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体性、世界性与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

    马伟华张亦弛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积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强调文明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立足实际、创新理论基础上紧抓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本文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总结为主体性、世界性与实践性,并试图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解读,以期深化我们的学理性理解与体系化认知.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李建宗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理路

    马立志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及其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际遇;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在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党的使命为线索破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范式,坚持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使之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坚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载体,以中国特色考古学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周松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踏实推进教学科研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

    中国民族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对西方民族理论的学理性超越

    孙明霞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不仅从民族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而且在学理上实现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四重超越:第一,在民族形成问题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形成逻辑;第二,在古代多民族国家问题上,中国古代王朝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帝国";第三,在现代民族国家问题上,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也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第四,在民族治理问题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西方民族治理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这些差异既暴露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局限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合理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西方民族理论民族国家民族治理

    超越与融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之道

    陈丽明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明体系,以其高度的人文理性和历史主动性,不断实现对不同地域、语言、族群、阶级、宗教身份的超越与融通,"华夏"逐渐走向"大中华",为超大规模人们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超越与融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国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产及其逻辑——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分析(2014-2023年)

    阳妙艳周庭轩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在分析路径上,以学理分析为主,理论与经验的关联性还有待加强;在概念理解上,以概念梳理为主,多经验层次、多理论视角的本土概念仍有待发展;在理论视角上,从日常互动实践考察不同主体意义理解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实践路径上,基于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分析提出有效实践路径的研究欠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仍需要在分析路径、概念理解、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方面作出新的突破,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产研究现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杨建毅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实践逻辑构成,即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树立"四个与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理念,实行民族平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逻辑实践理性实践路径

    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中华民族"观念的书写与传播

    丁晓东尚季芳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成为有力支援前线的大后方和国际援华要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战,担负起支援全国抗战的重大使命.《新疆日报》作为新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主导《新疆日报》期间,以"中华民族"为题或主要内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抗战宣传报道,不仅为巩固大后方,支援前线抗战,稳固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进一步熔铸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日报》中华民族观念

    高校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任务与实践路径

    李欣倩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音乐作为各民族情感交流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音乐教育既要承担起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民族复兴伟业施展才华的时代新人,还应当肩负起强化"五个认同"、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使命.本文从民族音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出发,分析高校在音乐教学研究中的使命与任务,开拓高校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让民族音乐教育在新时代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