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纠缠"到"缠绕":"身联网"时代的人—物关系特征及身体的弃置效应'

    刘铮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通过物的创设和使用构建人与物相互"纠缠"的关系网络,故而"纠缠"可以看作是人与物的源初关系.但在以身体为接口、身体被广泛数据化并被接入互联网的"身联网"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物关系乃是通过数据这一中介来调节、转化并建构的,数据使人与物相互"缠绕"、协同共生,形成"人—数据—物聚合体".继而,具身自我也就渐渐被数据自我所代替,引发以实现数字永生为最终目的的身体弃置效应.为应对全盘数据化所导致的身体弃置效应,应采用有限的数据化策略,呼吁从数据中介回归身体中介,发挥身体参与并构建世界的中介作用,从而唤回人生的意义.

    纠缠缠绕身联网人—物关系身体弃置

    张謇形象在大洋彼岸的即时投射——以近代美国报纸为中介的观察(1900-1922)

    朱季康
    9-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0-1922年间,美国报纸在百余篇(次)的相关报道中,对张謇官员、商人的双重身份及其实践、理想进行了说明,对张謇的政治理念、人格修养与理想道路进行了评判,肯定了张謇的行政才干,评价其为当时少见的中国官员.张謇良善的慈善家形象也在一些报道中得到反映.该时期美国报纸对张謇印象的即时投射虽然是从美国媒体的立场出发,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为美国民众对中国、中国人的理性认知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张謇形象美国报纸慈善家

    知识的旅行:新闻学教材域外知识的引介及其本土化(1919-1949)

    张学科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学教材是新闻学知识的基础性、共识性文献,系统而完整地绘制了新闻学的"知识地图".作为一门"移植之学",新闻学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受到了域外因素的强力影响.以已往尚少聚焦的近代新闻学教材作为专门考察对象,将其置于知识流动的跨国视域下,追踪与探究教材中知识的域外来源及其知识旅行,近代新闻学教材通过编译、影印、征引、参考等方式,将处于新闻学知识中心与高地的英美、日本等国学者相关成果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材作者也有意识地在教材的知识框架、术语概念、实践经验及本土案例等方面实现域外知识的本土化与在地化.

    新闻学教材知识引介本土化

    机器情感对人机关系的重构及伦理反思

    邹军谢婷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是阐释经验和意义的重要切入点,公共生活的情感"数据化"不可避免.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在产品"拟人化"上取得突破,不仅尝试为使用者提供情感支持,也助推人机关系从分离到共进化.从技术层面看,用户主动的信息披露行为仍然是机器学习的主要动力,机器还能通过情感计算以及基础设施嵌入来模拟"同理心".当具备情感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产品被广泛应用,人—机、机—机以及人—人之间的互动,因人工情感与使用主体的真情实感相互交织引发诸多风险.

    人工智能拟人化机器情感情感计算智能伦理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的知识互镜与返本创新

    张楠姜飞
    35-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在世界交往中的能动程度与国中之民的世界性广度彼此同构.随着中国国际传播已然驶入文化的深水区,"民"之主体的跨文化启蒙与能力建设或然成为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以探索"民"之主体的跨文化能力知识路径为锚点,以知识社会学视角还原既往跨文化能力知识生产的社会语境与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视野平移、语境调适、问题对焦的互镜方式重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新知识生产的价值取径与思想起点,将中国"群学"思想与中国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人格主体性期待相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知识生产的"群学"理路.

    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能力中国式现代化群学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杨丽莉李智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上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起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思想的新体系,进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话语权话语/叙事体系大外宣格局

    日本近代"文学"概念的生成——基于东京大学文学学科成立史的考察

    顾春李彤
    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是孕育日本近代学科的摇篮.对东京大学文学部创立及变迁的考察,可以揭示日本近代"文学"概念在文学建制过程中的意义演变与生成."文学"一词从古典趋同于中国古义的"文章"与"学问"之义,衍生出代表一切学问或与自然科学之"理学"相对应的意涵,在用西方学科框架重塑古典、创造新知的过程中,转变为学科编制上涵纳人文社会科学诸学领域,内涵上发生包括体例分类、价值评判等一系列以"literature"为基本尺度的演化,这既是古典学自我革新的机缘,亦规制了"文学"之后百余年的走向.日本近代"文学"概念及其分科经验,对晚清中国文学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视线拉回原点,检审其历史经验的得失,势必对当下新文科的建构有所启示.

    "文学"东京大学文学部学科成立史中国文学literature

    媒体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媒体话语研究

    黄敏钱菊香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研究,对实践性话语较为忽略,对主流媒体作用的认识也相对不足.主流媒体发挥着行动主体与传播渠道的双重作用,不仅向民众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而且也在挖掘、解释、打包和表征并向包括党和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展示、推广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实践和治理模式.从媒体的角度展示地方"最佳实践"经之作为"模式"建构的细节和机制,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实践性话语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性话语信息基础设施话语分析

    数字图集:社交媒体中的数字记忆与遗忘

    詹琰赖雅芊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数字图像往往以多图并置的方式呈现,成为记录与塑造数字记忆的重要形式.数字图集能够突破数字记忆中记住与遗忘的二元对立,打破遗忘被排除于数字记忆之外的理论困境,构造出潜藏遗忘可能性的数字记忆.数字图集的独特性来源于其形式特征和活动方式.数字图集依赖图像形式中的空间蒙太奇,社交平台上复制、转发数字图集的活动,以及数字图集构造数字记忆的动态结构,形成既保存与传递信息,又经由信息衰退和消失等遗忘方式共同塑造数字记忆的动态结构.

    数字图集复数性数字记忆遗忘

    群聚传播中的戏仿叙事与意义流动

    熊芳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群聚传播中的戏仿叙事作为一种文化实践,通过依循源文本生产新文本形成了具有情感色彩和社交属性的传播工具.其生成机制涵盖事件相关体、文本集合体和泛文本综合体,构成互联网空间戏仿叙事的多层次结构.其情感生成路径包括情感泛化、情感极化和情感消散三个阶段,展示了群聚主体对事件的动态情绪变化.在互联网语境中戏仿叙事的进路拓幅和意义流动面临挑战,通过切割涂写文本与渲染情感,戏仿叙事为用户提供了展现主体性价值的手段.戏仿叙事的视觉转向提高了信息和情感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影响深度意涵的传递.戏仿叙事在群聚传播中的意义流动反映了集体智慧在信息生产和沟通中的作用,表现为技术和认知的聚合,以及私有化情感汇流.尽管网络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但趋向浅表化的信息流动趋势仍影响了戏仿叙事的生成和传播.

    群聚传播戏仿网络叙事意义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