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及勘探应用成效

    张银涛余一欣谢舟孙冲...
    1417-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过渡带内的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并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作用,但该地区的走滑断裂仍然存在难以识别的问题.为了精细刻画富满地区的走滑断裂,本次研究基于该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多重滤波、相干分析、信号分解等方法技术对主干和次级走滑断裂带进行精细识别,并建立走滑断裂带分级量化标准,同时利用"三定"法评价油气资源量,落实走滑断裂的勘探潜力.在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区共识别出70条规模较大的主干走滑断裂带,根据断裂带延伸长度、活动期次及其强度等特征,划分出25条Ⅰ级和45条Ⅱ级控储控藏的走滑断裂带,其中富满地区发育主干走滑断裂34条.结合走滑断裂刻画及钻探情况,提出"定断裂带体系""定缝洞体边界""定油气藏单元"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三定"资源量评价方法,并初步确定70条走滑断裂带的石油资源量约为20 × 108 t、天然气约为1 × 1012 m3,富满地区石油资源量约11 × 108 t.在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基础上新落实三条油气富集带,并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富满地区不同级别的走滑断裂带均具备增储上产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研究以及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其他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体系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走滑断裂带断裂识别技术断裂分级"三定"评价方法富满地区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地块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

    马明刘池洋王建强赵红格...
    1431-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与寒武系及寒武系与中新元古界之间存在3个不整合,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同沉积正断层,且向古隆起方向地震相均表现为下部上超、顶部削截的特征;远离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厚度变化不大,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向古隆起方向减薄、缺失,且被中奥陶统穿时覆盖,上奥陶统发育局限;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缺失是剥蚀所致,且中寒武统连续沉积.据此认为庆—鄂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早寒武世,南部初现古隆起雏形;中—晚寒武世,古隆起活动微弱;晚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未接收沉积;中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活动减弱;晚奥陶世到石炭纪沉积前,古隆起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古隆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与南邻秦岭洋、西邻古祁连—秦岭洋及贺兰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华北板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确定及庆—鄂古隆起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庆—鄂古隆起构造特征形成时限演化过程鄂尔多斯地块

    断陷盆地控山断层对断控潜山发育的控制和改造: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和港北潜山为例

    张津宁王文洁能源马骁...
    1445-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控型潜山是含油气潜山的主要类型,该类构造已从单一的风化壳式潜山研究发展为多层系潜山内幕研究,而作为潜山边界的控山断层是研究该类构造的突破口.为精细解剖潜山的控山断层,明确断控型潜山的形成和结构,本文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为例,在深入分析潜山控山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港北潜山宏观样式、潜山内幕构造变形及演化过程,探讨控山断层对潜山发育的约束与结构的改造作用.结果表明,港西断层断面可分为平板式、犁式和坡坪式三种类型,构成了港北潜山边界断崖面的宏观面貌.断层在新近纪活动速率较低,小于20 m/Ma;古近纪渐新世活动速率平均100 m/Ma,始新世活动速率达到200 m/Ma以上,断层活动速率沿走向上为南弱、北强.港北潜山具有南高、北低的宏观构造特征,经历了潜山内幕原始地层发育阶段、断控潜山成山发育阶段和潜山构造定型埋藏阶段.控山断层控制潜山的成山过程,约束潜山的宏观形态,改造对潜山的内幕构造,进而控制潜山内幕的圈闭、油气运移和储层的储集性能.

    断控型潜山潜山控山断层断陷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港西断层

    川南长宁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杨少航罗良马诗杰薛萌...
    1458-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宁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区内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品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显生宙经历了多期伸展、挤压与走滑变形及强烈抬升剥蚀作用,致使页岩气保存条件十分复杂.本文从该区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出发,明确各项构造因素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构造因素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宁地区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均为基底卷入断层上盘发育的相关褶皱,对应的主要形成期分别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且部分NE向构造于喜山期受到走滑改造.构造改造时间、抬升剥蚀、地层倾角、多尺度断层-裂缝和现今地应力方向是影响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要构造因素.基于各项构造要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长宁地区的页岩保存条件定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建武向斜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天宫堂背斜次之,双龙向斜与罗场向斜较差.

    长宁构造变形构造演化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

    人物介绍

    1472页

    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斜向沉积物源新模式:以渤南洼陷北部沙四上亚段为例

    陈钊州刘震姜蕾
    1473-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陷盆地沉积物源研究是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及有利油气相带预测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认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物源以短轴物源沉积为主,然而盆地早期具有构造活动剧烈和地貌复杂的特点,是否存在其他方向的沉积物源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差等因素也制约着沉积储层的深入研究.本文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改进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技术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其沉积物源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处理技术能有效改善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有利于沉积相精细识别.在渤南洼陷陡坡带东段沙四上亚段斜交于边界断层地震剖面中发现大型前积-充填地震相,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发现舌状振幅异常且斜交于边界断层展布,再通过岩心资料发现砾石定向排列现象,并在测井曲线特征及岩相组合中识别出反韵律特征,结合地震与地质识别结果发现渤南洼陷陡坡带早期存在大型斜向物源,且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最后提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新模式,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不仅发育短轴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还存在斜向物源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且两种沉积物源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陡坡带早期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具有较好储集物性,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本文对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及其沉积类型提出的新认识,为渤南洼陷陡坡带以及断陷盆地陡坡带深层勘探提供储层研究的新方向.

    地震分频处理前积-充填地震相斜向物源扇三角洲深层勘探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刘备高先志李峰龚志愚...
    1484-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岩相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陆相页岩层系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及其控制因素

    李辉张涛侯雨庭喻健...
    1498-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充注物性下限的大小是评价该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简称为孔渗)含油饱和度分析以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采用物性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和孔喉半径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位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和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姬塬地区致密砂岩以石英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17%和0.15 ×10-3 μm2;陕北地区致密砂岩以长石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20%和0.21 ×10-3 μm2.陇东—姬塬地区的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93%和0.034 × 10-3 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36%和0.027 × 10-3 pm2;陕北地区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90%和0.048 × 10-3 µ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60%和0.043 × 10-3μm2.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受储层物性、源岩生烃能力和源储间距三个因素影响.储层物性好、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源储间距小的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如烃源岩厚度更大的陇东—姬塬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陕北地区,源储间距小的长72段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长71段.储层充注物性下限越低,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储层充注下限低的陇东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1.28%,陕北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则为28.40%,明显低于陇东地区.同理,长72段储层含油饱和度高于长71段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控制因素原油富集

    湖平面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过程: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任大伟魏思源尹太举陈少伟...
    1511-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是由一个或多个河口坝-天然堤-河道组成的指状坝构成,它发育在水体较浅、构造相对稳定、水平面频繁波动的湖(海)盆中.为探究频繁湖水位变化与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关系及其内部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响应机制,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正演还原了湖水位频繁升降条件下指状砂坝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过程.实验设计18个期次的洪-枯水期的湖平面周期性变化,耗时108 h,利用3D激光扫描仪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河道携带沉积物在河口形成河口坝,河口坝淤积叠置并逐渐转化为天然堤,稳固的天然堤降低了河道摆动频率,使得河道能携带沉积物不断向湖区延伸搬运;单一河道的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受控于河道、天然堤及河口坝三者建设关系的动态平衡,水位和流量的周期性旋回加速了这一平衡关系的建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沉积物主要堆积在河口,河道呈条带状剥蚀,河口两侧泥沙卸载速率不一致导致了河道左右摆动.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湖水位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响应过程及其内部单元的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浅水三角洲演化过程及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水槽实验沉积演化

    水驱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及其效果分析

    张庆宇鞠斌山
    1523-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及其分布,显著影响着油藏开发对策与开发效果.本文综合运用多相渗流和储层地质理论,建立表征注采井间小层连通性及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存在的方法.基于小层对比法、地质建模法和示踪剂法,详细解剖某油田一个代表性井组的砂体连通性和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实例井组的注采井间,三种方法得到的储层连通率差异较大,其中精度较高的示踪剂法确定的连通率为40%;并在重点解剖小层中识别出三条优势渗流通道,依据示踪剂见剂速度与回采率,对三条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程度进行了分级.对比实际监测结果,小层对比分析法得到的连通率明显偏高,地质建模法与示踪剂法得到的连通率比较接近,两种方法得到的连通率均受到开发小层的储层沉积与相变规律、非均质性及实测资料精细度的影响.示踪剂法识别优势渗流通道效果最佳,比地质建模法的识别精度提高了 25%.

    优势渗流通道井间连通性示踪剂小层对比油藏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