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

    张志刚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领域所阐发的两大创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梳理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两大创新论断不仅在时间顺序上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有诸多理论契合之处.探讨这两大创新论断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使我们深刻感悟到,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理应纳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鼎力相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质言之,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地区宗教实际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针对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社会观等,从而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使之在理论与实践上做深做细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契合逻辑关联深入推进

    赓续中华文脉:中华文化共同体凝聚发展的历史逻辑——以西魏北周时期为例

    多洛肯张炅昊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其末期的西魏和北周政权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西魏北周的统治者为寻求文化自立,利用北朝特殊的历史趋势破除文化壁垒,消弭民族隔阂;广泛接纳关陇、南朝和关东文士,扎根经学典籍与儒家文化,实现文学创作上的多方兼容;树立关中本位的文化视角,强化华夏身份认同,为政权正统性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建构,推进了政权内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整合.西魏北周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超越了政权与民族的局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融合与形成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西魏北周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

    饮水思源:水利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新疆南疆的田野调查

    马成明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干旱区民族发展和群体关系的关键因素,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饮水思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惠及各族人民,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了人心.当代水利建设使传统饮水思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是衔接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现.这种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在群体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

    水利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疆南疆

    郝苏民教授从事高教与民俗研究70年恳谈会致辞立足西部放眼全国的学术名家

    朝戈金
    36页

    热情似火的学者与开路人

    杨圣敏
    37页

    立足西北传民俗,学以致用教后人

    叶涛
    38页

    交叉与汇通:郝苏民学科建设的理念及其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

    马忠才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郝苏民出生于、成长于、扎根于和守望于大西北,为民俗学及相近学科建设"爬坡"三十年,首创了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交叉互鉴、自相汇通的学科体系.郝苏民坚持从实求知,深谙现实是个整体,而学科是人们认识现实的分裂性建制,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于是,他在治学育人与学科建设中,高度重视田野作业,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具体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学科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要义所在,从理论层面回顾和研究郝苏民学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对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郝苏民学科交叉新文科建设民俗学

    "花儿朵朵开":郝苏民的西北知识旨趣与民俗学学科建设

    冯琳袁同凯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郝苏民70年的从教生涯中,其学术的西北知识旨趣与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互相成就.一方面,他的知识旨趣经历从民间文学/民俗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的扩充,学术成果与研究方法为民俗学学科建设奠定了直接且重大的基调;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成效与理念也反过来促成他自身学术研究的不断反思与完善.正因为他对两者审时度势的全面把握,开创了西北民族大学特有的将文学、文化、社会并置,以西北为视野,建设面向社会、中华民族的、多民族一体的民俗学.

    郝苏民西北民俗学学科"共鸣"

    民间舞蹈的多民族共享机制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县乐作舞为例

    李世武梁路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洛孟一带,集歌、舞、乐于一体,起初由哈尼族、彝族共创.随着族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乐作舞传播到汉族、傣族、瑶族等民族中,是典型的多民族共享的民间舞蹈.文章通过分析多民族共享乐作舞的诗性根基、现实条件及价值逻辑,为民间舞蹈的多民族共享机制研究提供典型个案.多民族在增进乐作舞共同性的同时,又能尊重和包容其差异性,使乐作舞成为沟通多民族的艺术媒介和情感纽带.乐作舞个案经验表明,多民族共享民间舞蹈是多民族一体性身份认同的身体叙事和象征符号,是区域性多民族社会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础.

    乐作舞多民族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区域性多民族社会舞蹈人类学

    回归"日常性":应对不确定性的现代民俗学

    刘言
    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工业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愈发明显,不确定性正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叙事和整体特征.这种社会新常态在为传统研究框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学科自新的新契机,民俗学可以以此为支点重申学科的研究关注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科竞争力.现代民俗学需要承认日常生活的复数属性并确立我群文化的研究方向,以个体实践为本位,挖掘并分析民众于不确定之中所建构的逻辑理性和秩序感,以此回应不确定性时代的现实问题,推动民俗学成为真正的民众之学和现代之学.

    不确定性日常性复数的日常生活我群文化现代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