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蓬草水浸液对2种花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胡缓何松林张晋瑞贾文庆...
    1528-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入侵杂草与草本花卉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入侵植物小蓬草为供体材料,常用的花卉波斯菊、观赏油菜为受体材料,研究了小蓬草根、叶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化感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小蓬草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均具有显著化感效应,基本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趋势,且波斯菊、观赏油菜的种子萌发率在根、叶浸提液浓度为25 g/L时最高,在浸提液浓度为100 g/L时最低.(2)小蓬草浸提液对受体植物幼苗上下胚轴生长具有"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显著.(3)在小蓬草根、叶浸提液处理下,观赏油菜的SOD和POD活性大多显著高于对照,波斯菊SOD和POD活性则大多显著低于对照;波斯菊、观赏油菜CAT活性整体呈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波斯菊幼苗MDA含量随小蓬草根、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并大多高于对照水平,而观赏油菜幼苗MDA含量随着根浸提液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却随着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大多显著低于对照水平.研究发现,小蓬草浸提液对2种花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化感作用,且综合效应强弱表现为观赏油菜大于波斯菊,根浸提液处理大于叶浸提液.

    小蓬草水浸提液种子萌发抗氧化酶活性化感作用

    干旱与复水对喀斯特地区红背山麻杆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赵英吴敏叶晓霞任琪...
    1537-1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红背山麻杆对喀斯特地区干旱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以一年生红背山麻杆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干旱法,对轻度(干旱14 d)、中度(干旱28 d)和重度(干旱42 d)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红背山麻杆扦插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红背山麻杆扦插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株高和基径增长缓慢,复水后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增加,而株高和基径无明显变化;(2)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扦插苗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Chl(a+b)]含量及Chla/b先增加后降低,并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均显著高于对照(CK),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复水后高于对照,重度干旱胁迫复水后也能恢复至对照水平.(3)随干旱胁迫加剧,扦插苗叶片荧光参数Fo显著增加,Fm、Fv/Fo、Fv/Fm逐渐减小,代表单位反应中心活性的参数Abs/Rc、Tro/Rc、Eto/Rc显著增加,代表受体侧电子传递活性的参数Ψpo、Ψo、ΨEo下降,表示热耗散的参数Dio/Ro 急剧增加.不同干旱胁迫复水后,Fo、Abs/Rc、Tro/Rc、Eto/Rc、Dio/Rc、ΨDo比干旱胁迫处理降低,Fm、Fv/F,,、Fv/Fm、Ψpo、Ψo、ΨEo适度恢复,Fm还能恢复到CK水平,而Ψo、ΨEo均未恢复到CK水平.可见,红背山麻杆幼苗生长受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影响较小,而受重度干旱胁迫影响较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比值在干旱胁迫后显著增加;重度干旱胁迫导致PSⅡ反应中心失活,电子传递受阻,热能耗散增加;但他们在水分环境条件改善时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红背山麻杆具有强的抗旱性和较高的旱后恢复能力,可作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物种.

    红背山麻杆干旱和复水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

    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分布特征

    崔宇鸿张钱春燕羽蒋晨阳...
    1547-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凭祥杉木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杉木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从土壤团聚体的角度揭示有机磷组分对不同林分类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除高稳性有机磷主要分布在大粒径团聚体中外,其余组分有机磷含量均表现为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加,其中<0.25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磷含量最高,而受粒径分布影响,<2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磷储量最高;<0.25 mm、>2 mm粒径团聚体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指标与各有机磷组分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保持土壤稳定的基础上,可通过提高>2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的占比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磷储量;在3种林分类型中,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磷含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有助于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及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杉木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

    荒漠早春开花植物囊果草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张芳黄代红吉乃提汗·马木提
    1557-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囊果草(Leontice incerta Pall.)为生长于天山北坡荒漠和低山山坡的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年生早春开花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饲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为探究该物种的有性生殖特征,并为后续进行栽培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石蜡制片技术,对该物种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花药具4室,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发育为基本型.药室内壁在发育后期具纤维状加厚现象;腺质型绒毡层具2核或多核现象.(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被胼胝质壁所包围,游离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成熟花粉多为2细胞型,偶见3细胞型.(3)雌蕊由1心皮组成,子房1室,倒生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形排列,最终发育为7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助细胞具发达的漏斗形丝状器.这些特点说明,囊果草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未见败育现象,表现出较原始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丰富了小檗科植物的胚胎学资料,为该物种及其近缘物种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积累了理论基础.

    小檗科囊果草孢子发生配子体发育胚胎学

    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谷文乾张淑钧杨欣欣罗建...
    1568-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西藏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现状,采用线路和典型样地、样方套、野外标本采集等方法对该区药用种子植物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植物生活型、药用部位、药性、药味、药用功效、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区系成分等进行系统分析,为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共有114科427属846种(含变种),包含裸子植物4科8属14种,被子植物110科419属832种,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科和属水平上的主要构成部分.(2)生活型以草本类药用植物为主.(3)药用部位以全草、根及根茎类入药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45.51%和44.21%.(4)温性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27.66%,居药性植物资源之首.(5)苦味类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61.94%,在药用植物药味中占比最高.(6)清热是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功效,占总种数的29.43%.(7)药用植物区系呈现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性质,分布类型复杂多样.研究表明,为提高对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草本类药用种子植物作为高原特色产业原材料开发利用的首选.

    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银州柴胡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李根韩桂军李为民李斌...
    1579-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揭示银州柴胡药用部位根的发生发育特点,以银州柴胡药用部位根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对银州柴胡根的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为柴胡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有效成分积累的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银州柴胡根顶端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的初生分生组织组成.原生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大而明显,具有典型的分生组织的特点;(2)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在根发育过程中,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共同组成其初生结构.银州柴胡根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或三原型,外始式;同时在根表皮细胞的径向壁观察到径向壁的细胞壁加厚;(3)在根次生生长过程中,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原形成层恢复分裂能力产生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不断地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同时位于根内皮层内方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在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分裂的过程中,在次生韧皮部和中柱鞘组织中产生形态大小不同的分泌道,均为次生的裂生型分泌道.研究认为,银州柴胡根的结构类似于药典收录的北柴胡和红柴胡根的结构特点,但其根表皮细胞径向壁加厚、木纤维的分布、分泌道的大小和数量等有别于柴胡属其他植物,可作为柴胡属植物重要的分类鉴定依据.

    银州柴胡发育解剖学

    欧报春二型花柱的繁育特性研究

    刘柳刘艳李金凤张璐...
    1586-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型花柱植物通常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在不同植物中所表现的可育性不同.欧报春(Primula vulgaris)是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为了探究欧报春的繁育特性,通过温室栽培,对欧报春的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部特征、花粉和花柱形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杂交亲和性、花粉管观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冠直径、花冠筒长度、柱头高度、花药高度和花筒中部直径均表现出两型性;(2)花粉和柱头观察发现花粉极轴长、花粉赤道轴长、花柱直径、柱头乳突细胞和花粉数量均有差异;(3)长花柱的花粉/胚珠比为384.20,短花柱为369.70,属于兼性异交类型;长花柱和短花柱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活力;(4)长花柱杂交指数值为5,短花柱为4,表明繁育系统类型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6种授粉组合均能结实,异型花间授粉的结实数明显高于同型自花授粉和异株同型授粉;短花柱为母本的异型花间授粉组合亲和性优于其他组合;欧报春存在自交不亲和性,长花柱的自交不亲和性低于短花柱.

    欧报春二型花柱繁育特性花部形态特征杂交亲和性

    中国菊科一新归化属——软金菀属

    赵廖成汪涛涌肖梓暄赵尊康...
    1594-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南昌的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属种——软金菀属(Bradburia Torr.& A.Gray)和柔毛软金菀(新拟)[B.pilosa(Nutt.)Semple].基于核基因(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了软金菀属的系统发育位置,即与金菀属[Chrysopsis(Nuttall)Elliot]互为近缘属.与金菀属相比,该属的主要特征为茎具柔毛或糙毛,基生叶具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单生.柔毛软金菀与该属其他种相比,主要特征为植株密被柔毛,基生叶宿存且近无柄,舌状花和管状花均具2层冠毛且内层冠毛的长度是外层冠毛的5~10倍.该种最初于2015年在南昌市昌北机场出现,可能由临时经停此处的北美一航班携带而来,2022年底已经扩散到15 km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明显入侵态势.

    软金菀属柔毛软金菀归化属中国

    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新记录科——十齿花科

    胡兰黎斌寻路路郑勇奇...
    1601-1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报道了核子木[Perrottetia racemosa(Oliv.)Loes.]在陕西省石泉县的分布,为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增加一新记录科 十齿花科(Dipentodontaceae)及一新记录属-核子木属(Perrottetia Kunth).文中介绍了该科属的背景,提供了该种野外照片及植株局部照片,并对其生境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植物标本馆(SDFGR)和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室(XBGH).

    陕西省十齿花科核子木属核子木新记录

    植物中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及其分布

    王圆月落艳娇张译心申国安...
    1604-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由UbiA家族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催化异戊烯基转移到芳香族化合物母核上,其亲脂性较无异戊烯基取代的化合物明显增强,并提高了与生物膜的亲和力,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活性分子,在植物防御和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总结了 538种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别和取代位点等,为发掘植物中新型异戊烯基转移酶,以及受体和供体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期有更多异戊烯基转移酶可应用于合成生物学来生产具有重要活性的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该文对国内外报道的378种类黄酮,80种香豆素类,27种醌类,32种二苯乙烯类,16种对羟基苯甲酸类,5种苯丙酸类共计538种异戊烯基取代的酚类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别、取代位置以及在植物中的分布进行总结,发现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28个科中,且以C5和C10取代基为主.该文还综述了已鉴定功能的30余种植物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

    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异戊烯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