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人口转变与发展——回应西方有关新疆人口"种族灭绝"谬论

    李建新秋丽雅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回应西方学者Adrian Zenz有关新疆人口"种族灭绝"谬论为例,展现如何有效揭露和反驳西方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的污蔑.从学术立场出发,根据新疆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材料,全面描述分析新疆人口转变及发展;应用人口学理论和方法,揭露和批判"种族灭绝"谬论的知识和逻辑错误.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变化符合一般人口转变规律,伴随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落实、婚育观念改变,新疆人口生育水平必然会不断下降.西方对新疆人口发展的谬论无视人类人口转变规律、无视影响生育水平下降的多重因素、混淆人口学统计指标、错误使用人口预测中的重要参数等,无论是在问题预设、观点论证上还是在结论上都完全不能成立.西方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的污蔑多为三段论式的"套路":站在"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上,从"有罪推定"假设出发;在这个假设下选择性地收集"证据"和"材料";最后对片面的"证据"进行错误的使用和解读,最终证明得出他们预先设定的结论.对新疆人口发展成就的展现、对"种族灭绝"谬论的彻底批判,有助于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对新疆的"偏见",具有积极正面的现实意义;全面解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期,新疆人口生育模式急剧变化引起的人口时期指标异常现象,对扩展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的人口转变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新疆人口转变总和生育率队列指标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的影响——基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视角

    原新丁琪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就业数量和质量明显扩张,导致劳动力资源错配阻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户籍制度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落户"是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部门就业即可破除户籍藩篱,进而导致公共部门就业不断扩张,户籍制度改革成效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充分释放配置型人口红利至关重要.利用2011~2016年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匹配的混合截面数据,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公私部门就业选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城市落户门槛指数每降低一个单位,流动人口进入公共部门就业的概率将会下降1.2%;当城市落户门槛降低,高学历群体比低学历群体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发达地区高行政级别城市流动人口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的概率最高.第二,非农户口流动群体相比于农业户口流动群体拥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当城市落户门槛下降时,非农户口流动群体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第三,当城市落户门槛降低,女性在服务业等相关行业比较优势突出使其更倾向进入私人部门就业,高学历女性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的概率也明显提升.第四,城市落户门槛下降会通过减少流动人口福利获取成本,从而降低其进入公共部门就业的概率,福利获取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比为9.683%.

    户籍制度改革城市落户门槛公共部门就业选择流动人口

    城市生育环境驱动人口增长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陈洪飞牛东晓黄顺春
    2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盘".基于"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不可抗力因素"的城市生育环境分析框架,以2019~2020年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港澳台除外)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TOPSIS模型和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解析了我国省会城市生育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单个城市生育环境因素并不构成高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但生态环境对人口增长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2)在无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驱动高人口增长的城市生育环境组态有3种类型,分别是环境哺育型、经济刺激型、经济-生态双重驱动型;在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驱动高人口增长的城市生育环境组态仅有1种类型,经济-生态双重驱动型.(3)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可抗力因素并非直接影响人口增长的核心条件,但在其持续影响下,生育愈发悲观.(4)导致城市非高人口增长的4个组态均缺乏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核心条件.文章验证了驱动城市高人口增长的等效组态路径,明确了生态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激励效应.

    城市生育环境人口增长分析框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组态路径

    解构与重塑:中国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的探讨

    李航刘慧君
    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已经提出了四十余年,然而健康老龄化理论的实现机制仍然不够清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仍然存在明显的断点,对老年健康的干预现状十分有限.为此,文章聚焦于中国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旨在通过理论诠释和实践反馈,探索健康老龄化理论的分歧,并构建我国的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探讨体系内不同主体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以及在生命历程中的转化路径.研究认为,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举措中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的具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为实现对二者的维护,需要重新组织服务主体,梳理功能定位,对现有服务进行微观和宏观整合.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讨论了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三个主体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关服务;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描绘了各个主体如何在老年人内在能力的不同阶段实现服务的供给和功能的阶段性转化,并阐述功能定位在主体联结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构建的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适用于我国国情,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可及、高质、高效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健康老龄化从理论到实践的断点.

    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内在能力功能发挥生命历程视角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与归因分析

    曾起艳何志鹏曾寅初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特征是解决供需错配、提高供给效率的关键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多维度代替单一维度分析路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并基于安德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其归因.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和组合偏好,可分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和消极利用型三种模式,分别占比9%,15%和76%.身体健康状况差、经济收入高、家庭养老支持弱、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高和拥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对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模式选择呈现出典型的外在政策环境诱导特征;独居及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而年龄较小、家庭养老支持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和缺乏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非独居老年人更可能成为消极利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群体针对性,重视老人陪伴服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方补贴力度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服务偏好利用模式潜在类别模型安德森模型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基于信息获取的视角

    杨志海张一凡辜香群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条件混合估计方法(CMP),基于信息获取渠道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二者影响效应的差异.结果显示:其一,无论是互联网使用还是社会资本,均对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的工作收入、工作稳定性和工作保障三个就业质量指标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资本仅对农民工的工作收入和工作保障具有促进作用.其二,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即当互联网使用程度较高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会被削弱.其三,两者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还存在着群体互补性,即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对不同农民工群体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其中,互联网使用对新一代、受教育水平较高以及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而社会资本则对老一代、受教育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以及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的正向影响更大.因此,相关就业帮扶政策的制定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中的作用,同时为不同群体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农民工互联网社会资本就业质量

    人口集聚、人力资源匹配与产业升级

    梁永福游少莹刘宝欣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人力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愈发关键.准确识别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产业促进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试图采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6~2019年的市级层面数据,研究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人力资源匹配中介机制,为人口集聚的产业促进效应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注解.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以人力资源匹配为中介变量,更加印证中国人口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背后是人力资源匹配在发挥中介效应.通过发展阶段-区位双维度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地区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特征不一,在东部呈现非对称的"V"型趋势,在中部由正持续减弱为负,在西部则由负转正不断增强;按高校数量分组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教育密集区人口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但在非教育密集区存在显著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

    人力资源匹配人口集聚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度

    资产负债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实证分析

    徐宏泉马勇杜超本杨思怡...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家庭返贫问题也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将资产负债纳入家庭经济脆弱性的研究范畴,采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以Probit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实证研究家庭负债对其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并厘清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家庭负债规模的扩张可以通过损害户主健康水平、减少家庭应急储蓄等方式加剧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家庭资产负债结构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持有的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比越高,越不利于家庭抵御风险,因为金融资产本身风险更大,容易使家庭陷入亏损;家庭负债中住房负债的增加则能够减弱其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因为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抵消了部分影响,此外,房屋贷款的增加对应着家庭资产的增加,家庭在面对风险冲击时可以将房屋进行变现.基于此,从家庭自身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引导居民控制合理的负债规模,避免因过度举债陷入债务风险,引导居民根据家庭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家庭资产,避免因金融市场波动造成较大损失,并且保有适当的应急储蓄;此外,社会应建立更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教育补助体系、住房补贴体系,避免家庭因病致贫、因学致贫.

    家庭经济脆弱性负债规模资产负债结构CHFS

    夫妻非农就业与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

    杨丹丁恒曾萤
    11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妇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为农村妇女赋权赋能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首先基于相对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作用机理,其次使用CGSS(2017)数据基于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建立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分析夫妻非农就业模式的差异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程度的影响,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ME)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是影响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取决于夫妻双方就业模式的差异,妻子非农就业主要依靠性别角色观念和收入效应赋予农村妇女"能力性"领导权,丈夫非农就业主要通过让妻子递补性地承担家庭决策赋予妻子"缺席性"领导权,而且不同的夫妻就业模式对子女教养、父母奉养、家庭用品支出分配以及购买高价家庭用品等事项决策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非农就业妇女家庭决策赋权性别角色观念文化规范理论IPWRA模型

    "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学术论坛征稿启示

    《西北人口》编辑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巢湖学院...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