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广播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

石鸣

双月刊

1006-5628

scyingxiang@163.com

028-62023351 62023381

610017

成都市红星中路二段119号

西部广播电视/Journal XIBU GUANGBO DIANSH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宗旨: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针政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服务,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办刊特色: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过去、现在、未来:虚拟主持人的前世今生

    王金金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播音主持的工作方式,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从非人化的仿真机器到渐受追捧的破次元虚拟人,新技术在推动着传播生态变革的同时似乎也唱衰着大批播音员、主持人的未来。本文通过梳理虚拟主持人的蝶变历程,探讨技术发展之下虚拟主持人的言说困境,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虚拟主持人人工智能主持语言

    新媒体时代下关于互联网世代的昆曲传播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

    白婷胡紫璇萨其尔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曲也称昆腔或昆剧,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的璀璨明珠。如今Z世代(互联网世代)逐渐成长为昆曲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力军。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然不适应当今的媒介环境,昆曲传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探索如何对Z世代进行昆曲文化传播,改变传播现状,让昆曲重新绽放艺术魅力,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化传播昆曲传承哔哩哔哩Z世代

    媒体广告运作中名人效应的特征与使用策略

    谢宇纳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不直接介入商业行为,但有助于企业借用名人强化自身形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塑造品牌、提升销售量,往往会邀请名人为其品牌进行媒体广告代言,主要包括演艺明星、行业专家等。针对该社会现象,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广告运作中的名人效应、品牌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总结出名人效应的形成过程包括示范、晕轮、社会价值推动等,从名人广告的主体分类和局限出发,得出为达到名人代言广告的传播效果应做好广告设计、名人选用和社会责任等相关策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名人效应消费者广告效果商业市场

    短视频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以陕西某省属高校短视频平台为例

    许格宁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短视频日益成为大学生全新的学习渠道和生活娱乐阵地,其传播信息碎片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交互化、传播效应广泛化的特点,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存在着急需破解的现实困境。本文结合陕西某省属高校短视频平台相关数据和前期工作基础,探析短视频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短视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赵蔡浩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有序的健康传播生态,本文结合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健康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并为打破健康传播当中存在的传播主体泛化、传播壁垒、把关机制缺失、"伪健康"盛行等困境提供思路,具体包括多元化传播,降低健康信息接收门槛;寻求与专家学者通力协作,提升把关力度;纠正"健康营销"套路,回归"健康传播"本意;巧用技术赋能,深耕优质内容,以期助力有序、健康的传播生态的构建。

    新媒体健康传播思路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丁凤蕾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技术与终端、内容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了电影创作者、电影叙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本文结合媒介融合对IP电影叙事创作及传播的影响,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其所采用的打造鲜明符号、创作新式情节、构建现代叙事观及观众参与创作等叙事策略。

    媒介融合IP电影叙事策略《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电视剧的转型策略探析

    范茂禹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剧作为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众不再局限于利用电视机观看电视剧,而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观看电视剧。这种变化使得国产电视剧必须适应新的娱乐模式和消费需求,进行转型升级。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国产电视剧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和更多的宣传渠道,这为国产电视剧的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基于此,本文先阐述国产电视剧的传统制播模式,然后分析国产电视剧的现状,最后提出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电视剧转型的措施。

    新媒体国产电视剧传播渠道

    符号建构与身份认同:亚文化视域下live house传播现象研究

    李彤彤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介技术和经济的驱动下,亚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以live house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本文将从场景传播和圈层传播两方面对live house的走红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伯明翰学派提出的亚文化理论对live house呈现的符号化表达和身份认同进行探究,最后分析以live house为代表的音乐亚文化在新媒体情境下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当前小众音乐传播形式进行阐释,从而重塑亚文化与主流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符号建构身份认同亚文化livehouse

    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空间叙事对人物的塑造

    周婧宜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叙事是以空间为线索组织叙事的一种方法。《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作为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剧情电影,在叙事上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密围绕主人公克莱奥的心理状态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展开。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克莱奥在不同空间中的行动和内心变化,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空间在这里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元素。电影中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交织使用,增加了叙事的深度和复杂性,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和故事。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的镜头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详细分析,揭示空间叙事在影片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这种叙事技巧如何有效地服务于人物塑造。

    空间叙事人物塑造《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阿涅斯·瓦尔达

    复归的乡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土叙事研究

    朱嘉琪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和影像的互文和交响,回望中国人从乡土走向城市的迁徙历史。纪录片以章回体结构、口述的形式,再现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四位作家"出走—返乡"相似的人生历程,展现作家群体记忆中的乡土。导演贾樟柯通过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式创作,借助记录影像复现作家的乡土经验,以追寻国人共享的集体记忆。影像和文学在交织互融中,祭奠消失的乡土、书写重现的乡土、绘制诗意的乡土,展现了一场由数代国人切身参与、由前现代乡村跃向后现代都市的生存变迁。基于此,笔者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土叙事进行分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叙事乡土贾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