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龙山林区不同演替时期典型树种光诱导的气孔动力学研究

    赵霖玉李秧秧
    1893-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诱导的气孔动力学响应快慢是影响植物叶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索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该研究以黄龙山林区典型树种(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演替后期种辽东栎)的幼龄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叶片光诱导的气孔导度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气孔特征、叶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 表明:(1)山杨和白桦气孔开放过程中气孔导度(gs)增加的时间常数(Ki)小于辽东栎,但气孔关闭过程中气孔导度降低的时间常数(Kd)则大于辽东栎,表明山杨和白桦气孔开放更快,而辽东栎的气孔关闭更快.同时,气孔开放过程中山杨和白桦的gs响应幅度均大于辽东栎,气孔关闭过程中山杨的gs响应幅度亦大于辽东栎.(2)3种树种中,辽东栎的气孔密度最大,气孔最小,气孔指数最大,辽东栎气孔特征无法解释其慢速的气孔开放过程.(3)山杨和白桦具有高的光合速率、最大羧化效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3种树种碳同位素比率(δ18C)表征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山杨>白桦>辽东栎.研究认为,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的高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快速的气孔开放有关,而演替后期种辽东栎快速的气孔关闭并未增加其水分利用效率,且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山杨和白桦,可能与辽东栎慢速的气孔开放限制了其光合速率有关.

    演替树种气孔导度动力学气孔特征水分利用效率

    信息动态

    1899页

    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王佳田青王理德何洪盛...
    1900-1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甘肃省民勤县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退耕1 a、2 a、4a、8 a、13a、20 a、30 a、40 a)的植被演替特征、土壤酶活性进行调查,以耕地为对照(CK),分析植被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青土湖区及其相似地区退耕地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表明:(1)青土湖在退耕40 a自然恢复过程中,9个样方中共出现16科32属42种植物,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归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属单科.(2)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草本植物逐渐转化成灌木植物,植物种由退耕初期(1 a或2 a)的19种降低到退耕4a的14种、退耕20 a的13种、退耕30 a的5种;退耕30 a时耐盐碱灌木植物盐爪爪成为该地的优势种,其重要值达到52.862,但退耕40 a时优势种盐爪爪的重要值降为36.008.(3)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呈先增加后减小,再逐渐趋于稳定;Simpson优势度指数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最终呈稳定的趋势.(4)在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中,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增加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均在退耕8 a后显著下降,且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样地(CK)相比,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增加而下降;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脲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0~20 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层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与4种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较低且均不显著.研究认为,在青土湖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得比较单一,物种多样性逐年降低,脲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青土湖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土壤酶活性

    模拟降水量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许艺馨余海龙李春环韩翠...
    1912-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于2016年5-7月采样,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酶活性与植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1)与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30%降水量对3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减少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P<0.05);增加降水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2)减少降水量对植物生物量影响较小(尤其减少30%降水量),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P,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和C∶P;增加降水量则不同程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生物量C、N、P.(3)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植物及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而增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含水量、NO3-N、NH4 +-N、C∶P、有机C、全N、C∶N和pH (P<0.05).研究认为,减少降水量(尤其是减少30%降水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刺激微生物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植物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C输入增多,磷酸酶活性相应增强并促进了有机P的矿化,导致土壤微生物P限制增加.

    降水格局改变荒漠草原酶活性植物生物量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青海省大果圆柏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宁盼侯晓巍胡云云文妙霞...
    1924-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果圆柏(Juniperus tibetica)群落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森林群落之一,在保障中国水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和延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大果圆柏天然群落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以明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为大果圆柏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和资源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大果圆柏群落内共有植物169种,隶属36科101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物种最多,分别占总物种的14.20%、13.61%和9.47%.(2)大果圆柏群落的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草本层的丰富度(2.90)、多样性(2.35)和优势度指数(0.80)均高于灌木层丰富度(1.03)、多样性(1.45)和优势度指数(0.70),而均匀度指数(0.79)低于灌木层(0.89).(3)0~60 cm土层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及pH均值分别为(87.54±20.32) g· kg-1、(4.68土1.36)g·kg-1、(0.83土0.18)g·kg-1和6.73±0.51.(4)灌木层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草本层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认为,青海省大果圆柏林地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和pH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

    大果圆柏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因子植物-土壤关系

    中国硬叶兜兰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潜在分布区预测

    张央武建勇安明态徐建...
    1932-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采用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标本、文献查阅的方法得到全国107个硬叶兜兰有效分布点,并筛选出13个因子,从生态位模型角度对其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并采用AUC值对模型进行准确性检验,用ArcGIS 10.6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硬叶兜兰潜在分布区并计算面积;采用刀切法、预测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分析影响硬叶兜兰分布的主导因子,为硬叶兜兰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区划依据.结果 表明:(1)硬叶兜兰在全国大尺度上总体呈零散分布,以滇、黔、桂三省(自治区)的喀斯特山地为主要分布区;小尺度上普遍呈现出微地形小居群聚集分布的特点,有64.95%的分布点实际分布面积不超过100m2.(2)该种潜在分布区预测的构建数据和检验数据AUC值分别为0.992和0.987,其潜在分布区为贵州西南至南部地区、贵州中部地区、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至西北部,其中最适宜区为滇东南、黔西南至桂西北地区,面积约3912.71 km2.(3)影响硬叶兜兰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及最适范围是顶层土壤质地(壤土)、最干季度降水量(55~85 mm)、年均降水量(1220~1480 mm)、碳酸钙含量(2.5%~2.7%),4个主导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0.0%、20.1%、16.2%和7.0%.研究认为,硬叶兜兰被采挖严重,对生境要求严格,结合该种在中国的实际分布情况、生存现状、受威胁状况和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建议将硬叶兜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并通过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等方式加强原生地保护.

    硬叶兜兰分布格局MaxEnt模型潜在分布区主导因子中国

    酸枣果提取物在体内外对抗生素的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

    林金水张恒高倩倩王凤...
    1940-1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研究团队先前从酸枣果的氯仿提取物中精制得到其低极性范围的活性组合物Fr.2a,发现Fr.2a与多种抗生素联用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该研究在Fr.2a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对酸枣果氯仿提取物中其他极性范围内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精制物Fr.B,并对精制物Fr.B进行GC-MS、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分析,以确定Fr.B的组成成分;通过抗菌谱分析和细胞通透性分析,以明确Fr.B的抗菌增效谱和抗菌增效机制;采用熔和法将精制物Fr.B制备成软膏,通过小鼠伤口感染模型评价该软膏对抗生素的增效效果.结果 表明:(1)由酸枣果氯仿提取物进一步精制得到的Fr.B组分,主要包含反油酸、油酸、顺-10-十六碳烯醇、棕榈酸等脂肪酸类化合物.(2)Fr.B分别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夫西地酸、制霉菌素、酮康唑和两性霉素B等多种抗生素联用时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3)Fr.B可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而增强细菌细胞的通透性.(4)在体内和体外Fr.B均能显著增强红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杀菌作用,从而提高红霉素对MRSA菌株引起的伤口感染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本研究所得到的Fr.B具有广谱的抗菌增效活性,能够增强红霉素对伤口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克服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酸枣果精制物脂肪酸抗生素抗菌增效剂

    山黧豆LsSULTR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红曾鹏徐全乐
    1954-1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山黧豆(Lath yrus sativus)硫酸盐转运蛋白(sulfate transporter,SULTR)与内源活性物质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酸(β-N-oxalyl-L-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β-ODAP)含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序列比对的方法,从山黧豆转录组数据(SRP145030)中查找SULTR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方法克隆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以筛选与β-ODAP含量相关的SUL TR基因.结果 表明:(1)经序列比对共查找到13条SUL TR基因序列,其编码蛋白分别隶属于SULTR I-Ⅳ.其中LsSULTR3;3和LsSULTR3;5具有SULTR蛋白家族保守的STAS结构域(PF01740)和Sulfate_transp结构域(PF00916),且二者活性受到转录因子MYB和激素响应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的共同调节,并受蛋白水平互作及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调控.(2)成功获得LsSUL TR3;3和LsSUL TR3;5基因全长cDNA分别为1962 bp和1923 bp,分别编码653和640个氨基酸.(3)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LsSUL TR3;3在山黧豆主根、成熟叶、茎、花、盛荚初期(S2)种子和鼓粒满期(S6)种子中表达,并在茎中的表达量较高;LsSULTR3;5在山黧豆主根、侧根、花、S2时期种子中均有表达,且花中的表达量最为显著.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黧豆中硫酸盐的吸收、转运及同化、β-ODAP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奠定了基础.

    山黧豆硫酸盐转运蛋白β-ODAP基因克隆蛋白活性调控

    翻压山黧豆绿肥与氮肥减施对水稻生长及其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影响

    周泽弘梁琴全紫曼漆燕...
    1962-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种植翻压山黧豆绿肥与减施氮肥下的水稻生产潜力,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冬闲+不施肥(NF)、山黧豆绿肥(GM)、冬闲+常规氮肥(100%N,CK)、山黧豆绿肥+80%常规氮肥(GM+80%N)、山黧豆绿肥+70%常规氮肥(GM+70%N)、山黧豆绿肥+60%常规氮肥(GM+60%N)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1)与CK相比,翻压山黧豆绿肥并减施氮肥处理均能够显著提升水稻株高、增加水稻分蘖数、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以GM+70%N施肥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GM+70%N施肥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株高、有效分蘖数分别较对照常规施肥(100%N)提升了13.32%~15.73%和33.98%~59.47%,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23.19%~144.18%,且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增加速率依次降低.(3)种植翻压山黧豆绿肥并减施氮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GM+70%N和GM+80%N处理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13.84%,7.25%,且GM+70%N处理下水稻植株和籽粒养分吸收更为全面.研究发现,种植翻压山黧豆并适量减施氮肥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积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说明翻压山黧豆绿肥可替代稻田30%~40%的氮肥施入量,并可在避免水稻旺长的同时实现水稻高产,是四川水稻种植较好的耕作措施.

    山黧豆氮肥减施水稻生长养分吸收产量

    中国鹿角兰属(兰科)植物新资料

    刘志荣覃营刘晟源刘演...
    1971-1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鹿角兰属(Pomatocal pa)一新记录种——纹瓣鹿角兰[P.tonkinense (Gag-nep.) Seidenf.],凭证标本保存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纹瓣鹿角兰的花序疏生多数花,萼片、花瓣均具2条紫色条纹,中萼片及花瓣远长于侧萼片,与中国原记录的2种鹿角属植物容易区分.该研究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中国鹿角兰属植物图版及分种检索表.

    鹿角兰属纹瓣鹿角兰新记录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