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播物质性视角下算法道德实践的扎根研究

    莫莉杨先顺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道德实践离不开与"物"打交道的场景,"物"不仅为道德实践提供基础环境,也以自身行动逻辑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基于实践的关系本体论视角、着眼于人与信息技术交互中呈现的道德行为,是"传播物质性研究"的重要面向,也是将传播物质性研究引入人的内在精神领域之体现."算法强效果导向""算法隐蔽"和"算法掌控"三种典范模式,用以解释人与信息技术交互中的道德行为,以及信息技术如何发挥物质性功能.为了进一步突出物的本体特征,论文采用意向性概念梳理算法意向性及对应能动性.研究发现,算法物质性作用发挥呈现出递进趋势:以物质维持作为提供行动网络的能量基础,进而实现媒介的中介作用、强化自身意向性.

    算法伦理物质性意向性传播物质性道德物质性

    长三角新闻工作者ChatGPT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创新扩散理论

    严三九陶冠男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新闻采编流程数字化改造中,算力规模持续扩张.就围绕新闻工作者应用生成式AI移动采编意愿是否增强这个问题,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研究影响新闻工作者使用ChatGPT新闻生产的意愿,在长江三角区新闻者群体中收集357份问卷,从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和社会影响以及感知有用性对新闻工作者Chat-GPT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推进新闻采编行业数字化、实时化、数据化转型.研究表明,前四项变量对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不同变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ChatGPT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接受模型

    ANT如何讲述媒介与权力:行动者世界的生成与运动

    李敬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学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中,媒介通常被看作是"非人行动者",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也较少被提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ANT与权力之间有着内在张力:一方面,重"描述的"的理论与"批判性"的权力之间保持着距离;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批判研究来说,ANT具有强大的分析潜能.传播学所关心的"媒介物"不能被笼统地看成一个整体,并非所有的媒介物就一定是"非人行动者".一类媒介物的功能是"物质性的",它参与进运动之中,维系、稳定现实世界;另一类媒介物的功能是"中介",它是完全的行动者,并带出"新"的生成.这两类媒介物之间又交叉关联,对媒介权力的讨论在其中被具体坐落下来.

    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媒介权力物质性

    弥合性别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女性数字化发展的三重问题及治理路径

    张文慧
    35-4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发展产生性别数字鸿沟,会加剧现有的性别不平等.发展中国家面临性别数字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效果鸿沟三重问题.接入鸿沟表现为女性心理接入动力不足和物理接入受到阻碍;使用鸿沟表现为女性数字技能水平较低和数字使用程度较低;效果鸿沟表现在数字经济领域,主要为数字创业就业中存在性别偏见,数字技术行业中女性处于劣势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中的性别差距.应从消除女性心理接入障碍、改善女性物理接入环境、提高女性数字技能水平、提升女性数字使用强度四个方面,探讨弥合发展中国家性别数字鸿沟的具体策略.

    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数字化发展性别不平等

    国际传播共同体:理论本质、内涵阐释与实践路径

    严功军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传播作为影响全球化进程决定性力量的作用更加明显.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力量,正通过战略传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国际传播共同体概念就是在重构国际传播秩序背景下,立足于批判西方现实主义国际传播理论立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建构主义知识和话语重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传播领域具体实践的体现,是新时代有关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传播共同体国际传播共同体

    重访传统与文明交往:跨文化传播学的本土化建构

    李欣人韩志瑞
    50-5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传播学亟需调整自身的知识立场、研究路径和价值追求,超越基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体系,实现本土化创新,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和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跨文化传播学的本土化建构需以文化自觉之态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思想为理论基底,采取重访传统与文明交往的研究路径,形成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的本土脉络与全球语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跨文化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觉文化传统世界交往本土化

    原貌、定位与意义: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出版史料研究

    高国庆秦霄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斯邦(E.G.Osbom)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开播的关键人物,大量中外近代出版物记载了奥斯邦入华创办电台的始末.结合中国境内、港、澳和其他境外出版史料,以及中外学术出版物的互证,还原奥斯邦及其电台的历史原貌,探讨历史定位,阐释历史意义.出版史料互证包括史料互证、史料与学术出版互证、学术出版互证三个方面.出版史料互证对构建中国广播开端史具有重要意义.从补充境外史料、拓展研究维度、更新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延展出版史料研究,是构建广播史新研究空间的必然方向.中国广播史研究仍旧可以从更为广泛的出版史料中进行挖掘.

    奥斯邦出版史料技术史全球化广播史

    知识流动与本土回应:"广告术"在华的早期传播(1842-1918)

    刘庆华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学科时期的广告研究是中国广告史学研究不可分割且价值特殊的一部分.聚焦于"前广告史"即1842-1918年,这一时期西学"广告术"传入直到广告学科知识体系初现的历史,试图探究西学广告知识的扩散,意在追溯广告前学科阶段的知识状态.经考证发现:国人对西学广告知识的觉察认知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对话的途径主要包括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和近世译书.在内在社会需求推动下,广告成为商战工具,进而开始了其由"术"向"学"的学科演化历程.前广告学时期的知识融通和实践探索,为之后广告学科正式诞生作了体系性奠基.

    广告知识本土化学科史知识流动

    巴洛克化与克苏鲁化:论Web 3.0时代纪实性视听内容的发展路径

    司若黄莺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实性视听内容在Web 3.0、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下从边界到类型选择、创作方式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德勒兹用巴洛克风格的褶子所阐述出的哲学理念,很好地解释了纪实性内容边界模糊的趋势.制作主体的灵活度提高、媒介形式的变化,体现了褶子的堆叠与延展.当代纪实性内容创作类型有着较强的跨界融合特点.虚构类叙事手法在纪实性内容中大量运用,媒体环境变化带来了资本方对小众化选题的高度重视,技术革新使得纪实性内容有了更好的互动性.NFT、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发展,使纪实性内容出现了创作颗粒度细化的新特点.此外,人的主体性由于技术过度发展而产生动摇,克苏鲁化成为纪实性内容当前与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纪实性视听内容Web3.0人工智能巴洛克克苏鲁

    科幻电影中的媒介建构及其进路逻辑

    冶进海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是科幻电影中重要的叙述对象、欲望对象和批判对象.科幻电影通过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述的创新,呈现人造媒介特别是迭代赋能中的类人媒介与人类身体的仿真、重塑、监控与解放关系.根据人类身体在媒介多方加持中彰显出的生存之重、追求之痛和存在之轻等特征,反思人媒主客关系中真实与虚幻、人性与价值、多元与一体等问题,传递更为深远的万物互联、多元一体、民胞物与的共融理念,展现出由外而内的形象建构、由实入虚的身体/情境建构和由繁至简的理念建构的进路逻辑.

    科幻电影媒介建构人造媒介身体重塑虚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