳永魏芸芸...
    970-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山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复活隆升的陆内造山带,强烈的地震活动性使得理解和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尤为重要.文章中使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40°~49°N,79°~93°E)85个台站2017-2019年的背景噪声资料,结合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 6~52 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法对天山中段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壳浅层S波速度分布与构造单元中沉积层厚度相关,塔里木盆地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表现为低速,天山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到了中下地壳,天山造山带下方存在被高速异常包裹的低速体;莫霍面附近,天山造山带表现出相对低速;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厚度分别在45~50 km、50~62 km之间,沿南北向,天山造山带莫霍面呈现较为宽缓的形态;在82°~86.5°E之间,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下方双向俯冲,86.5°~88°E之间,准噶尔盆地向天山南向俯冲,由西向东,不同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天山中段不同区域构造运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造山动力过程提供参考.

    天山造山带背景噪声面波直接反演法地壳速度结构盆山耦合

    基于MapSIS的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事件可视化平台建设

    陈晓琳李盛乐樊俊屹
    983-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物理台网观测数据是反映前兆台网数据变化信息的重要部分,可为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地震分析预报会商、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利用这些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事件数据记录,研制了基于MapSIS的地球物理台网事件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事件记录的人工交互分析、自动统计分析,基于震情自动触发的专题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具有功能全面、运行稳定的优点.该平台现已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会商中部署使用,可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服务.

    前兆台网事件记录自动产出MapSIS

    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时刻间隔的SARIMA模型分析预测

    叶秋吟薛源曾文骏杨静...
    991-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龙门山断裂带2012年1月—2021年9月Ms2.5及以上地震目录数据,按震级分组建立发震时刻间隔序列,然后对各序列进行平稳白噪声检验,自相关、偏相关性分析,使用SARIMA模型对其进行短、中、长周期拟合及预测.通过分析模型拟合效果,得到不同震级序列的最优模型参数及相应周期数值.其中,序列Ms≥2.5及序列Ms≥3.0各模型调整R2均在0.86以上,最高达0.911;两序列对应模型的短时预测表现良好,预测RMSE分别为10.686及8.800.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后续发震时刻间隔总体趋势平稳,序列Ms≥3.0预测结果趋势有微弱增长,一段时间内龙门山断裂带Ms≥3.0地震发震次数将略微下降,地震活动性降低.该分析结果可为地震活动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分析方法及过程为地震发震时间的分析预测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途径.

    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时刻间隔SARIMA模型时间序列分析

    《地震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