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宪法规范视域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法理规约解析

    严庆杨宇泰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三个意识"相辅相成,统合于国家共同体.厘清增强"三个意识"的相应法理依据和关系逻辑,应立足宪法的文本规范与内在法理.宪法是增强"三个意识"的根本法治保障.增强国家意识,将当代中华民族规约为象征国家文明主体和拥有国家主权的人们共同体,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国家法治建设并行;增强公民意识,将中华民族成员规约为公民、人民、国民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实践中建构;增强法治意识,将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主要民族议题规约为党领导下的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不同的责任与义务主体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法治公平正义价值.

    宪法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边疆治理现代化:逻辑与发展

    廖林燕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与方向确定.其中,新型现代国家的人民性、主权性和一体性等本质属性,对边疆治理现代化具有"方向性"引领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国家发展目标,则对边疆治理现代化具有"阶段形态性"确定和引领意义.本文以新型现代国家治理为经,以新型现代国家发展为纬,在经纬交织的维度上,分析和阐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发展.其中,边疆地区人民性建设,呈现从政治发展到经济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趋势;边疆地区主权性建设,呈现从重视陆疆空间到陆海统筹的发展趋势;边疆地区一体性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呈现从物质到精神、从内部空间到内外空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趋势.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推动了边疆治理由传统迈向新型现代性,生动展现了新型现代性在边疆地区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成就.

    边疆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发展目标

    "形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新探

    青觉谭刚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突出文明特性和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实体,也是具有多元一体特征、共同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同的文明实体.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文化、文明维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立足中华文明语境,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的新视角,并通过"形""神"这一对中国哲学范畴进行概念整合,探索建立中华民族"形神"构建的理论框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要以共同体为载体,夯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实在性;要以文化为根脉,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以包容性为活力,锻造中华民族的文明交融性.面向未来,要秉持多元一体理念,善于运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和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将中华民族建设成形固神聚、形神兼备、形神合一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神"构建实践进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凝聚——基于中西对比的视角

    吴孝刚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有四个特征清晰且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内向的经济地理而生,因各民族参与共同的历史实践而兴,因大一统观念而存,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强.从中西对比的视角看,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地理、历史实践、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具备有利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条件.基于这四个特殊条件而生成的自然力量、实践力量、人心力量和制度力量强大而坚韧,确保了中国长期以来民族不散、文明不断.

    中西对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

    分形与分体:非整体主义的人类学探索

    王燕彬
    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主义的发展及对它的批评是20世纪人类学史的主线之一.英国人类学家玛丽莲·斯特拉森在此背景下关于个体与社会、自然与文化的论述对当代人类学影响深远.她指出英国社会人类学传统中"社会"概念的缺陷,并指出"表征危机"对整体主义的批评也没有脱离部分—整体的预设.基于英国经验主义和美拉尼西亚民族志等思想资源和田野实践,斯特拉森提出用"分形"理解田野中信息存在的本真状态,并指出美拉尼西亚人有不同于欧美"个体"观念的"分体"观念,主张以局部关联重新审视部分—整体.进而,她在方法论层面阐述了非整体主义和内在必然的比较人类学,这为人类学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玛丽莲·斯特拉森整体主义表征危机比较人类学

    人口流动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的形构——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区域史考察

    李建宗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是动态的空间,在不同历史区间与区域空间出现的人口流动不断重塑区域社会.明清以来,关中地区、山西诸盆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黄土高原西部,部分内地移民与西南民族走廊的民众也流入其中,黄土高原西部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域.在这一区域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与文化交融频繁发生,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随着黄土高原西部洮岷走廊、河湟走廊市镇的兴起,多民族在市场基础上的互动扩大了其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区域人口流动区域形塑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黄土高原西部

    论中国古典文献观中的口头传统

    陈泳超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献"的本义中包含文字和口头两大传统,甚至田野调查也为古典人文建设所提倡.但相对于以经史为高标的典籍强势,口头传统向来居于辅助地位,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下沉到不太重要的文类等级中.这为民间文学的历史研究带来许多困难,需要因势利导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比如以类型学穿越文献等级,充分意识到文人辨析民间文学的正反效用等.如何建立符合民间文学特质的专业文献学,有待深入探讨.

    文献观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文献等级

    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安德明
    9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文化传统在接触交往过程中因缺乏相互了解和理解而导致的误会,可能会引发彼此的摩擦和对立.对于这种源自文化接触的结果,必须通过更加有效合理的交流来解决.通过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调整和改变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接触带"的负面影响,努力创建新的"文化交会区",调动并激发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要素,必然有益于构建相互包容、相互沟通的桥梁,推进人类社会和平文化的建设.当前在全球范围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而中国社会各界,通过不断领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以及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汲取宝贵经验,不仅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卓越成效,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而且以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丰富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并为世界和平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接触带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文化

    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唐璐璐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考古学共时性、空间化的历史观及其对"标准化"叙述的反思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遗产装置,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的申报片中所交织的遗产话语网络体现了社区、国家的遗产叙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政策的互动.申报片在跨越遗产边界、还原"社区"主体作用以及凸显本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具有独特视角,也呈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权威遗产话语之外被边缘化的本土遗产观.媒介技术不仅是非遗展示的工具,也是形塑非遗认知和实践的重要力量.

    媒介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可持续发展

    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谈新时代民俗学何为

    杨德亮金明艳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学刚一诞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塑造自身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在欧美学科史上,民俗学为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参与了国民精神的塑造.中国民俗学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与时偕进,几乎参与了 20世纪中华民族建设的所有重要运动,与国运紧密关联.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命题,民俗学宜积极参与国家战略,通过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符号、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参与研究英雄史诗等民间文学、弘扬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民俗学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