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伯利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伯利亚研究
西伯利亚研究

刘爽

双月刊

1008-0961

XBLJ@chinajournal.net.cn

0451-86497732

15001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西伯利亚研究/Journal Siberia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探索真理、弘扬学术、促进交流、服务社会。发稿原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远东燃料动力综合体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空间分析

    H.Г.朱尔卡О.В.焦米娜张加力唐娜...
    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东向能源政策对远东燃料动力综合体产业投资产生冲击效应,燃料动力综合体为增加向亚太地区国家的燃料动力资源出口实施了一系列投资项目.2012-2019年,远东燃料动力资源的产业结构出现偏离度.相关计算采用产业指数增长率结构分解法(偏离—比重分析法)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从国家、宏观区域(区域间)、地区等不同空间层面,对远东燃料动力综合体年均就业人数和总增加值增长率进行结构分解,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俄罗斯东向能源政策框架下燃料动力综合体采掘业的发展获得强大推动力,其竞争力分量为正值,弥补了导致全俄经济失稳的负面冲击影响;影响燃料动力综合体采掘业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在于区域间竞争成败,而非空间外部性;区别于煤炭产业,油气产业具备形成空间外部性的潜力;采掘业的发展领先于其他产业,仍是地区经济飞地.原文发表于俄罗斯《空间经济》杂志2022年第4期①,经作者同意以中文刊发于《西伯利亚研究》.

    燃料动力综合体俄东向能源政策投资项目结构偏离度分析区域间协作地方竞争力空间外部性远东

    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境外同胞因素

    胡巍葳牛子悦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罗斯公共外交出现新的特点,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境外同胞群体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俄罗斯境外同胞群体在俄公共外交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主要的受众对象,也是重要的工具.俄罗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针对境外同胞的公共外交体系,意图通过对话实现境外同胞的文化自治,加强其对俄罗斯的认同,提高俄"软实力"和文明竞争力,进而构建"俄罗斯世界"以实现国家利益.俄罗斯公共外交对境外同胞的关注既是由俄罗斯传统战略文化和内外环境决定的,也是由境外同胞群体工具化实践的积极作用决定的.针对境外同胞群体的公共外交也引发了一定的负面问题,导致公共外交效能下降,但俄罗斯仍将继续重视公共外交领域的境外同胞因素.

    俄罗斯境外同胞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俄罗斯世界"

    当代俄罗斯贫富观的嬗变

    吕卉刘杨孟仔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俄罗斯贫富观发生了异于传统贫富观的改变,从以穷为荣、以富为耻向追求财富、厌恶贫困转变.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转轨导致俄罗斯贫困加剧和社会分化加深,是贫富观嬗变的内因;西方价值观冲击导致俄罗斯传统观念逐渐失衡,是贫富观嬗变的外因.政治立场、经济地位和阶层定位的差异引发民众价值取向出现分歧.贫富观不同诱发价值观的多元、冲突和分裂,对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凝聚共识、依托传统文化重构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俄罗斯国家的首要任务.

    俄罗斯贫困不平等嬗变

    日俄战争期间中立港扣押俄国军舰的过程及其影响

    叶艳华庞凯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俄战争期间,由于军港特殊的地缘环境、海军作战指挥体系混乱以及海军官兵备战训练不足,俄国在海战中接连失利.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的失败,导致俄国参战军舰除被击沉和俘获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军舰被迫前往中立港口寻求庇护.这些军舰依照《海牙公约》被解除武装,扣押在中立港口.从开战初期、黄海海战、旅顺投降到对马海战,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荷兰相继扣押俄国军舰,俄国海军作战舰艇数量大幅减少.这种非战斗性减员对日俄海军实力对比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加速了俄国战败的进程.

    日俄战争扣押制度俄国海军中立港口

    俄国现代化的赶超型特征探究(1861-1917)

    邓沛勇
    6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因急于摆脱经济落后的窘境,重塑外交强国地位,俄国现代化进程的赶超型特征十分明显.俄国的赶超型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本国经济落后、克里米亚战争后外交强国地位丧失、西欧各国工业化成效显著,以及18世纪对西方传统和思想文化的学习都是其催化剂.俄国现代化的成就显著,但因特殊的国情,加上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其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滞后、社会冲突逐步加剧和对农民剥削过重等落后性特征也一览无遗.

    俄国赶超型现代化城市化交通运输革命

    19世纪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在华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何玉丹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面对西欧强国的扩张,俄国一方面采取对抗的守势,另一方面则试图寻找自己新的势力空间.彼时,俄国政府对驻华传教团先期传回的中国国情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遂开始借传教团驻华之便在中国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对中国的自然科学考察处于探索阶段,为清代中国与沙皇俄国进行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叶,俄国在华修建了北京地磁气象台,此举为其在华进行现代科学考察奠定了物质基础.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为后来传教团成员在中国更大范围地开展实地考察提供了信息、技术和设备支撑.19世纪俄国传教团的在华自然科学考察及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俄国对中国的认知,增加了俄国的中国动植物藏品数量,甚至帮助俄国从中国获得了很多权益,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清代中俄之间的自然科学交流.

    19世纪中国俄国传教团北京地磁气象台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牧阿珍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和家庭纪事创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受卢梭自然观的影响,阿克萨科夫具有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原始生态美情结,通过对生态失衡现状、征服自然观以及人类欲望的批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他对于"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索折射出卢梭"回归自然"的生态观.整体上,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虽未能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但它对于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主题和当下严峻的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阿克萨科夫生态思想生态观渔猎卢梭

    中亚的俄罗斯人问题研究——以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为线索

    王苑李新叶玉虎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70年代,沙俄政府占领中亚地区后便开始向当地移民并通过积极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发展移民定居点.苏联时期中亚地区更是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灌溉设施建设,随着工程的发展,大量俄罗斯人涌入中亚,对中亚地区的工农业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在推动中亚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日后中亚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祸根.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均发生变化,由跨界水资源分配问题带来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引发多次武装冲突和流血事件,尤其是灌溉工程的萎缩使大批俄罗斯移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间接导致俄罗斯人离开中亚,进而显著改变了中亚的社会人口结构,对中亚地区的影响较为深远.

    俄罗斯人灌溉工程中亚

    Abstracts

    119-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