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广播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

石鸣

双月刊

1006-5628

scyingxiang@163.com

028-62023351 62023381

610017

成都市红星中路二段119号

西部广播电视/Journal XIBU GUANGBO DIANSH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宗旨: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针政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服务,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办刊特色: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生人文纪录片叙事特色分析——以《这货哪来的》为例

    叶彬彬邓雅心王再壮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为网生纪录片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网生纪录片自身也在寻求创新和突破.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网生纪录片的选题更加符合观众的口味,同时在叙事语言上也更加贴近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本文以网生纪录片《这货哪来的》为例,深入探讨其如何从货品的角度窥见众生百态,如何用多元融合的叙事语言彰显纪录片内涵,如何通过多维度的叙事建立精巧的叙事结构.

    网生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叙事特色网感化

    《少年会客厅》跨文化传播分析

    袁怡宁惠颖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渐加强,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中国日报》创办的双语文化传播类节目《少年会客厅》以海内外"Z世代"为主体,搭建全球"Z世代"跨文化交流平台,得到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跨文化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7W"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编码与解码、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六个方面对《少年会客厅》的跨文化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其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以期为同类节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少年会客厅》跨文化传播"7W"传播模式

    情景模拟法在电视育儿类节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

    张佳悦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情景模拟法在电视育儿类节目策划中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电视育儿类节目为例,分析情景模拟法在提高节目的针对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促进观众行为的改变及丰富育儿教育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情景模拟法在育儿类电视节目策划中的应用虽能有效提升节目效果,但也存在资源投入大、覆盖面有限、互动性不足及制作难度高等问题,利用优化情景模拟策略和互动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节目的教育效果和制作质量.

    情景模拟法电视育儿类节目

    "他者叙事"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对话关系的重构与发展——以竹内亮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

    龚小雯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以日籍在华导演竹内亮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探究近年来"他者叙事"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何重构创作者、观众和被摄者三元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认为在传播效果上,对内丰富了中国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满足了国内受众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实现了共情传播;对外在与"自我叙述"式纪录片的互动中建立起中国形象的意义交集.这既有助于传播中国形象,也对"他者叙事"型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起到反哺作用.

    纪录片"他者叙事"对话关系竹内亮

    人民美学:从《南来北往》看年代剧中人物形象塑造

    王祥宇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美学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作中心,反映人民情感和理想的美学实践,它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电视剧《南来北往》成功塑造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象,成为年代剧人物形象表达的范式.本文借此剧分析人民美学在年代剧人物形象塑造与表达中的应用,总结多种典型的、新型的塑造人民形象的表达方式.

    人民美学《南来北往》人物形象年代剧

    生态电影的情感表达与生态意识的创新诠释——以《阿凡达》系列电影为例

    李千龙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凡达》系列电影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打破了西方生态电影的常规思维模式,不仅呈现了瑰丽、梦幻的场景与画面,而且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也融入其中,以"双重身份"的形象塑造和生态意识的共情传播为情感表达提供可能性.与此同时,影片以共情传播的生态整体理念为引导,展现生态思想,体现了生态电影的生态意识和美学思维.本文以《阿凡达》系列电影为例,深入探讨生态电影的题材导向、情感表达,以及生态意识的创新诠释.通过对系列电影的细致分析,揭示生态电影如何借助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呈现,引发受众对现实世界中生态问题的深度思考.

    《阿凡达》观众立场共情传播生态电影生态美学

    从跃迁到回流:《人世间》影视改编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王欣瑜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世间》作为严肃文学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影视化的代表,为弘扬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典范.本文从媒介学视角出发,对《人世间》的跨媒介与超时空属性进行多元审视,探讨《人世间》从文学文本转化为影像文本这一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研究发现,原文本的经典性即便经由媒介流转也不会磨灭,仍旧可以表现家国同构的故事主题;同时,跨媒介改编的空间特色区隔了不同的人物关系、画面表达,产生了处于不同景深的故事内容;最终跨媒介中媒介本身的限制性导致受众进行心与眼的不对等博弈,产生不同程度的回流.

    跨媒介叙事影视改编《人世间》

    浅析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提升"四力"

    苏东方
    117-12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关键角色,主持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新时代对主持工作的全新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主持人应积极更新工作理念,持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深入基层提脚力,眼观六路提眼力,思辨笃行提脑力,精雕细琢提笔力,以成长为具备多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新闻信息需求.

    融媒体主持人"四力"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策略

    王伟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融媒体视域下,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广播电视台带来一定的冲击,为提高广播电视台的行业竞争力,应注重提升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本文以提升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加强记者培训、丰富新闻采访技巧、学习先进采编技术等策略,旨在提升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

    融媒体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

    报社新闻编辑有效应对媒体融合挑战的策略

    安勇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概述媒体融合的相关内容,其次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帮助编辑人员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指导其进行工作的改进和优化,从而不断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

    媒体融合新闻编辑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