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交媒体时代的田野时间反思——基于媒介人类学的视角

    王东林孙信茹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时期"的田野调查传统源自人类学家对异文化小型社区的研究.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田野观察和研究的基本情境后,研究者长时间与研究对象共在物理空间的要求需重新思考,田野调查的时间轴应该与正在研究的事物及其活动的时间结构相适应.社交媒体田野作业应建立"常时间"的操作框架,即研究者需要进入研究对象的日常时间里,根据特定地方和人群社会生活的节奏管理和分配田野调查的时间,经常性地返回研究对象所处生命和文化中特殊的时间节点,继而达到一种数字时代开展田野作业的常态,即保持与研究对象网络共存的状态.对田野时间的反思,涉及了田野作业观念、模式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向.

    社交媒体田野作业时间媒介人类学

    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张磊许天敏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历法与纪年的确立和调适.可以说,纪年方式的确立是与国族和世界认知的过程扭结在一起的.一方面,新的纪年方式撬动了时间制度变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国族认知,时人借此构建想象、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中国借此建立了与西方及世界的关系,从而与全球进行接轨.基于此,中国接入全球秩序,而中国的媒介也成为全球传播体系的组成部分.

    全球传播秩序思想史媒介时间时间制度国际传播

    "活"在云端:基于云的数智记忆实践及其意义研究

    郑一卉胡康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不只是辅助性的存储介质,还是可以"复活"电子媒介的基础设施.云也不只是后勤型基础设施,它具有居间属性,能够接收和传输信息,因而本身是一种传播媒介.这种位于后台的新型媒介通过网络连接与位于前台的电子媒介结合为相互依存的"媒介共生体",共同实现复杂的传播功能.在云的加持下,电子媒介自动记录大脑和传统媒介难以记录的生活点滴,形成更为完整的数智型传记.对于个体而言,这有助于追溯过往、建构记忆、纾解情感和开展自我反思;对于社会而言,云的普及意味着芸芸众生的经历和整体的社会生活都将被记录留存,成为永久的、具象化的"数字第三持存",这或能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提供帮助.在将来,人类甚至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云存储,创造出具有真实记忆且不会死亡的"数字人",进而消弭生死界限.云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如泄露隐私,使"遗忘"成为奢望,也可能削弱人的主体性.如能保持智慧创造与积极反思,人与云这样的新媒介有望实现"共创生".

    媒介共生体基础设施记忆数字第三持存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的确立与展开——基于"两个结合"视角的考察

    赵新利牛昆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这种"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得到广泛运用."两分法"策略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确立,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展开."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成果,在当前依然有重要现实意义.

    宣传策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分法两个结合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平台传播效果研究——202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黄会林郭星儿蒋正邦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海外网络传播评价体系中华文化主体性

    战略传播视域下的楔子战略:原理、机制与方法

    纪忠慧时盛杰
    49-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战略传播的视角剖析国际关系中的楔子战略.从原理上来说,战略传播本质上是利用了国家趋利避害的普遍心理和联盟困境这一认知矛盾,分化者通过传递不同成本的信号,推动形成对象国关于联盟问题的决策认知.从机制上来说,战略传播以多主体协同、精准受众和言行一致为核心要素,以"传播—认知—行为"为基本逻辑发挥效用,并对政治决策的其他因素施加影响,最终塑造决策者认知,推动政策形成.从方法上来说,战略传播体系需要构建"黑白灰"相互协调的宏观格局,以对手联盟内的薄弱环节为目标对象,并综合运用多种文本信息与话语技巧,才能实现"分而治之"的战略目的.

    战略传播楔子战略联盟困境认知塑造话语建构

    文化锚定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基于东盟五国青年的实证研究

    孟伟刘鹏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中国文化东盟文化锚定国际传播

    主动寻找或偶然接触: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的影响

    张明新万巧芸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社交媒体新闻接触政治知识政治讨论

    媒介共治:媒介化治理的学理脉络、本土演进与研究空间

    侯迎忠玉昌林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媒介超越技术客体角色,成为媒介化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行动主体,深刻重塑了传统的政治运行秩序和社会治理样态.媒介化治理在我国经历了批评报道、民生新闻、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实践演进过程,逐渐被吸纳为国家治理的宏观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经验.未来的媒介化治理研究,需要拓展全球场域的国际传播治理视野并规避媒介中心论的叙事误区.

    媒介化治理深度融合媒介逻辑治理现代化

    同源·分流·汇合:技术与艺术联动发展的三个阶段——兼及传媒艺术史的视角

    刘俊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技术/科技与艺术的联动是一对经典关系,二者的共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技术与艺术的同源;二是技术与艺术的分流;三是技术与艺术的再度汇合.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含网络视听和数字艺术)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传媒艺术,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不少人类技术/科技与艺术联动发展的生态和规律,特别是在技术与艺术的分流、再度汇合两个阶段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未来,随着AI、VR、AR、MR、XR、5G+、8K+、IoT、BT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艺术的理论研究有责任快速捕捉到科技与艺术联动背后的本质、规律、特质等具有普遍性阐释力的底层逻辑.

    艺术技术科技传媒艺术传媒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