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周绪红

季刊

1673-2049

jzxb@chd.edu.cn

029-82334397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季刊,大16开本,96个页码,每期定价10.00元,全年共40.00元。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种国内权威数据库固定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部分无黏结螺杆连接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研究

    程卫红肖从真田春雨李建辉...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部分无黏结螺杆连接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和恢复力特性,基于 2 榀高性能装配式框架结构的低周往复试验,分析典型边跨梁柱连接节点的破坏现象、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延性和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四折线的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模型,并给出各特征点的计算方法;基于试验滞回曲线的特征分析,构建了节点的恢复力滞回规则,与骨架曲线构成节点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极限状态时,部分无黏结螺杆连接梁柱节点的节点区混凝土损伤程度较轻,节点的主要屈服机制为连接螺杆,节点整体工作状态良好;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捏拢明显,呈现出明显的转动变形滑移,节点耗能能力较差;节点转角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94~6.21 之间,2 榀框架中节点的最大转角分别约为 1/58 和 1/53,节点延性性能和变形能力良好;所提出的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模型和恢复力滞回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恢复力模型可用于应用该类型连接节点的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部分无黏结螺杆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

    基于多标签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秦世强苏晟杨睿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结构多位置损伤一直是结构损伤识别的难题.为提升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标签分类(MLC)方法(CNN-MLC)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该方法将结构多个位置损伤识别转换为多标签分类问题,每个损伤位置均用一个对应的标签表示;利用CNN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深入挖掘不同损伤工况之间公共损伤位置的相关性,实现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通过四层框架结构和一座铁路连续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验证了 CNN-ML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并将其识别结果与基于 CNN 的多类别分类(MCC)方法(CNN-MCC)和基于示例差异化算法(InsDif)的多标签分类方法(InsDif-ML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框架结构在两位置和三位置损伤工况下,CNN-MLC 方法比 CNN-MCC 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 2.50%和9.64%,比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 17.50%和 29.28%;对于铁路连续梁桥的两位置损伤和三位置损伤,CNN-MLC方法比CNN-MC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 1.63%和 6.85%,比 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 4.18%和 18.49%;随着损伤位置数量的增加,CNN-MLC 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

    结构损伤识别卷积神经网络多位置损伤多类别分类多标签分类

    全铁尾矿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马馨鑫孙建恒张若兰张凤双...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铁尾矿,对铁尾矿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探究,以铁尾矿粉为掺合料,铁尾矿碎石和铁尾矿砂分别作为粗、细骨料,制备成全铁尾矿混凝土(FITC)梁,并与以粉煤灰作掺合料,普通碎石及河砂作粗、细骨料的常规混凝土(CC)梁进行弯曲试验对比.首先,测试铁尾矿的各项参数,验证其作为混凝土原材料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现行规范公式计算梁各阶段的承载力和挠度;最后,将FITC梁和CC梁的实测数值和计算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ITC 的强度比 CC 略低,弹性模量显著降低;FITC梁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与CC梁相当,梁的抗裂能力与承载力并未因FITC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比CC低而明显降低;在裂缝出现之前,FITC 梁的混凝土应变与平截面假定基本一致;在荷载作用下,FITC梁受拉区混凝土应变比CC梁的大;FITC梁的延性、裂缝开裂间距均与CC梁接近,FITC梁弯剪区斜裂缝比 CC 梁更接近梁的顶部;在同等弯矩下,FITC 梁的挠度大于CC梁的挠度,FITC梁的受拉纵筋应变也大于CC梁;中国现行设计规范对FITC梁的承载力计算是安全的,但挠度计算公式需要修正.

    全铁尾矿混凝土梁弯曲试验特征弯矩平截面假定抗弯刚度

    寒区隧道防冻保温层隔热作用机理及其厚度影响因素研究

    陈建勋董体健赵鹏宇黄解放...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寒冷地区公路隧道防冻保温层表面铺设,共设置了 21 组计算工况,通过对年周期下隧道防冻保温层、衬砌结构和围岩沿径向温度场变化以及各工况所需的防冻保温层厚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隧道防冻保温层隔热作用机理及其所需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防冻保温层隔热作用显著,主要体现在使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年温度振幅降低上,同时年平均温度也有一定升高;随着防冻保温层铺设厚度增大,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年平均温度和年温度振幅分别呈指数函数升高和降低,相应的年最低温度也呈指数函数升高,防冻保温层厚度越大,隔热效果越好,但是隔热效率不断降低;围岩导热系数越大,导温系数越小,防冻保温层隔热效果越显著;防冻保温层所需厚度随围岩导热系数和围岩初始温度升高呈指数函数减小,随围岩导温系数升高呈对数函数增加,随年平均气温和年温度振幅升高分别呈线性减小和增加,防冻保温层厚度应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隧道工程寒冷地区防冻保温层隔热机理作用影响因素

    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动力性能分析

    吴丽丽徐胜彦韩港豪洪成鹏...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一种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结构开展了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分析;以鄄城黄河大桥跨中箱梁段为例,建立组合箱梁桥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多尺度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设计了该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截面参数,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研究了各参数变化对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地震反应谱法分析了该结构在各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结果表明:箱梁横隔板的数量和厚度是结构动力特性的敏感参数,对结构的扭转刚度影响很大;增大波形钢腹板厚度可有效提高结构刚度,且刚度增大对频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质量增大对频率的影响,建议腹板厚度宜设为 20~30 mm;槽形钢板可有效提高截面的抗弯刚度,尤其对结构竖向弯曲模态影响较大;横向地震作用对混凝土顶板和横隔板应力的影响最大,纵向地震力对波形钢腹板应力的影响最大,竖向地震力对混凝土底板和槽形钢板的应力影响较大.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FRP筋多尺度建模动力特性地震反应谱

    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斜拉桥桥塔的响应分析

    刘禹含秦泗凤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跨海桥梁在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响应规律与破坏机制,以一座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适用于 3 类不同场地的El-centro波、Taft波、天津波 3 条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与无水、水深 8m、水深 16m和水深 24m组合成不同的工况,分别对斜拉桥进行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动态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并将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地震加速度的峰值越大,动水压力对斜拉桥桥塔响应的相对影响越小;水深越深,斜拉桥桥塔受到动水压力的影响越大;在水深较浅的低海况下,地震力占主导地位;在水深较深的高海况下,波浪力占主导地位;Pushover方法与动力时程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在对斜拉桥进行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时,Pushover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计算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工程实际.

    斜拉桥桥塔地震力波浪力动水压力Pushover分析

    改进的分层总和法在黄土地区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中的应用研究

    朱彦鹏董怀堂韦杰强赵骏...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和加湿试验,总结了重塑黄土在自重应力和含水率变化下的变形特征.基于分层总和法的思想,引入了 Gunary模型和割线模量法,将黄土高填方地基的沉降分为荷载引起的施工沉降和含水率变化引起的施工后沉降,并提出了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程背景,预测了高填方工程的沉降变形.结果表明:黄土高填方沉降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期荷载引起的沉降;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工后沉降占总沉降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当施工期压实度达到 95%以上时即可完成土的排气固结,施工后期为土的排水固结;压实度的控制对高填方工程至关重要;该研究成果丰富了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的计算理论,为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和湿陷性沉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黄土高填方工程的施工及工后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层总和法黄土地区地基沉降Gunary模型割线模量法

    抗拔桩承载能力影响因素与群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李浩然王鑫磊张岩方宏进...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自主研发的桩基室内抗拔测试装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抗拔桩的承载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群桩的协同工作特征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抗拔桩的承载破坏经历 4 个阶段,承载初期,桩顶侧摩阻力最先发挥作用,桩顶土体发生塑性破坏;随上拔荷载不断增大,桩体产生相对位移,桩周土体由于桩身侧摩阻力产生塑性破坏;当桩身轴力自桩顶传递至桩底时,桩身底端产生抗拔"吸附力",并伴随局部土体塑性破坏;随着桩周土体塑性区的拓展、连通,抗拔桩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桩身长径比、桩-土界面摩擦因数、桩侧土体压力与其承载极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桩身长径比对桩端"吸附力"具有重要影响;群桩抗拔过程中,角桩侧摩阻力发挥最充分,桩身位移量最小,极限承载力最大,中心桩桩身位移最大,极限承载力最低;距径比影响抗拔桩的群桩效应,当距径比从 2增大至 8 时,桩身侧摩阻力提高 30%,将距径比 8 作为群桩工程的推荐值,6~10 作为群桩距径比的推荐范围.

    抗拔桩长径比距径比摩擦阻力中心桩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劈裂注浆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分析

    何忠茂戴烺周茗如邢利军...
    17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建筑科学分析方法对工程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引入科学知识图谱及大数据计量等人工智能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检索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得到2007~2022 年主题为劈裂注浆的文献 709 篇,对发文总量、学科归属、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区域合作、关键词和被引文献等方面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区域合作关系图谱的寻径,理清现阶段国际合作的格局,指出中国未来国际合作的主要任务.依据成果数量和突现时间,评析贡献较大的代表性作者.提取 318 个研究关键词,以发文频次和中心性为导向,筛选精炼了现阶段研究热点.从10 个聚类的特性分组出发,展示了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数值模拟的发展脉络,明确了研究的前沿方向.排列 10 条聚类发展时间线,精炼了注浆效率和封堵效率两条热门主线,同时提示了较难取得研究成果的线路.通过聚焦关键词的时区分布态势,总结热点演进的两个规律,并预测今后两年新热点与 2017 年研究成果之间的潜在关联.根据文献共被引关系发生的时间,对比 4 组年度切片的变化,评价了学科知识基础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结果表明: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能总结分析劈裂注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可以预测劈裂注浆在未来阶段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劈裂注浆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趋势分析研究热点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