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较少族群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过程、原因及启示——以蒙古族图瓦人为例

    段成荣黄凡毕忠鹏巫锡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0~2010年期间,我国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但尚未有研究厘清其背后原因.蒙古族图瓦人作为一个发生过人口负增长的人口较少族群,却在2006年实现人口增长"由负转正",其成功经验对于人口负增长民族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变动数据发现,其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以及经济发展反哺民生.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成功经验表明,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负增长问题,精准识别人口负增长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民族人口发展.

    人口较少族群人口负增长健康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回顾与展望

    谭远发朱春霞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移民的健康、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再次引起国际上关于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研究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分析了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的发展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国家内部人口迁移规模随疫情有效防控逐渐恢复,但跨境人口迁移规模较疫情前明显收缩;"局部化"的全球人口迁移模式短期内仍将持续;移民群体表现出对生计、健康等更显著的脆弱性.环境变化、人口迁移与公共健康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只关注两两关系)将是后疫情时期人口迁移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人口迁移理论需适应人口迁移发展而创新,人口迁移政策应增加移民的声音,公共卫生系统建设需同时考虑气候适应性和移民包容性.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提前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国际移民.

    新冠肺炎疫情人口迁移环境变化公共健康

    旅游劳工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研究——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实证分析

    田里钟宏伟宋俊楷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丽江古城景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数据,借鉴系统学二象对偶理论,建立影响方向和强度评价模型,就旅游劳工移民对迁入地的5种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得出,旅游劳工移民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为规模型促进性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和管理影响则为零散型抑制性影响,案例地目前尚处于旅游劳工移民影响的"红利期",旅游劳工移民的积极影响相对明显,但需要警惕负面影响的增强和扩散.应当按照强化促进性影响和调控抑制性影响的思路,建立综合影响管理框架.

    二象对偶理论旅游劳工移民迁入地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张婷皮美石智雷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选择性偏差和测度方法的差异,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果联系在当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为此,文章基于2017年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调查数据,运用反事实方法,从父母缺席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交心理维度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社交心理维度上,父母外出务工会使留守儿童出现自我孤独感和社交回避的概率分别提高10.63%、10.96%.与父亲相比,母亲外出务工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孤独感.留守儿童年龄越小,产生自我孤独感的概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社交回避.因此,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各阶段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和帮助.

    父母缺席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社交心理反事实方法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教育溢出效应——基于贫困儿童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

    刘德弟薛增鑫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无条件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倾向得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角度检验了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深度贫困还是轻度贫困儿童,农村低保均能够显著提高其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深度贫困儿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农村低保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对西部地区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教育物质投入,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并未改变贫困家庭父母的时间配置偏好.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和瞄准效率,并从儿童的教育、健康等方面设置合理的受益条件,使得农村贫困家庭优先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儿童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低保的教育溢出效应.

    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儿童认知能力溢出效应

    嵌入性视角下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兆萍卢旺达
    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嵌入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乡村振兴

    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5国的实证分析

    岳立曹雨暄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DDF-DEA、OLS和分位数回归探究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区域整体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效率较低,亚洲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效率普遍高于欧洲地区.从二者关系来看,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创新效率越高的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对创新的作用越大.②亚洲国家人力资本投资随分位点增加不断上升,欧洲国家人力资本投资仅在创新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国家有显著影响.③其他影响因素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创新低水平国家发挥积极影响,而外贸依存程度仅对效率中高水平区存在负向影响,金融供给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一带一路"各国要建立人力资本投入长效机制,并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创新水平区域的特性,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一带一路"人力资本投资创新效率分位数回归

    家庭资产对居民收入代际传递的影响——基于CFPS经验数据分析

    刘润芳郝一格邵鑫鑫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应用2014~2018年CFP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和Blanden分解方法,研究家庭资产在居民收入代际传递中的中介效应及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资产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家庭住房资产、家庭金融性资产和家庭负债的中介效应较为稳定;通过Blanden分解,家庭资产在居民代际收入弹性分解中的解释力均呈现减弱趋势,这是社会逐步走向公平的反映.但是从城乡、地区的不同差异来看,家庭资产有不同表现.针对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实施不同住房政策,针对差异化的收入群体构造不同的住房供应系统;二是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的监管,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切入口,开发周期短、风险低、投资少的多种理财产品;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的消费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要延续"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助力中部地区固定资产的升级和农村的普及率;最后,优先发展小额贷款市场,发展贷款条件宽松、贷款年限较低的小额贷款市场.

    代际收入家庭资产中介效应Blanden分解

    社会隔离对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程新峰葛廷帅姜全保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的老化态度是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CLASS)数据,文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客观社会隔离(家庭隔离、朋友隔离和社区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感知隔离)对老年人老化态度(自我老化态度和一般老化态度)的影响,以及主观社会隔离在客观社会隔离与老化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遭遇朋友隔离或感知隔离的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和一般老化态度均更加消极;感知隔离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的影响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农村老年人,感知隔离对城市老年人的自我老化态度具有更大的消极影响.中介分析发现,家庭隔离能够通过感知隔离对老年人的老化态度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朋友隔离和感知隔离是老年人老化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社区和家庭应努力通过帮助老年人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降低朋友隔离和感知隔离程度,以促进老年人形成积极的老化态度,最终实现成功老龄化.

    社会隔离老化态度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财政压力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偏向

    田美玉罗明吴庆田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压力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选取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模型的构建及比较,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全国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在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作用不显著.在全国和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财政压力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降低教育支出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而财政压力会降低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全国和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压力共同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

    人口老龄化财政压力基本公共服务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