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西北喀斯特区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旱性评价

    仇杰高超罗洪发
    1170-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贵州西北喀斯特区茶树分布集中的亮岩镇为采样点,选取亮岩镇8个村30个点的古茶树(bj-1~bj-30)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15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通过描述性及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相关指数大小筛选出4项典型指标;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了 30个点古茶树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亮岩镇古茶树叶片由上角质层、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下表皮、下角质层、气孔以及叶脉组成.栅栏组织大多2层,极少数叶片排列有3层栅栏组织.(2)15个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在不同样点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栅栏组织厚度变异系数最大(41.21%),栅海比变异系数次之(35.45%),叶脉厚度变异系数最小(7.31%).(3)采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下角质层厚度以及叶脉突起度作为评价亮岩古茶树抗旱性的典型指标;综合分析发现bj-15、bj-16、bj-29、bj-10和bj-24的抗旱性较强,bj-22、bj-20、bj-2、bj-11以及bj-6的抗旱性较弱.

    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抗旱性

    禁牧封育对黄河源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及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张铭洋李小娟杨永胜王军邦...
    1185-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禁牧封育对黄河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选取玛沁高寒草甸作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禁牧封育对黄河源高寒草甸植被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在不同禁牧封育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禁牧封育年限的延长,植被盖度和高度均呈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物种数呈先增加后稳定趋势,优势度指数先下降后稳定,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就功能群而言,随封育年限增加,禾本科、豆科植物重要值占比呈逐步增加趋势,莎草类植物重要值占比呈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杂类草重要值占比明显下降.(2)随禁牧封育年限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步增加,地下生物量和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呈先增加后稳定趋势,禁牧封育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0 cm.(3)禁牧封育对黄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容重、持水量及孔隙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5 cm),随封育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容重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先增加后稳定,非毛管孔隙度无显著变化.与重度退化相比,封育5年样地0-5 cm 土壤容重显著下降30.25%(P<0.05),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14.44%、18.36%、28.19%、18.36%、12.09%(P<0.05).表明短期禁牧封育不仅有利于改善黄河源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而且能够增强该地区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禁牧封育植被群落土壤水分特征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

    张剑挥马全林李得禄袁宏波...
    1198-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晰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Haloxylon am modendron)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分析和空间分布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种群动态与内在生活史特征和外在干扰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梭梭种群波动特征及其存续机制,以揭示天然梭梭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梭梭种群的合理保护与种群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梭梭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形,为增长型,但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波动性较大;种群年龄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17.43,受随机干扰时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1.02,种群年龄结构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指数Pmax=5.88,说明种群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2)研究区天然梭梭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ccvcy-Ⅱ型,各年龄级种群有相近的死亡率;生存函数、累积死亡率、死亡密度在第Ⅰ~Ⅹ龄级(基径<10 cm)变化较大,且在第Ⅰ~Ⅸ龄级危险率较高;生存函数、累计死亡率、死亡密度在第Ⅺ~ⅩⅢ龄级(基径≥10 cm)趋于稳定,危险率在第X龄级后逐渐增加,种群动态呈现出低龄级间个体数量波动大,高龄级衰退的特征.(3)研究区天然梭梭种群密度在328.57~942.86株/km2之间,平均为706.34株/km2,种群空间分布大多呈聚集分布.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在现阶段环境气候条件下,适宜梭梭种群的生长,而且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梭梭种群能够稳定存续,可以抵抗一定的气候风险.建议减轻人为干扰对低龄级种群数量的影响,在局部梭梭林衰退严重区可参考天然梭梭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型建植人工梭梭林.

    天然梭梭林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分析空间分布

    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研究

    于爽朱月徐长友刘永杰...
    1208-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于露天煤矿植被群落变化和植物个体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以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恢复4年(2018-2021年)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内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设置草本样方(1 m×1 m)和灌木样方(5 m×5 m),记录植物物种组成、高度及盖度等指标,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重要值.探讨不同的恢复年限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和优势植物的养分吸收,为矿区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矿区排土场植物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均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总物种数从恢复第1年的16种增加到恢复第4年的31种,主要是由于非人工种植植物从6种增加到19种导致,特别是在恢复第2年增加显著,然后趋于平稳,这说明恢复第2年是物种增加关键的时期;(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矿区植被优势物种多以禾本科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豆科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菊科植物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十字花科油菜(Brassica napus)和胡颓子科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主.(3)比较不同优势植物叶片、茎和根的氮(N)、磷(P)和钾(K)含量发现,草本优势种中菊科和豆科植物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灌木优势种中沙棘茎的N含量和P含量显著高于锦鸡儿.研究认为,在排土场植被恢复初期(4年)的物种选择上,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是草本植物首选的先锋物种,另外,沙棘是灌木首选的物种.

    露天煤矿植被恢复恢复年限生物多样性

    珍稀濒危植物陕西羽叶报春的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

    杨柳周天华王勇牛鑫...
    1218-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羽叶报春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其开花物候、传粉者及访花行为、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以明确陕西羽叶报春的传粉特性及制濒机制.以勉县陕西羽叶报春野生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实验首次对陕西羽叶报春的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羽叶报春种群花期为2-4月中旬,单花花期一般为14~17 d;单花开花进程中花部形态有6个明显发育变化:全部被萼片包裹、花苞伸出并为深粉色、花朵打开为淡粉色、花冠为白色、花朵枯萎、花冠脱落花萼宿存.(2)陕西羽叶报春为异花授粉植物,蜜蜂属为其主要传粉者.(3)柱头在花粉未开裂前就具有可授性,可授性逐渐增强;花药在花瓣打开后的第3天才开始开裂、散粉,在第4天活力最高,为98.18%,此后逐渐减弱.(4)繁育系统检测显示,长、短柱型花的花粉/胚珠比分别为902.26和831.48,杂交指数为4;套袋实验显示,陕西羽叶报春异型交配可育,同型交配不可育.由此表明,陕西羽叶报春的繁育系统为异交型,自交不亲和,需要传粉者.综上所述,陕西羽叶报春传粉者种类少、自交不亲和、胚珠败育现象可能是导致陕西羽叶报春濒危的重要原因.

    陕西羽叶报春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

    睡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曹婧戴忠良徐迎春刘春贵...
    1227-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睡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花粉形态及其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离体萌发法对睡莲品种'彼得'的花粉活力进行测定,为睡莲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形态均为近球体或扁球体,其中巨花睡莲花粉粒最大,体积指数为30.3;埃及白睡莲花粉粒最小,体积指数为19.2.(2)花粉外壁纹饰类型繁多,包括网纹状、小颗粒状、瘤状、小柱状、长条状、微波纹起伏状.(3)根据聚类分析可将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分为4个类群,其中Nymphaea亚属与Brachyceras亚属间亲缘关系最近.(4)'彼得'的花粉离体萌发率高,可达95%以上.研究认为,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粉萌发沟类型、外壁纹饰等特征可作为睡莲属植物种间分类、亚属间以及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规律的关键证据.

    睡莲属花粉形态学聚类分析

    北美洲当归属(伞形科)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杨明乐廖晨阳
    1236-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粉形态特征可为伞形科当归属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北美洲当归属植物是该属的重要分支分群,但其花粉学研究却鲜受关注.为进一步充实孢粉学研究资料,使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美洲当归属26种44个居群的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进行观察,并用SkctchUp软件对花粉极轴及赤道轴长度、体积指数和纹饰密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分析和定量定义.研究结果显示:(1)供试花粉包含椭圆形、近长方形、超长方形与超长方形(赤道缢缩)4种形状;(2)花粉极轴长度为21.1~32.0 μm,赤道轴长度为10.6~17.1 μm,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为1.5~2.8,体积指数为15.8~23.3;(3)花粉赤道区外壁纹饰分为3类,包括长条状脑纹、短棒状脑纹以及片状脑纹,排列或密集或稀疏,其中3个物种的纹饰在极区变平滑;(4)根据上述形态特征,可将供试花粉划分为4级3大类15小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北美洲当归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的多态性低于东亚当归属植物;花粉形状与赤道区外壁纹饰具有较高的种内一致性,花粉中部是否凸出以及纹饰类型、密集程度、附属物等特征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内差异.该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当归属的孢粉学研究资料,花粉形态特征能够为该类群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可作为形态分类学和分子分类学的有力补充.

    孢粉学当归属北美洲扫描电镜外壁纹饰

    苦荞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展望

    任长忠陈庆富李洪有魏黎明...
    1251-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荞起源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地区,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苦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黄铜、酚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是药食同源作物.近年来,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逐渐得到认可,需求量日益增加,苦荞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苦荞种质资源(883份),但中国苦荞育种起步晚,育种技术落后,专用型苦荞品种缺乏,严重限制了其产业的发展.该研究对当前中国苦荞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评价(包括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以及抗逆性)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中国苦荞育种研究进行了分析展望,以期为中国苦荞研究及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苦荞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