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育支持政策的评估:欧洲实践与中国思考

    宋健阿里米热·阿里木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22年中国出现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政策评估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政策建立之初就做好政策评估的理论准备,有助于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当前中国关于生育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有关生育支持政策评估的专门研究尚付阙如.文章以生育支持政策的公共政策属性为切入点,讨论了生育支持政策的概念和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指出生育支持政策是区别于欧洲家庭政策的中国本土化概念,生育支持政策的评估可参考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基于欧洲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评估实践,从设立评估机构、设计评估标准、反馈评估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提出在政策评估中要充分考虑政策影响的人群差异性、政策间的彼此关联性,以及政策产出的指标综合性.结合中国生育相关政策的评估现状,针对有无必要建立、如何建立、依何建立三个问题,对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提出相应的思考.认为有必要建立国家和地方两个层级的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其中,评估指标体系是政策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既要做生育支持政策的整体评估,更要对不同类别的生育支持政策进行分类评估,区分"政策产出"与"政策影响"两类测量指标,考虑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需要建立人口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协作机制,整合不同数据来源,科学研判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政策评估体系欧洲家庭政策低生育率

    人口集聚与生态福利绩效:效应与机制

    陈东景刘卫毅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全局参比技术下的超效率SBM(GS-SBM)模型对2003~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运用双固定效应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讨其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存在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中表现较为明显,而在东部地区城市和超大、特大城市中不明显;基础设施水平与能源强度在人口集聚与生态福利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缓解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抑制作用,而能源强度的提高则会加剧人口集聚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抑制作用;人口集聚与生态福利绩效均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会抑制本地生态福利绩效,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从构建生态文明共同体,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持续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供重要参考.

    生态福利绩效人口集聚调节效应空间溢出效应GS-SBM模型

    城市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组合及效果——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宋月萍王若霖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届毕业生是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大城市近来也纷纷出台种类繁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青年人才,不同类型政策的引才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文章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拥有"985工程"高校的19个城市为样本,考察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同组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平均收入较低的城市,宽松的落户政策与较高的生活补助组合能够有效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而仅提供落户但缺乏补助的政策组合,尤其是缺乏生活补助的,则会指向较低的青年人才留存率;对于平均收入较高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对提高应届毕业生留存率的作用降低,凸显了人才引进政策对平均收入较低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针对新一线城市的分析与全案例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对新一线城市而言,需要同时具有相对高的收入水平和一定扶持力度的人才引进政策,才会指向较高的青年人才留存率.

    人才政策高校毕业生组态效应新一线城市

    性别分工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杨华磊王嘉昊刘雅静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前逐年攀升的离婚率,一些学者认为是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接触到更多异性和有更高的自我实现所致,那相比权力夫妻(双方都有工作),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婚配模式下婚姻就会更稳定吗?为回答这一问题,文章基于2017年与201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相比"男主外女主内"的婚配模式,权力夫妻有着更高的婚姻稳定性.其中的机制是,两方都工作会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贫贱夫妻百事哀,贫穷会引起紧张,损害婚姻;在家庭内部性别不平等下,不工作的女性将承担更多的家务,更多的家务将引致女性更容易焦虑;女性参与工作意味着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不会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男性身上,健康的情绪和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婚姻稳定;婚姻是一种匹配,双方都有工作意味着势均力敌相互依赖,有更相似的适配价值,相似通常使得婚姻更稳定.进一步对比分析还发现,"男主外女主内"比"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稳定性要高;与夫妻双方都无工作的家庭对比,"夫妻双方都有工作"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更稳定,而"女主外男主内"的离婚风险最高.

    婚姻稳定性离婚风险适配价值性别平等

    城市在职青年的生育时间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983名青年的实证调查分析

    贾志科罗志华王思嘉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的低生育水平与少子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生育时间的期望与选择作为生育意愿与行为的重要内涵之一,对生育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2020年10~12月在河北保定针对5大类行业18~35岁的983名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青年的个体社会特征与生育时间选择进行交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在职青年最佳生育年龄选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在职青年具有较强的晚育意识,其生育时间期望呈现出"男高女低"的特征,理想与打算二孩的生育间隔选择也相对趋近,从事教育行业、出生于城市、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和"双独夫妇"的在职青年更倾向于选择晚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行业、年龄、文化程度、夫妇类型、性别和工作收入满意度均会显著影响青年的最佳生育年龄选择,其中教育行业、24~29岁年龄组、大专文化水平、"双独夫妇"对在职青年的最佳生育年龄期望具有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女性比男性青年的最佳生育年龄期望更高,在职青年的工作收入满意度越高,则其最佳生育年龄偏好越晚.此外,文章也就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行为产生的影响、影响青年生育时间期望与选择的多重因素以及生育年龄期望与生育行为实践之间的差距展开了深入讨论,以进一步推进对育龄群体生育时间选择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城市青年生育时间生育年龄生育间隔影响因素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

    田艳平向雪风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要目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实现?文章基于工资议价视角,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借助OLS和Ⅳ-2SLS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就业收入水平和权益保障水平,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二,机制检验发现,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与信息搜寻成本降低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渠道;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存在个体异质性,对农村户籍、高受教育水平以及使用移动上网的劳动者群体更显著,但不会对依靠亲属、朋友或熟人介绍寻找工作以及无法上网的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数字经济就业机会互联网信息成本就业质量

    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范从波温勇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更多中老年人享受到了便捷的生活,同时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使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利用变量替换法和模型替换法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中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对生活的影响"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男性、农村、非独居和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社交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但不会通过休闲途径和学习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互联网使用中老年人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对生活的影响

    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程新峰张英姜全保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的飞速发展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以往研究表明,ICT使用对个体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但研究结论上尚具有矛盾性.同时,以往研究较少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分析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缺乏对其内在作用机理的分析.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CSS),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分析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检验ICT使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使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社会互动在ICT使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ICT使用能显著提高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且社会互动中介了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直接提升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且通过社会互动间接提高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结果启示,在中国互联网等ICT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现实背景下,政府、社区、企业和家庭应积极为老年人便捷使用ICT设备、积极融入互联网社会创造条件,进而增加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机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助力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ICT使用生活质量社会互动老年人

    土地流转、农户创业与多维相对贫困缓解——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敦平尹凯倪加鑫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有序流转是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致贫、助力农户实现多元增收的有效路径,对驱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微观数据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A-F双界限法测度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户创业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有助于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未流转户相比,流转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东、西部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但中部不显著;此外,土地转出的多维减贫效应明显强于土地转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流转能够通过影响农户创业实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鉴于此,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做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土地流转多维相对贫困农户创业中介效应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汪秀梅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力资本水平是驱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探析两者之间的理论与现实关联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口老龄化与西方"技术封锁"的压力下,中国发展亟须高级人力资本与自主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此,文章尝试探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理论关联,并借助2011~2020年省级数据检验二者的现实关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均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二者协同也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增加人力资本数量,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老龄负担效应,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尚未完全得到释放,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就人力资本而言,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高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就技术创新而言,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