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满江红金属元素含量的种间差异及其富集特性研究

    邓素芳杨有泉应朝阳
    826-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满江红属(Azolla Lam.)植物资源材料对金属元素吸收积累特性差异,该研究采用ICP-MS的方法,对8种21个满江红品系的12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种类满江红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富集特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满江红属品系的特征金属,并采用聚类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满江红属植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0%的有8种,其中Mo含量在品系间差异最大(127.73%),Ca含量在品系间差异最小(18.94%).(2)满江红属植物对土壤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Mn>Mg>Mo>K>Cd>Ca>1.(3)不同种满江红对金属元素K、Mg、Mn、Zn、Mo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4)满江红的特征金属元素为Cd、Hg、Ca、Mn、Cu、Zn、K和Cr.(5)基于特征金属元素含量的聚类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5时,可将21份满江红资源分为3类,与传统分类基本吻合,其中品系'3006,和'MH3-1'对重金属Cd、Cr和Hg的富集能力较强,聚为一类.研究认为,满江红对金属元素的富集存在种间差异,且这种差异可以作为满江红品种分类的参考依据.

    满江红金属元素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晋北典型针叶人工林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王洁茹石文凯吴会峰胡保安...
    835-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释植物叶片的资源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东北缘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油松、樟子松人工纯林及其柠条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木树冠中部生长良好的轮生枝中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枝条,并在每个枝条上选择里、中、外3处有代表性的当年生叶和多年生叶;采用"S"形采样法在每个样方内选取9个取样点,用土钻采集各样点0~20 cm 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樟子松异龄叶功能性状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的关系,为人工林培育及经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及樟子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集中在化学计量之间;随着叶龄增长,油松、樟子松均表现出干物质含量上升,氮磷含量下降的特征.(2)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分别是油松当年及多年生叶的主要解释因子,土壤全磷与当年生叶碳氮比、有机碳、碳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氮、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与多年生叶全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叶有机碳、碳磷比、碳氮比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樟子松当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全磷含量,其与叶碳氮磷的比值、干物质含量、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氮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多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其与叶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碳含量、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呈负相关关系.(4)油松及樟子松纯林的叶功能性状更易向关键土壤因子含量更高的方向偏移,说明与柠条混交可有效分异叶片生长对主要土壤因子的集中需求,但混交造林模式下林木长势有所衰弱;结合研究区资源匮乏现状,林木种植密度较大,竞争加剧了生存压力导致林木生长受限.

    造林模式叶功能性状异龄叶土壤因子

    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特征

    淦江杜虎宋同清彭晚霞...
    846-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该研究基于相邻木关系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结构参数,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林25 hm2大型固定监测样地整体、上木层、下木层及其优势物种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森林空间结构现状,为喀斯特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群落整体为轻度聚集分布格局,接近随机分布,物种高度混交且个体间大小分化程度相近,上木层呈现随机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亚优势状态,下木层呈现聚集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劣势状态.(2)样地内优势物种大多处于轻度聚集分布、强度混交且中庸偏劣势的状态.(3)林木大小比数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度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林木的生长发育,树种优势度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强.研究认为,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尚未完全稳定,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具有发育成顶极群落的潜力.

    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喀斯特生态系统木论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荒漠锦鸡儿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变化分析

    洪楚楚王百竹白建华朱媛君...
    856-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锦鸡儿是一种强旱生矮灌木,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中.该研究以植物志和数字标本库中获取的130条记录生成的荒漠锦鸡儿分布记录样点图为基础,运用组合模型(ESDM)模拟荒漠锦鸡儿在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2030s)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通过ArcGIS计算适生区面积及质心迁移轨迹,探讨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变迁对荒漠锦鸡儿分布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锦鸡儿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降水因子对荒漠锦鸡儿分布的影响高于温度因子和地形因子.(2)当前荒漠锦鸡儿的中、高适生区面积为10.172×105 km2,质心位于阿拉善左旗.(3)末次冰盛期质心向东南迁移至全新世中期质心,继而向东北迁移至当前质心,荒漠锦鸡儿能较好地适应末次冰盛期寒冷干燥的环境.(4)在未来RCP2.6、RCP4.5和RCP6.0情景下,荒漠锦鸡儿中、高适生区面积均成增加趋势,但RCP8.5情景下的适生区面积却比当前减少了 1.981×105 km2.研究推测,轻度的气候变暖有利于荒漠锦鸡儿的生存与分布.

    荒漠锦鸡儿组合模型植物地理分布潜在适生区气候变化

    淡水球状绿藻一新种——汾河麦可藻

    李艳晖张瑶李砧
    867-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可属(Mychonaste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超微型球状绿藻,是微藻能源生产、水质净化方面的潜力藻种.该研究对采自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园的水样分离得到的一株球状绿藻(FHGY-19)进行藻株形态显微观察,并进行18SrDNA系统发育与ITS2二级结构分析鉴定,以明确FHGY-19的分类位置以及生态利用潜力.结果表明:(1)FHGY-19藻株为单细胞,球形,直径1.5~2.5 μm,无黏质被膜,杯状叶绿体1个,周生,不具蛋白核,以2~4个似亲孢子进行繁殖,常见2个似亲孢子包被于母细胞壁内.(2)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藻株FHGY-19位于麦可属分支内部,与麦可属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形成环藻目内一独立的单系分支,且FHGY-19与麦可属分支中的Mychonastes sp.5C3 和 Mychionastes sp.2C1 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藻株 FHGY-19 为麦可属一成员.(3)ITS2 rD-NA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FHGY-19与同是单细胞类型的Mychonastes frigidus、同球麦可藻(M.homosphaera)、M.pusillus、M.rotundus和M.ovahimbae聚为一支,且FHGY-19与5个藻种在ITS2二级结构上的总CBCs(碱基补偿替换)和保守区域Helix Ⅲ上的CBCs数分别为16个/7个、13个/6个、12个/4个、11个/4个和14个/5个,但藻株FHGY-19与系统发育树另一支的6个物种在ITS2序列长度、二级结构中总CBCs及Helix Ⅲ上的CBCs数均不同,表明FHGY-19的ITS2二级结构不同于已描述的11个种,为麦可属一新种.研究鉴定确认FHGY-19藻株为麦可属一新种,命名为汾河麦可藻(Mychionastes fenhensis sp.nov.).FHGY-19藻株保存于太原师范学院淡水藻种库.

    球状绿藻汾河麦可藻系统发育ITS2二级结构CBCs

    黄梅属地衣2个中国新记录种

    热衣木·马木提山都哈什·哈布力
    87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梅属(Xanthoparmelia)是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叶状地衣,生长在岩石和土壤表面.文章以1991-2017年采自天山东部和准噶尔盆地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黄梅属地衣标本为研究材料,用形态学、解剖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1)发现了黄梅属地衣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绿皮黄梅(Xanthoparmelia chlorochroa)和怀俄明黄梅(X.wyomingica).(2)绿皮黄梅和怀俄明黄梅的地衣体上表面光泽、呈淡绿色至黄绿色,缺乏裂芽、粉芽,下表面暗褐色,且绿皮黄梅地衣体上表面有大量的白斑,裂片线性至亚线性、不规则分枝、重叠,假根多、单一至分枝,而怀俄明黄梅地衣体裂片密集重叠、亚线性,假根少、单一,但二者均未见子囊盘.(3)TLC法检测显示,绿皮黄梅衣含合水杨嗪酸、肺衣酸、水杨嗪酸及松萝酸;怀俄明黄梅含共水杨嗪酸、降斑点酸、水杨嗪酸及松萝酸.(4)IT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地衣分布在黄梅衣属中,绿皮黄梅和旱黄梅形成一个姊妹群并且和散生黄梅形成单系分支;怀俄明黄梅形成了一个独立单系分支.文中对这两新记录种地衣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它们的分布、生境和地衣体的彩色图片.标本现存于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衣研究中心"标本室(XJU).

    地衣黄梅属新记录种地衣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学

    北京唇形科一新记录属——龙头草属

    王轶金鑫杰张永华李攀...
    883-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报道了发现于北京市密云区的1种被子植物新记录——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Miq.)Makino],其所隶属的龙头草属(Meehania Britton)为北京分布新记录.描述了荨麻叶龙头草的形态特征与生境,凭证标本藏于浙江大学标本馆(HZU).荨麻叶龙头草于1899年首次发现于日本,是东北亚分布植物,此前在中国仅分布于东北.北京云蒙山发现的分布点,显然是该种目前在中国分布最西的分布点,可能于冰川期从东北亚迁移而来.

    北京唇形科龙头草属荨麻叶龙头草新记录

    生物大分子相分离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金星安黎哲宋渊
    886-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中存在种类繁多的无膜细胞器,在感知环境信号,基因表达调控,RNA加工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生物大分子相分离被证明是无膜细胞器形成的主要方式.文章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概念与特征,总结了有关相分离在植物对环境信号响应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分离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分类,以期解析相分离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中的作用机理,揭示植物无膜细胞器的本质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相分离植物无膜细胞器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