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周绪红

季刊

1673-2049

jzxb@chd.edu.cn

029-82334397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季刊,大16开本,96个页码,每期定价10.00元,全年共40.00元。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种国内权威数据库固定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PE-XGBoost算法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张欣怡戴成元李微雨陈阳...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预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出了基于极限提升树(XGBoost)算法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利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树结构概率密度估计贝叶斯优化(TPE-BO)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通过实例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数据预处理和TPE-BO超参数优化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模型性能;与随机森林、K邻近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高性能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可为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再生混凝土性能预测提供新途径.

    XGBoost算法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贝叶斯优化

    在役钢管混凝土拱桥吊杆钢丝腐蚀疲劳损伤机理

    刘佳伟姚国文王伟张高峰...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在役钢管混凝土拱桥吊杆钢丝的剩余疲劳寿命,以某服役满20年拱桥所更换下来的吊杆内部高强度钢丝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的加速腐蚀,获得不同腐蚀程度的钢丝试件;对试件钢丝进行表观检测、称重、疲劳试验和断口形貌分析,得到了不同腐蚀程度下钢丝的表面粗糙度、质量损失率、断裂机理和疲劳寿命,通过Weibull模型对疲劳寿命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失效概率下吊杆钢丝的剩余疲劳寿命公式.结果表明:随着腐蚀程度的增加,吊杆钢丝表面粗糙度和质量损失率的数值不断增加,疲劳寿命降低且疲劳断口均为脆性破坏,打磨后的钢丝疲劳寿命有所提升;相同失效概率下,吊杆钢丝剩余疲劳寿命将随着应力比的增加或腐蚀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吊杆钢丝的服役状态和疲劳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拱桥吊杆钢丝腐蚀疲劳寿命Weibull分布损伤机理

    焊接工艺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相贯节点残余应力的影响

    傅一晟刘永健姜磊霰建平...
    12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焊接工艺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相贯节点残余应力的影响,基于建立的热力顺序间接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拱肋相贯节点的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文献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然后对湘渝高速双堡桥拱脚处拱肋相贯节点进行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对比了不同焊接热输入和焊接速度以及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等不同焊接工艺对拱肋相贯节点不同位置的残余应力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焊接热输入和焊接速度下拱肋相贯节点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化规律表现为焊接残余应力与焊接热输入呈正相关关系,与焊接速度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减小和焊接速度的提高,拉压残余应力整体减小,拱肋相贯节点经过焊前预热150~200 ℃以后,残余应力的峰值应力总体降低4%以上,但焊前预热对残余应力分布基本没有影响,更高的焊前预热温度能更有效地降低残余应力的峰值应力;拱肋相贯节点经过550~650 ℃保温温度下保温4 h的焊后热处理以后,焊接残余应力总体降低幅度在40%以上,更高的保温温度能更有效地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相贯节点可通过减小焊接热输入和提高焊接速度的焊接工艺、焊前预热处理和焊后热处理来减小焊接残余应力.

    桥梁工程钢管混凝土拱桥焊接残余应力预热处理焊后热处理

    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单桩承载力与负摩阻力试验研究

    朱彦鹏李芳川成栋房光文...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土体湿陷引起的桩基承载力问题,在平凉市某工程现场利用机械成孔灌注桩(桩径0.8 m,桩长26 m)进行荷载-特殊浸水试验,对试验过程中不同深度处的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试验桩极限承载力大于13 200 kN,受力特性为典型的摩擦桩;由于前期泥浆护壁施工方式对孔壁的浸水影响以及桩周土沿桩长方向上物理力学性能分布的不确定性,侧摩阻力沿深度出现多个峰值,最大值均出现在泥浆护壁以上(桩身2~6 m)位置处;在渗水孔与渗水坑相结合的特殊浸水试验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在浸水试验第8 d时趋于稳定,中性点在桩身8 m位置处,负摩阻力为107.6 kPa;试验过程中桩周土沿桩长分段发生湿陷,而不是随浸水自上到下逐渐湿陷;受到预浸水作用的试件SZH在静载试验结束后的中性点出现在桩身12 m位置处,负摩阻力为127.8 kPa,人工浸水试验主要使桩身8 m位置以上桩身轴力增大,中性点位置保持不变,表明负摩阻力受桩顶荷载、浸水方式和浸水固结时间影响显著.

    桩基础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自重湿陷性黄土负摩阻力特殊浸水

    微型钢管桩-锚杆新型组合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王新平王瑞成聂少锋蒙春玲...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输电线路传统锚杆基础材料耗量大、施工安全问题突出、环水保效益差、施工工期长以及运输不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装配式输电线路型钢群锚基础,包括型钢结构、微型钢管桩-锚杆新型组合基础.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单根微型钢管桩-锚杆组合基础的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了多种荷载工况下组合基础锚筋、灌浆体、钢管及周围岩体的应力场与位移场变化规律,并与普通锚杆基础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钢管尺寸、岩体强度等因素对新型组合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了新型组合基础水平位移与岩体强度的定量关系;将钢管、钢管内侧混凝土与锚筋简化为整体力学模型,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建立了单根微型钢管桩-锚杆组合基础的水平位移计算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新型组合基础锚筋、灌浆体与周围岩体的应力及位移更小,新型组合基础适用于岩体等级为极软岩的情况;多种荷载工况下新型组合基础产生的位移随着岩体强度降低而逐渐增大,当岩体质量较差时,可采用增大钢管的横截面面积及长度等措施限制组合基础的水平位移.

    输电线路基础微型钢管桩锚杆基础岩体复杂荷载

    颗粒级配对压实砾砂类氯盐渍土溶陷特性的影响

    张莎莎易方正杨晓华张瑞元...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颗粒级配对砾砂类氯盐渍土溶陷特性的影响,针对压实砂类(砾砂、粗砂、中砂)及砾石类盐渍土开展室内溶陷试验,并基于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构建了溶陷率与各影响因素关系的分析模型,明确了砾砂类氯盐渍土溶陷敏感参数及权重.结果表明:砾砂盐渍土的溶陷率随细颗粒含量和2~5 mm颗粒含量增加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粗砂和中砂盐渍土的溶陷率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2~5 m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砾石类盐渍土的溶陷率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含盐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砾砂,细颗粒含量、2~5 mm颗粒含量对其溶陷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864、0.126,对于粗砂,细颗粒含量、2~5 mm颗粒含量对其溶陷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57、0.722,对于中砂,细颗粒含量、2~5 mm颗粒含量对其溶陷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73、0.411,对于砾石类盐渍土,含盐量、细颗粒含量、2~5 mm颗粒含量对其溶陷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681、0.234、0.049.

    路基工程氯盐渍土颗粒级配溶陷性

    多排微型抗滑桩极限抗滑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吴泽雄雷国平张院生苏栋...
    17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多排微型桩群在土体水平位移作用下的响应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微型桩的建模充分考虑了其塑性变形的特性,并通过对已有的桩抗弯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获得了桩体参数.在分析微型抗滑桩响应的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微型抗滑桩的简化极限抗滑力计算公式,研究了微型桩排距和滑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排桩能调动相对单排桩更大深度范围的桩土相互作用,结构整体刚度更高,但同时群桩效应降低了桩土相互作用力,多排桩中单桩抗滑力仅为单排桩情况下的50%~70%;滑动面摩擦因数对多排桩的影响大于单排桩,增加该系数明显降低了桩土相互作用力,提高了桩的影响深度范围,导致抗滑力降低;增大排距可整体上提高多排微型桩的抗滑力,当排距小于7倍桩径时,增大排距主要降低了桩的影响深度范围,而当排距大于7倍桩径时,则主要是通过改变桩土相互作用力的分布来增加抗滑力;所提出的桩抗滑承载力计算公式较好地反映了微型桩的受力特征,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微型抗滑桩多排桩弯曲破坏极限抗滑力桩排距

    考虑涂抹作用的砂井地基大应变非线性固结分析

    陈铭曹文贵崔鹏陆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假定土体中渗流符合非达西渗流,通过引入有效应力及渗透系数与孔隙比间的双对数模型描述软土非线性压缩特性,建立能同时考虑涂抹作用的砂井地基大变形固结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模型求解.通过退化数值解与等应变条件下的解析解及现有试验的对比,验证了该解答的可靠性,并对影响砂井地基非线性固结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涂抹作用的3种模式中,涂抹区渗透系数呈抛物线变化时固结最快,为常数时最慢;相较于渗透系数为常数,涂抹区渗透系数线性变化时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达到35.7%,沉降量最大相对偏差达到26.7%;涂抹区渗透系数呈抛物线变化时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达到36.9%,沉降量最大相对偏差达到28.4%;双对数坐标系下的压缩指数和渗透指数增大,砂井地基固结速率减慢,压缩指数增大时最终沉降量增加,而渗透指数不影响最终沉降量,相较于压缩指数Ic=0.08,Ic=0.1时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达到21.7%,最终沉降量偏差0.030 m;Ic=0.12时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达到37.9%,沉降最大偏差达到0.059 m;相较于渗透指数a=6,a=10时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达到39.3%,a=14时高达61.9%;考虑非达西渗流砂井地基固结速率更慢,固结度最大相对偏差可达16.5%.

    砂井地基涂抹作用非线性压缩非达西渗流大应变固结度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