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蒜气三鳞茎形态发生及其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

    彭怡琳刘敏蒋芳玲李梦倩...
    984-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蒜品种'二水早'(早熟)、'麻江红蒜'(中晚熟)和'徐州白'(晚熟)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结合显微观察探讨气生鳞茎形成过程中植株茎尖和花序轴形态变化,并测定了'麻江红蒜'气生鳞茎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明确不同熟期各品种大蒜气生鳞茎形成进程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以及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与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关系,以探讨大蒜气生鳞茎分化的生理机制.结果 表明:(1)依据茎尖生长点和花序轴的形态解剖特征,将气生鳞茎形成进程划分为启动期、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包括保护叶原基、贮藏叶原基分化)、气生鳞茎膨大期和气生鳞茎成熟期等4个时期;3个品种气生鳞茎在相同发育时期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相同,但分化时间不同,其分化顺序与大蒜品种成熟期表现一致;当总苞叶叶尖露出叶鞘,花器官原基分化时,花序轴周围分生组织区域产生小突起,标志着气生鳞茎原基分化的开始;外层保护叶由白色转为紫色时气生鳞茎进入成熟期.(2)气生鳞茎开始膨大后,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降低,淀粉含量显著升高;ZR含量在启动期显著升高;IAA和MeJA含量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但IAA含量随着气生鳞茎膨大显著降低,并在成熟期降至最低.(3)果聚糖代谢相关基因1 SST、1 FEH分别在膨大初期、膨大中期表达量显著升高;细胞壁转移酶基因CWI相对表达量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显著升高;蔗糖信号转导基因T6P和生长素信号转导的关键转录因子ARF1相对表达量均在气生鳞茎分化期显著升高;茉莉酸信号调控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JAZ相对表达量在大蒜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和膨大初期均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研究认为,大量可溶性糖及ZR在茎尖积累,可以启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促进气生鳞茎形态发生;高浓度IAA和MeJA可促进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气生鳞茎膨大消耗可溶性糖,且低浓度IAA有利于气生鳞茎膨大;成熟的气生鳞茎积累大量淀粉.

    大蒜气生鳞茎器官发育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

    遮光处理对草珊瑚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聂小英朱春晓郑东升陈阳峰...
    995-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遮光处理对草珊瑚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草珊瑚的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2年生草珊瑚为材料,设置全光照(L0)及50%(L50)、70% (L70)和90%(L90)遮光处理,测定分析其光合特性和叶片解剖结构以及植株生长的变化.结果 表明:(1)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草珊瑚叶面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先减少后增加,净光合速率(Pn)先增加后减少,并在L50和L70处理下具有较低的PAR、Gs、Tr和Ci,光合'午休'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表现出更高的Pn.(2)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草珊瑚光补偿点(LCP)逐渐下降,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 d)先升高后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E)逐渐上升,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先升高后下降,并在L50和L70处理下具有较低的LCP,较高的LSP和AQE,以及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3)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草珊瑚叶片、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明显增加,角质层厚度逐渐变薄;在L50和L70处理下,草珊瑚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细胞长度变短,海绵组织厚度显著增加,细胞排列疏松,叶绿体数量显著增加;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结构完整,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类囊体片层结构发达,叶片捕获光能力增强.(4)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草珊瑚株高、地径、总叶面积数及单株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并在L70处理下均达到峰值,分别为58.58 cm、5.09 mm、1038.53 cm2和15.509.研究认为,草珊瑚具有一定的弱光耐受力和光可塑性,50%~70%遮光处理有利于草珊瑚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该光照范围选择合适的间套作林分或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

    草珊瑚遮光处理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生长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燕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海霞米俊珍赵宝平严威凯...
    1003-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外源喷施亚精胺(Spd)对燕麦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该研究选用燕麦品种'白燕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70 mmol/L盐胁迫下(NaCl和Na2SO4摩尔比1∶1混合),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精胺对燕麦幼苗生长、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和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1)盐胁迫显著抑制了燕麦幼苗生长,喷施0.75 mmol/L Spd使盐胁迫下幼苗地上、地下干重和根系活力分别显著提高34.1%、23.8%和24.7%.(2)喷施0.75 mmol/L Spd使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17.0%、22.9%和23.7%,根系中分别显著增加了43.0%、19.4%和91.2%,并使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5.2%和12.8%.(3)喷施0.75 mmol/L Spd使燕麦幼苗叶片和根系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3.3%和362.6%,并使叶片Na+/K+、Na+/Ca2+和Na+/Mg2+值分别降低了6.7%、16.3%和4.9%.研究表明,在盐胁迫环境下,叶面喷施适宜浓度(0.75 mmol/L)Spd可通过提高燕麦幼苗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维持生物膜系统的稳定,有效减轻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对幼苗的伤害,从而增强其耐盐性,促进幼苗生长.

    燕麦盐胁迫亚精胺(Spd)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离子积累

    肥料类型对盐碱地蒙古黄芪生长与光合特征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杰张雄杰盛晋华霍秉新...
    1012-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年生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在盐碱地探究二年生蒙古黄芪根系产量和药效成分对不同肥料(海藻酸水溶肥、腐殖酸水溶肥、微生物菌剂生物肥、复合肥和有机肥)的响应以及其光合生理机制,为盐碱地蒙古黄芪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结果 显示:在盐碱地,微生物菌剂生物肥的施用对蒙古黄芪的抗逆性、光合作用效率、生长特性、根系产量及质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复合肥的施用显著促进了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的生长,但对根系产量无显著影响,反而显著降低了其抗逆性、光合作用效率和药效成分;海藻酸水溶肥、腐殖酸水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蒙古黄芪抗逆性、光合作用效率、地下部分的生长及产量、质量;施用有机肥的蒙古黄芪药材产量最高(7046.2 kg·hm-2),并与施用除腐殖酸水溶肥以外的其余处理差异显著,施用腐殖酸水溶肥和有机肥的蒙古黄芪药效成分含量最高并与其余施肥处理差异显著,它们的黄芪甲苷含量均达到0.13 %以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达到0.06%以上.研究表明,在盐碱地蒙古黄芪栽培过程中,施用有机肥在保证蒙古黄芪药效成分较高的同时,还具有最高的药材产量,可认为是最佳肥料.

    蒙古黄芪盐碱地肥料产量药效成分

    梨树弃枝粉碎还田对梨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梨生长的影响

    刘莉史昊栾晓龙张倩男...
    1019-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梨树品种'金蜜梨'为对象,于2017-2018年进行梨树枝条粉碎覆盖还田试验,设置不还田(0 kg·plant-1,对照)、低量还田(4 kg· plant-1)、常规量还田(8 kg·plant-1)和高量还田(12 kg· plant-1)4个施用量处理,考察不同施用量处理对梨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梨树新生枝条生长状况、梨树叶片生长状况和梨果实品质等的影响,探讨梨树冬季修剪废枝还田的效果和资源化利用途径.结果 显示:(1)梨树枝条常规量还田处理使梨园土壤中有机质、全锰、全铁、全铜、全锌、全硼、全钙、全镁、全硫、全氮、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梨园土壤pH值显著上升;而高量还田处理使土壤中全锰、全锌以及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低量还田处理也使土壤中全硫、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2)常规量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梨园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量还田处理使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下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3)梨树新生树枝直径在低量还田处理下显著增加,但其叶片百叶厚、百叶重、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变化.(4)常规量还田处理使梨果实单果重、果实纵横经、Vc含量以及果实硬度显著增加,但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下降,促使果实品质明显提高.研究表明,冬季适量梨树枝条粉碎覆盖还田能显著提高梨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增加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其相关土壤酶活性,促进梨树新生枝条生长,提高果实品质;该试验条件下短期内以改善土壤综合性质为目的 最佳枝条还田量为8 kg· plant-1.

    梨树废弃枝条粉碎还田土壤特性梨树生长果实品质

    不同杉木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张钱春王晟强黄永珍姚贤宇...
    1028-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成土母质相同、坡向坡度相似、海拔基本一致的杉木-米老排、杉木-火力楠和杉木纯林3种杉木人工林采集土壤样品,通过干筛法分离>2 mm、2~0.25 mm和<0.25 mm 3个团聚体组分,研究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阐明不同杉木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指示意义.结果 表明:(1)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37%、21.00%、21.46%和20.35%、16.51%、17.82%;全氮的变异系数低于有机碳和全磷,但三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集中分布于小粒径团聚体(<0.25 mm)中,全磷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分布较为均匀;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杉木-火力楠>杉木-米老排>杉木纯林;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09%、19.75%、22.24%和19.56%、21.28%、24.49%;土壤C/N的变异性较低,土壤C/P和N/P均在大粒径团聚体(>0.25 mm)中较高,土壤C/N、C/P和N/P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在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中,缺乏磷元素,建议及时补充P元素,避免土壤持续利用受到磷的限制.

    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高寒地区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向前胜张登山孙奎王宁...
    1036-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高原2300~4000 m海拔范围的6处西北小檗(Berberis vernae)生境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西北小檗生境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包括10个细菌门21个细菌属,真菌群落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8个真菌门59个真菌属组成.(2)低海拔位置的海东乐都1号样点(hdld1) 0~2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性及多样性均最高,黄南泽库样点(hnzk) 0~20 cm土层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最高,西宁大通样点(xndt) 0~20 cm土层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随着海拔的升高,0~20 cm、40~6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4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真菌群落丰富度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0~20 cm、40~60 cm土层真菌群落多样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40~60 cm土层的真菌丰富度及20~40 cm土层的真菌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明显.综上可知,高寒地区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海拔差异趋势,其海拔差异主要受到环境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分布的影响.

    高寒地区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鄂西南天然林主要乔木树种物种组成及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薛卫星郭秋菊艾训儒黄阳祥...
    1051-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 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天然林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二元分布群落演替

    新疆原类梅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阿布地力木·阿布来提范胜男艾木拉古丽·达迪汗热衣木·马木提...
    1062-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新疆原类梅属(Protoparmeliopsis M.Choisy)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采用形态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采样区原类梅属地衣的4个种:凹盘原类梅[Protoparmeliopsis laatokkaensis(R(a)s(a)nen)Moberg&R.Sant],戛氏原类梅[P.garovaglii (K(o)rb.) Arup,Zhao Xin&Lumbsch]、石墙原类梅[P.muralis(Schreb.) M.Choisy]和盾原类梅[P.peltata (Ramond) Arup,Zhao Xin & Lumbsch],其中凹盘原类梅(P.laa-tokka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最主要的辨别特征是具沉陷入地衣体生长的子囊盘和很明显的黑色下地衣体.对以上4种地衣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同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相关彩色图片.

    地衣新记录系统发育学分类学新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植物抗病相关代谢物研究进展

    赵利钞建宾郭捷田海娇...
    1071-1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往往通过调节体内代谢物的产生来增强自身抗性,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植物抗病相关代谢物的重要工具.指认植物抗病相关代谢物不仅利于深入探讨其抗病机制,还可与其他组学技术结合,辅助抗性品种鉴定和抗病品种培育.该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指认植物抗病相关代谢物的流程、已发现的抗病相关代谢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目前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植物抗病相关代谢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抗病相关代谢产物代谢组学植物真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