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电磁静力触探法的深埋金属管线探测探头设计与应用

    许韬彭功勋吴涛沈旭章...
    1355-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一种基于电磁感应法的地下金属管线探头,其特点在于可以采用静压贯入的方式接近目标管线进行探测,在贯入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读取电磁场的强度和锥尖阻力,从而安全地获取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以防止对地下设施造成破坏.在设计中,探头创新性地利用感应线圈磁芯传递锥尖阻力,并使用非金属外壳防止信号屏蔽,拟通过滤波放大电路减少外界干扰.通过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对探头探测效果进行验证,认为可以将管线埋深探测误差控制在5 cm以内,探测精度远高于现行规范要求.研究对深埋管线的高精度探测和地下管线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管线探测电磁法静力触探深埋管线高精度定位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平行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项吴桐王国波
    1364-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于单一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十分丰富,而相互穿越地下结构体系在地震时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基于1g振动台试验,探究近距离隧道平行下穿车站体系对场地土以及地下结构之间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表明:(1)地下结构的存在可降低地表加速度响应,最大降低幅度可达25%;(2)上部车站的存在可以降低下穿隧道的加速度响应,最大降低幅度可达25%,而下穿隧道对上部车站加速度响应的影响则相对复杂,没有体现出一般规律性;(3)地下结构的加入对体系动力特性(主要是基频)的影响十分有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可不予考虑.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结构穿越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和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振动台试验单一结构体系隧道下穿车站地震响应动力特性

    一种冻土温度场方程的解析解

    王东源张科陈熹武小鹏...
    1373-1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土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冻胀现象是冻土区经常出现的问题,其导致的工程病害屡见不鲜.冻胀主要是由土体内部温度变化及水分迁移造成的,是一类极其复杂的温度、渗流及应力多场耦合问题.通过对冻土中的温度场进行分析,求解含冰量及孔隙率随温度变化条件下的冻土一般性瞬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其近似解析解并应用于冻土热传导过程的预测.通过与有限元计算所得精确解对比,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冻土冻胀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冻土温度场方程含冰量孔隙率温度变化解析解

    铁路自复位桥墩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

    祝浩然夏修身钟亚伟戴胜勇...
    1380-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震动输入角度对铁路自复位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以一座简支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空间自复位桥墩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选择22组强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以屈服面函数Ψ作为判别最不利输入角度的标准,从0°开始顺时针旋转,每次增加5°,进行铁路自复位桥墩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145°输入时,Ψ值最大,145°为桥墩最不利输入角度;在最不利方向下桥墩的地震反应大于顺桥向和横桥向.自复位桥墩设计时若不考虑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则偏于不安全.

    自复位桥墩三维地震动最不利角度屈服面函数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连接中节点抗震性能模拟

    高怡方有珍彭剑锋吴涛...
    1387-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框架结构"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需求和节点易于实现可靠连接,提出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混合连接节点形式.考虑梁端刚/柔性两种连接方式,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2个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混合连接中节点模型和1个现浇对比试件模型,并对其进行水平循环往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模拟.根据模拟数据整理,对试件滞回性能、节点转动刚度、耗能能力和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合连接节点采取钢管混凝土实现了节点区混凝土斜压带和钢板斜拉带协同抗剪机理,提高了节点核心区抗剪能力,更好地满足"强节点"的抗震需求;装配式连接节点梁端刚/柔性连接方式均不同程度实现了梁端塑性铰区远离节点区;梁端刚性连接装配式连接节点试件的塑性铰区距离节点区最远,其整体性最好,初始抗弯刚度最大;梁端柔性连接装配式连接节点试件的塑性铰区范围较大,损伤耗能发展持续,而梁端刚性连接试件的塑性铰区相对集中,损伤耗能发展快速充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混合连接节点梁端连接方式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河西走廊西端文殊山南缘断裂新活动特征

    刘兴旺姚赟胜朱俊文赵晓明...
    1395-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殊山南缘断裂为新发现的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嘉峪关—文殊山隆起带南侧的一条活动断裂,研究其活动特征对完善区域构造图像、认识地区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航空摄影测量,结合年代学测试,对断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文殊山南缘断裂长约25 km,断裂总体走向为NW向,倾向NE.根据断错及未断错地貌测年,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次地震活动的时间在(0.8±0.1)ka与(1 887~1 725)cal a BP之间.利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得断层陡坎高度,结合相应的地貌年代,估算断裂垂直滑动速率在0.2~0.25 mm/a.根据地震震级与破裂长度、位移量经验公式,估算文殊山南缘断裂潜在发震能力在6.8级左右,此震级下可能对邻近的乡镇、嘉峪关市区有较大的影响.

    河西走廊嘉峪关—文殊山隆起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全新世

    基于遥感初判的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法研究

    赵真郭红梅张莹尹文刚...
    1405-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准确地预测建筑物破坏程度,对快速科学地开展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力量部署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建筑震害预测模型存在的评估结果粗糙、数据获取难度较高、计算工作量大、模型构建难度大、普适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初判的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法.首先,从地震强度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两方面选取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及建筑物抗震能力4种震害作为判别因子;然后,基于判别分析理论,构建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模型;最后,以四川泸定县6.0级地震为例,对文章提出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准确率高达80%以上,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较准确地对建筑物震害程度进行科学预测.

    遥感初判建筑物震害预测Fisher判别法泸定县地震

    不同震级下安丘—莒县断裂速度脉冲分布研究

    纪志伟陈学良王华林高孟潭...
    1415-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中时代最新、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有限差分法具有差分离散容易、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利用有限差分法建立安丘—莒县断裂MW7.0、MW6.5、MW6.0三个震级下的运动学震源模型,模拟不同设定震级下的地震情景.通过脉冲识别方法识别区域内虚拟观测点的模拟结果,得到速度脉冲分布.结果表明:(1)强速度脉冲主要出现在断层在地表的投影区域附近,对于近断层区域的长周期建筑,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尤为重要.(2)震级通过影响地震动的幅值影响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文章中的长周期地震动需要满足峰值速度大于20 cm/s的条件,才能识别出速度脉冲.(3)脉冲周期的最小值出现在断层与地表的交线附近,震级越大,区域内的脉冲周期越高.研究成果能够有效用于长周期结构的抗震分析,为安丘—莒县断裂附近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有限差分法安丘—莒县断裂速度脉冲脉冲特征

    南海淹没碳酸盐台地地震成像技术分析——以甘泉海台为例

    李学林张衡陈万利孙悦...
    1428-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淹没碳酸盐台地水深变化大且海底崎岖,地层结构复杂,导致二维反射地震资料发育大量多次波干扰,同时受采集环境影响,反射地震剖面广泛存在噪声干扰和大值干扰,给高分辨率成像带来挑战.甘泉海台作为南海北部典型的淹没碳酸盐台地,对其最新采集资料进行特征分析,采用低截滤波压制强涌浪噪声和异常振幅噪声衰减组合技术以及多步串联多次波压制技术,有效去除噪声干扰、大值干扰和复杂多次波,试验叠前时间偏移各项参数,最终大幅度提高甘泉海台地震剖面分辨率和信噪比,可为后续南海淹没碳酸盐台地二维地震资料处理提供借鉴.

    淹没碳酸盐台地二维反射地震涌浪噪声大值干扰复杂多次波

    基于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的场地参数vS30估算方法

    崔浇王爱国张波陆诗铭...
    1437-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均剪切波速是地震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用于预测场地的抗震性能和响应特性.利用甘肃省的钻孔资料、DEM数据以及1∶25万地质图,建立一种综合考虑地质属性和多项地形因子的vS30估算方法,并与传统的vS30估算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在场地vS30估算中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在划分地质单元的基础上,引入地形坡度、表面纹理、局部凸度,以及最邻近河网高差指数等4项地形因子建立的甘肃省场地参数vS30估算方法,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等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其估算精度高于传统的vS30估算方法.所提方法得到的vS30估算结果可为甘肃省场地参数vS30值的确定提供参考,还可为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差异显著地区vS30值的估算提供一种新思路.

    场地效应平均剪切波速甘肃省vS30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