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子女性别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分析

    周华东李艺高玲玲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性别比持续偏高,给家庭经济决策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从子女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考察子女性别如何影响家庭储蓄及资产选择行为.基于2015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男孩家庭储蓄率显著高于女孩家庭.替换关键变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等稳健性检验支持上述结论.异质性分析显示,子女性别对子女年龄处于16~25岁的家庭、东部地区家庭、城镇家庭及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子女性别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节俭效应"实现,男孩家庭倾向于减少享受型消费支出,同时有更强的动机购买多套住房.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子女性别的社会影响,并为中国家庭储蓄率差异提供了更丰富的微观经验证据.

    子女性别竞争性储蓄资产住房

    产业协同集聚与城镇化耦合的经济增长效应

    刘肖金浩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互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GMM估计方法和门槛回归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至2018年多数省市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已建立初步耦合机制.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伴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弱—强—弱"特征.当产业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的经济效应具有大幅跃升.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城镇化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郑丽琳刘东升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数量红利只在高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且显著性水平不高;(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结构下都十分显著,且资本装备率越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

    人口红利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门槛效应

    疫情冲击下农民工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胜利邵盼盼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分析疫情下的农民工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对稳定就业、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2省份农民工失业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疫情因素对农民工失业的影响,并通过Probit模型、替换自变量法以及分样本回归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疫情冲击下农民工的失业率较2018年提高了1.48%;(2)疫情的传播性和破坏性对农民工失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疫情对农民工失业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人力资本、流动特征、社会保障能够有效抑制失业的发生,并且这种抑制效应,随着疫情严重程度的上升而增大.基于上述结果分析,从构建就业保障网、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维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农民工失业个人禀赋

    失能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

    孙计领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失能对主观福利的影响、评估失能的福利损失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指数作为主观福利的衡量指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失能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失能老年人和健全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差别,失能解释抑郁指数差异的相对贡献率高达31.87%,失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差异的相对贡献率为10.05%;基于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表明,失能对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失能使得老年人抑郁指数增加17.3%~18.0%,生活满意度下降2.2%~2.6%,并且这一负面影响对农村、女性、65岁以上、独居和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的影响更大.此外,康复对失能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文章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加强失能预防、失能康复以及重点关注农村、女性、65岁以上、独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失能主观福利生活满意度抑郁指数

    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能结构

    张卫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视角,在理论上阐明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技能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与中、高技能劳动力之间均呈现"U"型关系.因此,人口老龄化初期没有引致劳动力就业极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升级了劳动力技能结构.进一步,文章实证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升级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机制.此外,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影响方向与全国样本保持一致,但影响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减少了中技能及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

    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劳动力技能结构极化升级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趋向与价值前瞻——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陈浩天李玲睿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打破老人"照顾赤字"的突破口.文章基于2011~2020年CSSCI(含扩展版)的文献数据,以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为工具,对我国农村养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经历了从繁荣到深化的发展历程.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虽已具有影响力较高的作者和发文机构,但尚未形成相应的核心作者群,且研究机构之间、作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松散.同时,农村养老相关文献的来源期刊、涉及学科及基金分布折射出非均衡特征,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农村养老问题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呈现以"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服务"为主线的演进路径,"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和"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相匹配的热词.因此,后续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应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而展开.

    农村养老老龄化社会CiteSpace知识图谱

    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效应研究——基于住房质量与邻里构成的双维度分析

    何骏谢永祥高向东
    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对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应该给予更大关注,既有在探讨流动人口健康形成的研究中对社区层面的潜在影响关注不足.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卷),构建了社区住房质量与邻里构成对健康影响的比较框架,一方面对既有研究冲突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深入揭示社区健康效应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社区住房质量和邻里构成都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住房质量(社区住房档次越高)和邻里构成(本地人比重越高)与流动人口健康成正比;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果稳健;从多个维度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分析显示,相比于邻里构成,社区住房质量对流动人口健康被高估;邻里构成中本地人口比重产生更强的邻里效应,进而对流动人口健康影响作用更强;住房质量的提升对受过高等教育和已婚流动人口的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而邻里构成促进了女性、高等教育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研究结果支持社区经济特征对健康的影响被高估的结论,为此在从社区层面对流动人口健康进行探讨时需要关注人口构成(如:邻里构成)可能带来的隐形观念传递作用.

    住房质量邻里构成邻里效应流动人口健康

    居住环境满意度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

    党云晓张文忠谌丽湛东升...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双层级Logistic模型,从居住环境主观感知的角度解释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差异,重点回答以学历划分的流动人口内部异质性,以及定居意愿如何因城市等级而异.结果显示: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定居意愿与城市等级呈"U"型结构关系,高中学历群体定居意愿表现出一线城市独高的特征;不同学历水平的流动人口在定居决策中最关心的居住环境维度不同,高学历更看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舒适度,低学历最重视设施便利性;居住环境满意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因城市等级而异,一线城市流动人口在定居决策中看重的居住环境维度最广泛,三四线城市的便利性和人文环境满意度与定居意愿最相关.结论启示:推进中小城市的人口城镇化,需要提升服务设施的门类与服务水平,从而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实现城镇化均衡化发展;高学历群体定居意愿对城市居住环境品质更加敏感,地方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居住环境质量,采取更可持续的方式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

    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居住环境城市等级学历

    我国家庭养育成本的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贾志科罗志华张欣杰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育成本日益成为低生育时代育龄群体生育决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梳理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养育成本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家庭养育成本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形成了研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结论可靠的系列成果,相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西方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养育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二是利用全国性或地方性调查数据,对养育成本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三是从个体、国家和社会层面分别讨论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及行为、生育率和生育政策间的相关关系与后果.尽管既有研究为更好理解家庭养育成本规律及其后果提供了参考,但还存在家庭养育成本概念测量多元且不一致、养育成本分担主体责任界限模糊、理论解释机制缺乏新意、实证调查数量偏少等不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家庭养育成本相关研究: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育成本测量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家庭、国家和社会层面长期投入的各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第二,正确认识我国养育成本责任分担主体的非均衡状态,剖析养育成本的责任分担模式与政策启示;第三,探讨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和行为间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养育成本对生育率和生育政策的作用机制;第四,重点关注女性机会成本,建立健全女性机会成本的补偿机制与体系;第五,开展实证调查,验证与评估相关生育政策的有效性.

    养育成本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