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本公共服务、城市规模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基于2010~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赵如婧周皓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0至2017年六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讨论流入地城市的公共服务获得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在不同人群的异质性.历时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均一致性地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在微观层次回应了城市公共服务和人口流动之间的亲和性.此外,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对居留意愿的影响还受城市规模和性别的调节,多数年份的结果显示,公共服务的获得更有利于提升在超大城市居住的、女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与教育程度的交互项从显著变得不再显著,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始发挥效用.上述发现在更换公共服务测量后依旧保持稳健.结论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已逐步呈现有效性;应通过扩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以提升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但政策有效性与现实失效性之间的悖论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策失效,而应该多视角多维度地考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稳定性,以及公共服务政策的异质性效应.只有提高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才能真正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城市规模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

    人口数量与消费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的影响

    兰梓睿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00~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口数量和消费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规模的扩大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的外部不经济性将大于其外部经济性;基本生活型消费、品质享受型消费与生活垃圾产生量均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娱乐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增加将有效抑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人口数量只有与娱乐发展型消费的交互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结论认为,应关注不同类型的消费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不同影响,发挥娱乐发展型消费对降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作用;逐步推进由低等级的基本生活型消费、品质享受型消费升级到高等级的娱乐发展型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与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通过刺激消费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应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避免浪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城市生活垃圾空间计量模型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健康效应研究

    成前李月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既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基于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试点这一拟自然实验,结合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流动人口健康影响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了流动人口健康水平,且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人群异质性,与未患慢性病、青年和流动时间1~5年的流动人口群体相比,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患慢性病、中年和流动时间6~10年的流动人口群体健康影响更显著;机制分析显示,医疗服务可及性、健康素养水平和医疗服务利用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三个作用机制.以上发现为从定量视角考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效应

    从"生育成本约束"到"幸福价值导向"——城市"70后""80后"和"90后"的生育观变迁

    杨宝琰吴霜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探讨了城市"70后""80后"和"90后"的生育观特征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70后"的生育观较为传统,存在男性偏好;"80后"逐步脱离传统生育价值体系的束缚,男性偏好降低,生育数量以及对子女效用的功利性需求减少,情感性需求增加,注重孩子教养;"90后"更加重视生育中的幸福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生育不再是职责,而是以经济独立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个体化选择;对于二孩选择,经济压力和教养负担是三代人均面临的问题,但"70后"主要是年龄和成本约束下的被迫放弃,"90后"则更多是基于个人事业发展、生活质量和幸福需求的主动放弃.综上,在"生育成本约束驱动阶段"之后,生育观变迁存在一个内生型的"幸福价值导向驱动阶段".因此,生育观的教育和宣传应当挖掘传统生育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幸福感,重塑生育对于育龄人口及其家庭的意义;同时,政府应加强针对高龄产妇的医疗服务保障,提供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采取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和生育福利的家庭支持政策,以此降低育龄人口的生育和教养成本,满足他们科学抚育和获取优质教养资源的需求,从而行之有效地"助推"生育意愿.

    生育观生育动机生育成本幸福价值

    人情支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罗美娟申小亮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化信任"的缺失及其衍生出的"特事特办"制度引致当下中国人依然热衷于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利用.农村熟人社会中的人情支出行为塑造了农民极具乡土色彩的人际关系网络,针对农村地区不断上涨的人情支出现象,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探讨人情支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情支出显著增加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通过获得亲友信贷支持进行非农创业是重要的影响机制;工具变量法、敏感性分析与替换解释变量均表明人情支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是稳健的;进一步地,异质性讨论得出人情支出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下、低收入家庭以及所在村庄为非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效果会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农村熟人社会中的人情支出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索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提供了新的证据.

    "制度化信任"缺失人情支出亲友信贷支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多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

    周耀东郑善强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我国已经且将持续出现拥有多个子女的家庭,多子女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变化值得关注.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家庭数据,构建家庭结构和消费的指标,利用Tobit模型和邹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家庭消费影响因素在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中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子女数量增加会促进家庭消费的增加.(2)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结构因素对多子女家庭消费的影响变化体现为第二个孩子年龄增长显著抑制多子女家庭的消费,但子女的未婚姻状况对家庭消费不再具有抑制作用.(3)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收入对消费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差异,体现出多子女家庭消费倾向的改变.(4)分组实证结果表明,后代为男性、未婚对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农村家庭以及租赁住房的家庭中表现更明显.结合多子女家庭消费的新特点,从减免生育费用,加强教育、医疗保障等三个方面为多子女家庭消费提出政策建议.

    多子女家庭家庭消费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中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

    李怀政王亚丽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及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文章剖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机理,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统计数据库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中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显著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的变动,其主要通过驱动进口中间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使企业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对于贸易方式、技术水平、所有制和区域不同的企业,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进而,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筑加工贸易新优势;加强就业引导,促进劳动力市场与开放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市场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贸易等政策建议.

    全球价值链劳动力市场分割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

    留守经历与外来工社会融合——生命历程视角的检视及其启示

    刘志军徐蕾蕾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的留守儿童研究缺乏童年期留守经历如何影响成年后社会融合的探讨,而关于外来工社会融合的研究,则缺乏从生命历程视角对留守经历这一童年成长轨迹的关注.文章基于2385名新生代外来工的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合、社会适应及心理融合这三个维度分析了留守经历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经济融合有双向作用、对心理融合也有显著影响、对社会适应则无显著效应.此外,不同时段的留守经历对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产生了差异化影响,青春期阶段的留守经历对经济融合有消极效应,但青春期前的留守反而因父辈外出的经济效应占优而具积极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窗效应;留守时间越长,对心理融合的消极影响越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上述发现启示我们,对于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的留守儿童,需有针对性地关注其不同类型的发展需求和支持需要,提供差异化的精准关爱和支持.

    流动人口新生代外来工留守经历留守儿童社会融合

    我国家庭代际支持的子女性别差异——社会养老资源的调节作用

    陈佳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传统的家庭代际支持存在子女性别差异,宏观社会养老资源对这一差异存在调节作用.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的微观层面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年鉴和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中2009年各省省级层面社会养老资源的指标数据,文章使用多层回归模型检验了子女性别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及宏观社会养老资源与子女性别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儿子倾向于提供经济支持,而女儿倾向于提供工具支持.相比女儿,儿子获得父母经济和工具支持的可能性更高.在社会养老资源相对较富足的省份,女儿更容易在老年照料方面负担过重.从文化—环境角度探究宏观社会养老资源的影响对理解代际互动中的子女性别差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政府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配置机构养老资源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其自身的非预期结果,避免拉大子女在老年照料上的不平等.在社会养老资源发达的省市,应对参与老年父母照料的女性提供必要的喘息服务和支持性服务.

    儿子女儿性别代际支持社会养老

    近30年来青海省人口—经济—粮食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刘美娟王蓓仲俊涛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差异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地理现象,剖析空间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是地理学核心研究主题之一.为揭示青海省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采用重心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计算青海省1990~2020年的GDP、人口和粮食重心,定量揭示三组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过程,并分析其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三组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东北部,表明青海省东北部的河湟谷地是全省精华所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在研究时段内,青海省经济重心呈东-西向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人口重心整体向西南移动,移动幅度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粮食重心呈东南-西北向移动,重心跳动幅度最大,规律性不明显;③经济-粮食重心耦合性较低,经济-人口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粮食-人口重心具有高度耦合性.研究将重心与青海省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粮食生产等要素结合,有助于揭示青海省相关要素的空间差异,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演变特征耦合关系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粮食重心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