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周绪红

季刊

1673-2049

jzxb@chd.edu.cn

029-82334397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季刊,大16开本,96个页码,每期定价10.00元,全年共40.00元。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种国内权威数据库固定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智能拆除技术现状与展望

    刘永健唐志伟肖军刘江...
    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拆除的安全可控,通过分析桥梁拆除的特点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明确了基于数字孪生体技术的桥梁智能拆除的概念,厘清了桥梁智能拆除技术的发展阶段,展望了基于数字孪生体技术的桥梁智能拆除应用前景,综述了数字孪生体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研究现状;结合某大桥拆除工程案例,对数字孪生体技术进行探索应用,不断提高桥梁拆除过程内力状态预测和控制精度,避免再利用构件二次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拆除具有恒载内力状态不确定和施工状态不可控的特点,拆除时的结构力学行为是一个瞬间释放的过程,当主梁恒载负弯矩无法匹配预应力提供的正弯矩时,墩梁结合处梁段存在底板拉裂和顶板压溃的风险;服役桥梁在荷载和环境长期耦合作用下结构性能不断劣化,由于养护不到位导致桥梁过早进入病害高发期,迫切需要通过养护加固提升结构性能,但是"过度医疗"的桥梁结构在经过长期运营后结构性能劣化速率会不断加快,将大大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最佳的养护时机采取合适的养护措施可以有效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然而,一系列维修加固措施又会使得桥梁结构状态精准评估和预测愈发困难;桥梁智能拆除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桥梁拆除全过程的真实受力状态,通过数据驱动虚拟桥梁在拆除过程中进行自感知、自演化、自学习、自评估、自决策和自执行,逐步实现人机协同拆除、自动化智能拆除的施工创新模式;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对桥梁结构进行数字重构,精准掌握桥梁恒载分布状况及拆除梁段吊重,通过状态反演的方法对拆除前外观病害和拆除中结构响应进行状态验证和模型修正,明确病害成因及演化规律,掌握结构恒载内力状态,动态调整监控阈值逐步逼近桥梁真实应力状态,从而预先识别风险工况并采取积极高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实现桥梁拆除过程的精准预测和控制;对桥梁拆除后再利用构件进行精确测量、有损检测、耐久性试验和长期性能实时监测,有助于提高数字化检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和效率,推动桥梁结构长期性能演化规律研究;基于数字孪生体技术的桥梁智能拆除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桥梁损伤构件无损检测技术及定量分析方法、桥梁结构病害和长期性能演化规律、既有损伤的桥梁结构精细化模拟仿真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桥梁智能监测系统、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拆除机器人自动化施工技术和桥梁全生命周期内数字模型构建、使用、维护、管理体系.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智能拆除全生命周期状态评估数字孪生体新一代信息技术

    建筑物外立面损伤检测智能化发展趋势

    王璞瑾肖建庄段珍华李春来...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梳理建筑外立面主要损伤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探究其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建筑物外立面损伤常见表现形式并分析了主要原因,回顾了建筑物外立面损伤检测技术发展过程,阐述了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检测方法,分析了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结果表明:目前外立面损伤检测主要采用目测法、锤击法等传统方法,检测效率低,成本高,需7 d以上出具检测报告;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进行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最终决策仍需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判断;外立面损伤检测的发展趋势是软件上开发能够快速进行损伤识别与判断的人工智能算法,将出具检测报告时间缩短至几小时甚至即时出具,硬件上开发适用于特定目标的机器人和检测模块.

    建筑物外立面幕墙损伤检测智能化发展趋势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

    杨铄许清风王卓琳
    3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梳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分别从结构损伤的识别目的和在不同类型结构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归类、分析和评价.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评价指标,回顾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历程.在损伤的识别目的方面,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分类、定位和分割,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类型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即基于分类的方法、基于回归的方法和像素级的图像分割算法;分析了各类方法所使用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特点、计算流程、训练方法和损伤识别性能.在不同类型结构的损伤识别方面,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在砌体结构、钢结构桥梁和古建筑木结构裂缝识别中的应用.最后,基于对卷积神经网络优缺点的思考,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展望.结果表明:训练样本中结构损伤的多样性对模型的损伤识别效果影响较大;现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损伤分割方法模型参数较多,计算量大;采用数据增广和迁移学习方法可有效防止模型过拟合,提高模型训练效率;针对微小损伤和不同类型结构损伤的识别,此类方法的性能有待提高.

    损伤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建筑施工机器人研究进展

    陈翀李星邱志强姚伟...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拓宽建筑机器人的研究思路和推广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对国内外建筑施工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建筑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和系统组成,从主体结构施工、装修施工和其他新型施工机器人系统三方面对建筑施工机器人进行分类汇总,介绍了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性能优势和发展方向等内容.最后从研发设计、管理运维和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建筑施工机器人的发展建议.结果表明:砌砖机器人产品存在依赖人工操作、使用非常规建材等问题,其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和任务规划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基于激光标定技术的混凝土地面处理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高,需开发稳定高效的自主定位导航系统;墙地面打磨机器人关键指标为施工精度和稳定性,可通过优化算法模型和引入高精度传感器进行提升;室内喷涂机器人多为"6+3+1"自由度结构,对比手工喷涂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其自主化程度需进一步加强,而外墙喷涂机器人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性能要求更高,需提高作业覆盖率和实用性;瓷砖铺贴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结构设计、瓷砖定位技术和铺贴轨迹规划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存在适用瓷砖尺寸单一和控制复杂等问题;3D打印机器人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提升作业灵活性,将朝着轻量化、智能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而测量机器人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自动化测量,但面临着数据易丢失、人员活动范围受限和成本高等问题.

    建筑施工机器人主体结构施工装修施工新型施工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房屋尺寸质量智能化检测方法

    刘界鹏崔娜周绪红李东声...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化、全流程的房屋尺寸质量检测方法,包括点云数据配准、点云数据轻量化、房屋逆向建模及尺寸质量检测.通过点云数据映射全景图、基于YOLO v5神经网络模型的标靶纸目标检测以及基于模板匹配方法的标靶中心估计等步骤,可实现多站点云数据之间的自动配准;通过可分解图滤波算法进行点云数据重采样,实现数据轻量化并提高运行速度;针对房屋整体点云数据,提出了集点云数据分割、表面重建、尺寸质量检测于一体的综合算法.结果表明:基于标靶纸的点云配准方法能够自动完成各站点云数据的配准,得到完整房屋点云数据;点云数据分割技术能够分离不同墙面、楼板底面和顶面的点云数据;表面重建算法能够生成房屋的实体模型;尺寸质量检测技术能够自动计算出表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提出的房屋尺寸质量检测方法全面、可行,且能够适用不同的户型,研究成果以期替代人工测量完成房屋的平整度与垂直度的检测.

    尺寸质量智能检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点云数据逆向建模

    基于直线特征优化的建筑物三维重建

    赵红蕊秦进春谭琪凡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建筑物三维重建精度和效率,提出基于直线特征优化的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在分析传统直线特征检测与匹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直线长度阈值,提高两视图直线特征匹配效率.随后,将密集点云引入传统直线特征匹配算法,提出点特征辅助的直线特征匹配方法,匹配直线数量明显增长.最后,结合建筑物特点,将三轴垂直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光束法平差中,优化了建筑物模型结构,并将优化后的直线特征重采样为离散点,进一步加密建筑物点云,改善建筑物轮廓及其邻域的建模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直线特征优化的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能够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有效改善建筑物模型结构和建模效果;在直线特征加密试验中,优化后的直线特征能够有效加密建筑物稀疏三维点云,在密集点云中仍能有效优化加密区域的建模效果;在模型结构优化试验中,改进后的光束法平差优化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建筑物模型三轴垂直关系,有效提高了建筑物模型精度.

    建筑物三维重建直线特征特征检测特征匹配

    基于点云的钢筋数量和间距自动检查算法

    刘世龙马智亮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进钢筋骨架质量自动检查方法,提出了基于点云的钢筋骨架中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的自动检查算法.该算法在获取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两片点云分别进行降采样,以得到空间密集程度相同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其次,对降采样后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进行粗配准.由于粗配准后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的配准精度较低,无法直接用于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的检查,对粗配准后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进行精配准.最后,基于精配准得到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依次对钢筋骨架中的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进行检查.结果表明:精配准后的钢筋骨架实际点云和设计点云的配准精度较高,可以用于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的检查;该算法对钢筋数量检查的准确率为100%,对钢筋间距检查的准确率为80%;应用该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复杂钢筋骨架中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检查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点云钢筋骨架质量检查配准算法

    面向施工机械的深度学习图像数据集合成方法

    卢昱杰刘博刘金杉赵宪忠...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现场环境复杂,获取包含丰富信息的图像难度大且标注成本高,造成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施工机械图像数据集构建困难.为满足快速、高质量构建建筑工程领域施工机械深度学习图像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建模引擎的施工机械图像生成与自动标注方法,并以挖掘机为例构建了名为SCED(Synthesize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Dataset)的挖掘机数据集.首先,采用三维建模引擎UE4对目标挖掘机设备进行模型构建,然后借助UnrealCV工具对原始模型进行多角度、多区域的图像采集,使用自编写模块实现自动语义分割与掩码图像生成,并完成图像的自动标注,最终生成包含10 000张图像的数据集.与现有公开机械数据集进行了 目标尺寸、数量与构建工作量的对比,并比较了构建效率与成本,最后进行了图像数据集质量与效果验证.结果表明:该构建方法综合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构建的SCED图像数据集丰富性和泛化能力更好,针对小目标物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建筑施工领域深度学习图像数据集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建筑施工施工机械合成数据集

    基于虚拟现实的钢结构桥梁装配化施工仿真系统

    惠记庄樊博涵丁凯程旭东...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钢结构桥梁装配质量,降低装配风险,使用SoidWorks和3ds Max软件建立钢结构桥梁施工场景模型,采用C#语言编写装配系统的核心脚本,提出并实现系统UI设计方案,结合Steam VR 2.0插件,以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作为仿真分析对象,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钢结构桥梁装配过程中的应用.基于Unity3D虚拟引擎平台,设计并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沉浸式钢桥虚拟装配系统,采用HTC Vive外接式头戴设备对接系统调试运行,最终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结果表明:钢桥吊装施工过程中,汽车起重机吊臂最大工作长度为33.554 m,最大起升高度为12.365 m,主臂最大仰角为62.34°,各钢桥节段关键参数均未超过额定值,保证了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施工起重机在起吊阶段最大起升高度应高于6.7 m,防止构件与各钢桥节段碰撞干涉;在此基础上,提高节段2的起升高度可排除桥梁节段间碰撞危险;用户进行虚拟装配操作,验证了射线检测与UI交互功能的可行性;现场应用表明所设计的系统稳定可靠,系统可预测施工过程风险并优化施工方案,提升了钢桥施工过程中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Unity3D钢结构桥梁虚拟现实人机交互

    基于压电陶瓷的灌浆套筒缺陷检测及应力传播模拟研究

    朱虹孙瑜董志强陈冬冬...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判断灌浆套筒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基于压电陶瓷检测方法,检测了不同缺陷程度的竖直向套筒和水平向套筒,比较了截面灌浆量对响应信号幅值的影响;从小波包能量的角度分析了截面灌浆量对信号能量的影响,并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提出了缺陷评价指标;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应力波在不同截面灌浆量的灌浆套筒内的传播,分析了缺陷大小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响应信号幅值随灌浆套筒内部缺陷严重程度增大而增大,完全脱空情况下的幅值均值为灌浆饱满时的293%;通过小波包能量分析,响应信号属于低频信号,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提出的缺陷评价指标能够定量反映灌浆套筒内部缺陷程度;有限元模拟结果可视化地展示了应力波在套筒内的传播路径,内部缺陷的严重程度会对应力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耗散程度造成影响,灌浆量越小,内部缺陷越大,应力波传播越集中,最终能量损失越小.

    压电陶瓷灌浆套筒缺陷检测波动法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