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美术
西北美术

刘文西

季刊

1002-1833

xbms1993@sina.com

029-88219084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含光路南段100号

西北美术/Journal North West Fine ArtsCHSSCD
查看更多>>美术刊物。主要作为该院教学研究、美术创作及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注意反映西北地区的美术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维《辋川图》传绪及真伪考辩

    李苏杭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诗人王维画作以《辋川图》最负盛名.流传后世的《辋川图》有高、矮两本,这两本描绘的都是春夏之景,同时还有雪景《辋川图》的记载.乾隆帝鉴赏高本《辋川图》后,否定王维画有稿本《辋川图》.但考诸唐宋元明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乾隆推论很难立足.诸多史料表明,王维不仅画有稿本《辋川》,而且极有可能画过不同季节的辋川风景.王维晚年在辋川别业与道友裴迪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乘兴挥笔,为世人谱写了绝美的山水胜景.

    辋川图传绪真伪考辩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考辩

    易善炳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山水画中的"边角之景"在学界的看法不一,明代画家郭纯认为南宋山水画中边角之景与南宋半壁江山有关联不实.学人不能把南宋时期山水画的演变与宋代的政治相联系,南宋出现的小景山水画是由宋人对山水画审美认知产生变化而引起的.经对相关画学文献史料查阅发现,郭纯首次把边角之景与南宋半壁江山联系起来,进而以讹传讹,干扰了研究者对南宋山水画变革的认识,只能作为一家之言.

    小景边角之景残山剩水南宋山水画

    基于传播视域的两宋绘画艺术史分期再审思

    宋芳斌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绘画发展中体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是对其进行分期研究的前提.本文通过研读史料与理论分析,运用美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相交叉的研究方法,以绘画艺术传播之史实为两宋绘画艺术分期的主要标准,将两宋绘画艺术史分为继承与积累期、革新与发展期、全面繁荣期、复古与更化期、磨合与共存期五个阶段,以期对两宋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研究予以拓展.

    宋代传播分期

    左翼文艺运动中儿童图像的人民性研究(1930-1937)

    赵晨烨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翼文艺运动中儿童图像以"革命性""大众性"为创作导向,借儿童图像揭露国民党统治区儿童疾苦的生活,唤起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唤醒儿童自身的觉悟,唤醒广大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同时为延安时期"艺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左翼文艺运动中儿童图像"大众美术"的创作理念是儿童图像"人民性"的启蒙与呐喊.

    儿童图像唤醒宣传人民性

    从宗教背景到"世界风景"——约阿希姆·帕蒂尼尔在独立风景绘画道路上的探索

    杨贤宗何青苗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德兰艺术家约阿希姆·帕蒂尼尔是16世纪荷兰风景画的重要推动者.他虽以宗教、神话为主题,却把风景置于首位,因此也是第一位被单独冠以"风景画家"头衔的艺术家.他颠覆传统的作画思路,开创的"世界风景"这种风景画表现形式,不只是一种风景画发展早期的稚拙手法,而是帕蒂尼尔在同时期众多的处理方式中选择并发展出来的独特成熟形式,有着其独立的起源、发展阶段、传播,以及衰退过程,是帕蒂尼尔对西方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约阿希姆·帕蒂尼尔尼德兰风景画世界风景宗教艺术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与19世纪时尚

    陈晓娟张涵青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以介绍同时代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以19世纪女性时装、服饰、妆容的发展演变作为主要参照物与重要研究对象展开.时尚是波德莱尔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文中波德莱尔通过对时尚服饰的研究提炼出现代性"短暂"、"偶然"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时尚与现代性具有一致性的观点.其对时尚的创新性阐述成为现代性研究的直接观察对象,也为19世纪时尚现象与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波德莱尔现代性19世纪时尚

    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的造型特点与思考

    岳森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乐山烈士群雕》的建立,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式革命题材雕塑语言的固有形式,创造出中西方艺术语言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中国模式,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在传达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化自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现代城市化城市建设和现代雕塑艺术语言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本文通过对作者叶毓山先生雕塑生涯同题材雕塑作品的比较和与同时期其他雕塑的对比,试图挖掘出《歌乐山烈士群雕》的造型特点和突破性,以及其造型特点带给我们的思考.

    群雕造型特点突破思考

    重探服装起源:基于服装研究史的深入考察

    孙思扬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装起源问题一直是服装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学术界对于服装起源的命题进行了不断的争论,甚至到了近年仍有新的学说不断被提出,而旧有学说则未得到明确的证实.本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众多学说的争议点和论据进行了整理.首先,对于工具说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论据进行了评述.其次,通过推翻保护御寒说的反例,进一步澄清了学术观点.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相结合,为服装起源与御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

    服装起源工具说御寒说考古学证据

    《搜山图》中"猴足妇女"形象探源

    孙华东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搜山题材自五代就出现在画家的笔下,受元明杂剧的影响,搜山题材更是受到画家们的喜爱,纷纷提笔描绘.画面内容大致表现为主角人物二郎神率领手下,对山间精灵妖怪进行清剿抓捕.有趣的是在满山皆是精怪的画面中,却有着面容姣好的猴足妇女.从而引发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猴足妇女是人还是妖?二是这一奇特的形象为何出现在《搜山图》中?文章通过对各版本《搜山图》中猴足妇女形象图像志梳理、身份考证及出现在《搜山图》中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以下结论;猴足妇女形象来源于民间传说"猴玃抢妇",身份为人,并非是妖物所化,因"猴玃抢妇"传说与道教之间有深厚的关系,故而出现在了宗教卷轴画——《搜山图》中.

    搜山图猴足妇女猴玃抢妇道教

    实践主导型艺术学研究:"遭遇"的新认识

    张容玮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主导型艺术学研究是一种主张以艺术实践作为获取新知识的途径的新型研究方法论.与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相比,这一方法论正因结构上的低清晰度、研究成果的高度个人化以及研究方法的难以界定等问题而面临质疑和争议.但是通过对"表象"和"遭遇"等哲学概念的反思和运用,这一方法论也已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为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策略.

    实践主导知识遭遇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