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品种(系)榛子坚果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及其综合评价

    马仲张赟齐白倩温玥...
    450-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目前主栽的平榛、毛榛及25个平欧杂种榛品种(系)的坚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品种(系)榛子坚果的17个表型性状指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国内榛树品种(系)的选优、开发及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系)榛子坚果的17个表型性状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果壳质量、坚果体积和坚果质量差异最为明显,变异系数分别为31.49%、30.44%、27.50%,横纵径比、果形指数、伸长率、圆球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2)平欧杂种榛坚果的纵径、横径、侧径及坚果质量、果仁质量、出仁率等指标显著优于毛榛和平榛,其中杂种榛的平均果仁质量(0.70~1.46 g)和出仁率(31.48%~56.12%)显著高于平榛(0.51 g、35.13%)和毛榛(0.37 g、38.12%).(3)榛子坚果表型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榛子坚果体积越大,其质量和果仁质量也越大,果壳越薄则出仁率更高.(4)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榛子坚果综合得分的主要指标为坚果的纵径、横径、侧径、质量和果仁质量,其次是果形指数、横纵径比、出仁率、果仁饱满度;根据综合得分值,81-7、U3、85-28、辽榛9号、U2、达维、辽榛2号、辽榛3号坚果的综合性状较优.

    榛子坚果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贵州核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卢中科曾亚军王港侯娜...
    462-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贵州省内的3个山脉(乌蒙山、苗岭山和武陵山)、19个核桃和泡核桃实生居群、245棵实生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坚果表型性状29个指标的多样性、相关性、聚类及变异进行分析,以揭示贵州核桃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贵州核桃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核桃和泡核桃实生居群245份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质量性状Simpson指数为0.26~0.82,Shannon-Wiener指数为0.12~1.79;核桃小叶形状多样,易发生顶叶退化,坚果核壳表面特征、坚果形状及核仁皮色多样性丰富.(2)坚果表型变异系数为3.32%~47.67%,平均为21.28%且差异显著(P<0.05),居群间变异系数为9.42%~31.61%且差异显著(P<0.05);居群内和居群间变异均是核桃表型多样性的来源,但坚果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显著性均高于居群内,说明居群间变异是该区域坚果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3)3个山脉区域核桃表型均有不同程度变异,其中,苗岭山核桃表型变异程度低,乌蒙山核桃表型变异程度高;UPGMA聚类结果显示,19个核桃实生居群依据贵州山脉区域划分为三类,表明贵州核桃资源的坚果表型性状平方欧氏距离表现出与地理区域或气候条件呈正相关的趋势.研究认为,贵州具有丰富的核桃种质资源,且核桃表型多样性高,其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变异.

    核桃坚果表型贵州遗传多样性

    地下水埋深对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冯宇应瑶琳王雨晴韩路...
    474-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优势树种灰胡杨为研究对象,分析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沿地下水埋深梯度(GWD)的变异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灰胡杨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灰胡杨叶性状和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面积(LA)、叶片含水量(LWC)、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随GWD增加呈下降趋势,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组织密度(LTD)、叶碳含量(LCC)、碳氮比(C ∶ N)、碳磷比(C ∶P)和氮磷比(N ∶P)随GWD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C ∶ P、N ∶P、LPC和LA变异系数较大(39.90%、36.09%、30.63%和 28.22%),对 GWD 变化较为敏感.(2)LA 与 LTD 和 LDMC,LWC 与 LTD 和LDMC,LNC与C∶N,LPC与LCC、N∶P和C∶P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A与N∶ P和C ∶P呈显著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A、LDMC、LTD、C∶P可作为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重要指标.(3)C∶N、N ∶ P、C ∶P 随 GWD增加均呈上升趋势,LCC、LNC 和 LPC 的均值(438.617 mg/g、14.991 mg/g 和 0.728 mg/g)均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的平均标准;灰胡杨叶片C ∶N<30、N ∶P>16,表明灰胡杨生长主要受P限制.(4)随GWD增加,灰胡杨以增加LCC、LTD、LDMC、C ∶N、N ∶ P和C ∶ P,并降低LA、LWC、LPC和LNC的保守型策略来适应极端干旱环境.

    灰胡杨叶性状化学计量学特征地下水埋深生态策略

    禁牧对伊犁绢蒿种群数量特征及其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聂婷婷董乙强杨合龙安沙舟...
    483-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于2020年5月、7月和9月在天山北坡中段试验区的禁牧区(5a)和放牧区分别进行调查采样,测定分析不同月份禁牧区和放牧区伊犁绢蒿种群数量特征(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及构件(茎、叶、根)生物量,以揭示植物种群特征和构件生物量对禁牧的响应规律,为退化草地的修复治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放牧区相比,5月、7月、9月禁牧区的伊犁绢蒿种群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高度增幅为69.90%~95.53%,盖度增幅为186.53%~297.82%,生物量增幅为86.24%~631.83%.(2)随着月份的推移,禁牧区与放牧区伊犁绢蒿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均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而根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禁牧改变了植株构件比例,与放牧区相比,禁牧区茎、叶的生物量所占单株生物量的比例在7月、9月均显著增加,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研究认为,禁牧有利于地上植被的恢复,使其构件结构改变,是恢复退化荒漠草地植物的有效措施.

    禁牧伊犁绢蒿构件生物量生物量分配

    林分密度对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吴茜傅红郝建锋齐锦秋...
    491-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是川中盆地森林主要类型,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采取典型抽样法,调查分析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现存密度[1 100株·hm-2(A)、950株·hm-2(B)、800株·hm-2(C)、650株·hm-2(D),500株·hm-2(E)]的林下灌、草优势种群Shannon生态位宽度(Bsw)、Levins生态位重叠值(Oik)以及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均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从生态位特征探究林下植物优势种群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响应,明确相对适宜的林分密度,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筛选出现存相对最优林分密度,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草本植物38科72属94种,灌木42科65属99种,物种数量随柏木密度的减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柏木密度为650株·hm-2时达到峰值.(2)随着柏木密度的升高,草本优势种群的Bsw依次分别为28.07,28.45、26.34、25.48和30.77,生态位重叠均值为4.34、5.75、4.12、2.14和5.08,灌木优势种群Bsw分别为26.64、28.05、24.24、23.72和25.65,生态位重叠均值为6.68、6.44、4.28、5.54和6.19,灌、草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均值都显示在密度为D时较大,群落资源利用能力强,更有利于群落生态适应性.(3)RDA排序结果显示,林分密度、郁闭度、土壤含氮量是柏木人工林林下灌、草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均值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土壤含水率、pH对其影响较小.研究认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现存相对最优密度为650株·hm-2,也最有利于柏木林下植物优势种群的资源利用和生态效益.

    林分密度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RDA

    福建平潭无居民岛屿空间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群刘阳陈颖谢艳秋...
    503-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岛屿空间特征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该研究应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福建省平潭主岛周边19座无居民海岛进行植被调查,统计分析每座岛屿的物种丰富度和典型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采用多种函数对种-面积关系进行拟合,并利用冗余分析影响岛屿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因素,以探究岛屿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平潭主岛周边19座无居民岛屿中有12座岛屿以典型的岛屿森林群落为主,有2座岛屿以灌草丛为主且缺乏乔木层,有5座岛屿只有草丛覆盖.(2)19座岛屿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均随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岛屿面积增加到7.184 hm2时,物种数量增加的速率减慢.(3)岛屿的面积、周长、周长面积比、近岸距离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空间特征,其中岛屿的面积、周长越大,周长面积比、近岸距离越小,岛屿的物种丰富度越高.(4)在岛屿典型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岛屿面积、周长、周长面积比的影响,而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近岸距离的影响.研究认为,岛屿面积达到7.184 hm2是能够保证大部分常见植物种的生存空间;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越有利于物种间的扩散,其物种的迁入率越高,从而使岛屿的物种多样性提高.

    平潭无居民岛屿植被群落空间特征物种多样性

    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李亚男闫湉溦李博
    512-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螟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地衣蜈蚣衣科空间分布生境区系成分

    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Ⅱ)

    缪涛黎斌寻路路黎建宏...
    523-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新记录的1属、4种及1变种.新记录属为菊科(Asteraceae)的兔耳一枝箭属[Piloselloides(Lessing)C.Jeffrey ex Cufodontis],新记录种及变种分别为蔷薇科(Rosaceae)的单瓣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var.spontanea(Rehd.et Wils.)Yu et Ku],藤黄科(Clusiaceae)的遍地金(Hypericum wightianum Wall.ex Wight et Arn.),八角枫科(Alangiaceae)的小花八角枫(Alangium faberi Oliv.),菊科(Asteraceae)的兔耳一枝箭[Piloselloides hirsuta(Forsskal)C.Jeffrey ex Cufodontis],莎草科(Cyperaceae)的溪生薹草(Carex fluvia-tilis Boott).标本均存放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馆(XBGH).

    陕西种子植物新记录

    药用植物裂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

    戴欣怡朱锦峰韦善屹朱雄智...
    527-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具有保肝、消炎、降血糖血脂等多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裂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的挖掘与调控机理研究进展,主要对药用植物裂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GPPS、GES、G10H、8HGO、IS、IO、7DLGT、DL7H、LAMT、SLS)与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机制与关键酶调控作用、提高有效活性成分积累、减缓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紧张等问题提供参考.

    裂环烯醚萜苷药用植物关键酶基因生物合成途径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