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图新闻的空间建构谱系——以三大全球性地图新闻网为例

    肖燕雄郭妍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图"与"新闻"嵌合,建构出作为"图像"的新闻的空间世界.基于米歇尔图像家族理论的视角,地图新闻应该涵括像似、镜像、感知、记忆、文字五大空间建构谱系.五大谱系统一于地图新闻的视觉图像的空间建构矩阵,打造出了可视、可听、可动的空间异质性体验与流动化的信息形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它启发人们优秀的地图新闻是由五大图像谱系建构起来的新颖"空间新闻",未来的主流新闻是技术主导、视觉为王、立体可感的新闻.

    地图新闻地图新闻网形象家族空间谱系空间新闻

    19世纪中后期士人抄报活动与"再现新闻"的意涵

    蒋建国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后期,报刊读者中有部分士人兼具"抄报人"的身份.他们在读报之后,根据新闻价值和个人偏好进行抄录活动,抄录新闻成为不少士人的日常"书写"方式.士人抄写报刊新闻的目的、心态和情趣不一,但他们对印刷新闻的再次书写,在思想上具有"自我映射"的作用.抄写新闻虽然极为枯燥,但士人为何抄、何时抄、抄什么,与其对新闻的理解、判断有着直接关联.这些经过抄报人选录的新闻汇集成某些"事件"或专题之后,有着一定叙事逻辑,体现出抄报人的选择性需求.这些抄录的新闻作为"他者"的文本,在排列和组合之后,具有新的文本语境和"再现价值",通过抄录者的进一步评论,实现了意义的延伸.

    新闻抄报新闻汇集再现价值意义

    公众情感的获取:积极公共关系的效果评估及其证实范式

    刘晓程曹洁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关系效果评估越发从组织本位视角转向公众中心视角,进而深入探究公众的心理状态和真实体验.积极公共关系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将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从信息交流层面发展到情感连接层面.积极公共关系的效果评估参考积极心理学的PERMA模型,强调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创,并将提升公众幸福感作为公共关系的目标.P-PREE评估模型从积极情感、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维度展开,同时参考多学科测量工具,为每个维度制定具体评估方案.这一模型旨在引导组织与公众展开更积极的互动沟通与深度合作,为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关系效果评估积极心理学PERMAP-PREE

    "电子认亲":青年与"电子亲人"的拟亲缘交往及情感劳动

    马梅阳书玉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源于对爱与陪伴的主体期待遂开启"电子认亲",尔后与"电子亲人"亲缘偶遇,并在拟亲缘交往中构建了"赛博亲缘"."赛博亲缘"有着亲缘交往的表征,本质却是平台、"电子亲人"、青年合力而成非明码标价的情感劳动产品.青年真切的现实处境嫁接到了与之并不匹配的赛博空间中,"赛博亲缘"便必然存在着无法规避的断裂与矛盾.当情感错乱、资本侵蚀、关系失衡一并袭来,青年只能恍然止步,重新衡量与评估这段关系的价值,于是"断亲"与"认亲"再次上演.但"电子认亲"并非毫无意义的尝试,正相反,跨越不同的环境区隔会给人比较和反思的空间,青年在一次次"电子认亲"实践中,选择与不同情境接合,与自我及他者展开对话,塑造"可能的自我",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电子认亲"青年拟亲缘交往赛博亲缘情感劳动

    "接触区"理论视域下跨文化交流中心的建构及其可能

    纪莉黄宏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触区"理论是跨文化传播学在后殖民语境下寻求去殖民化的重要理论突破,但是对其"接触区"使用需要摆脱西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凝视,辩证地审视"接触区"理论中的"双向疏离感"激发出的创新的文化交流模式.从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接触区"(contact zone)理论出发,分析"接触区"理论内涵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以广西的跨文化传播空间的文化交融为例,提出建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路径指引,以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融共进为最终目的"交融区",在边疆地区建设以我国华夏边缘地带历史发展为基底的跨文化交流中心.总之,我们需要对接触区理论进行提炼升华,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双向交流的理念来建构跨文化交流中心,并以广西为例分析广西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共性和文化间性,为跨文化传播空间从接触区向交融区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现实经验.跨文化交流中心的建构为中国与亚洲、世界的交融互动保持交流通道,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实践探索.

    接触区跨文化传播文化交融中国—东南亚互动关系

    网络暴力的传播与防控:基于典型性案例和复杂性互动理论探析

    熊波金泽璨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信息传播违法犯罪行为,其是以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为媒介,由不特定多数人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实施的长期反复的网络侮辱诽谤、言语暴力等在线传播侵害行为.从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发布的典型性案例来看,网络暴力的现状呈现参与主体多、社会危害性严重、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目前立法和司法中均未针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具象和传播机制予以针对性规制.基于行为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模式理论,并结合网络暴力的传播特点,可以塑造行为人与被害人复杂性互动理论.结合复杂性互动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的传播机制和犯罪原因,从遏制传播行为能力、加强被害预防、平台监管者技术性预防多个维度进行社会综合治理,以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滋生.

    网络暴力信息传播复杂性互动理论不法传播被害预防

    大型社交平台信息裁量权的生产、风险与规制

    马治国白冰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社交平台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与国家权力相当的私权力.这种私权力的本质是信息权力,并且因大型社交平台对信息的裁量行为而具有信息裁量权的"自治酌裁"和"审量控制"的双重面向.信息裁量权来源于技术赋权、立法确权、司法放权、行政授权和用户让权,并通过"行动权—控制权"两个维度重塑数字空间"公权力—私权力—私权利"的三元结构,其在行动权维度表现为数据采集权、算法设计权和规则制定权,在控制权维度表现为议程设定权和影响决策权.同时,大型社交平台滥用信息裁量权会引发冲击正当程序和侵蚀权力(利)的双重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围绕"行动权—控制权"两个维度进行法律规制,以程序性规则限制行动权的实施,以实体性义务规制控制权的行使.

    社交平台信息裁量权私权力控制权行动权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数智时代文艺的审美表达

    张晶解英华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传统以人为文艺创作主体的人类文艺创作劳动正在被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艺术作品生成所取代,这为文艺的审美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媒介手段和传播平台.在数智时代,传统"人"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被动摇,并由此衍生出审美主体被弱化、虚像生活、碎片化传播、超真实和娱乐至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出当前的文艺审美表达困境,尤其是生成式Al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发生了改变,这必将引发艺术审美、艺术评论,乃至艺术理论建构的重大变化.因此,如何确立数智时代的审美表达,厘清传统完全以人为主体的文艺创作与当前数智时代文艺创作之间的根本界限,成为文艺创作首先面对的问题.中华文明一直以来都以人为本、循时而新,是解决当前数智时代人的主体性被削弱和应对全新媒介环境进行理论建构的重要参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论述不仅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让我们深刻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还为数智时代文艺的审美表达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科技文艺中华美学话语体系超真实仿真

    中国电影史的空间问题: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颜纯钧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电影史而言,空间的存在和时间的存在同样重要,某些情况下甚至更重要.而史述的逻辑有时表现为时间问题,有时则突显为空间问题.空间研究不只是注意力的转移,更体现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地理学作为媒介学的参考对象,提供了空间的坐标、"规模"和主体性等一系列概念,不仅极富启发性,而且颇具颠覆性.整个中国电影史,就是文化地理的空间不断解构,又持续建构的历史.当空间的认识论成为新的研究范式,重写电影史才显示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电影史历史研究空间媒介学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视觉框架中的意义元分析——以1950年至1953年《人民画报》中的图像为研究对象

    何辉蔡惠
    93-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大众媒体视觉框架借助意义元和图像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元蕴含于视觉框架中,与其他场合显性的战略表达相呼应.《人民画报》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视觉框架基于四种意义元: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抗美援朝是人民战争的延伸、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借助深层次的意义元,《人民画报》中的图像使广大民众认知战争本质、克服恐惧,充分动员了人民力量赢取战争胜利的决心.

    意义元抗美援朝《人民画报》视觉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