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特征研究

    蒋德鑫姜鹍鹏张贺姜正龙...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太平洋各边缘海及其相应俯冲系统受深部构造活动等地质条件的控制,热流变化较大.在收集整理该区域最新的热流数据基础上,重点探讨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热结构相关理论、边缘海大洋岩石圈热演化理论模型和局部高异常热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热流所反映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沟-弧-海"体系中,从"沟"到"弧"再到"边缘海",热流密度呈"低-高-较高"的变化趋势,弧后地区整体表现为"均一高热"特征;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和琉球海沟热流密度值在30.0 mW/m2左右,而对应的岛弧值为其2~3倍.弧后热流大小受到汇聚型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俯冲带脱水作用导致的弧后上地幔黏度变化,地震速度降低,岩石圈弹性厚度减薄,引起小尺度地幔对流,形成弧后"均一高热"的热状态.热流的时空分布与岩石圈年龄也有关,随着岩石圈年龄增大,地表热流密度值会随之降低,热流密度值大小和离散性与其形成时间大致呈负相关.鄂霍次克海形成时代(30~65 Ma)较早,其热流密度值(86.8 mW/m2)和离散性(标准差3.727)相对较低;冲绳海槽目前还处于扩张阶段,其热流密度值(139.0 mW/m2)和离散性(标准差7.001)较高.浅层的地下水循环、断裂活动,深层的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活动、弧后小尺度地幔对流、俯冲带拐角流等对局部异常热流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边缘海热流密度"沟-弧-海"体系热结构俯冲作用

    西南印度洋中脊活动与非活动热液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宋备苏新吕士辉倪建宇...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旂热液区与断桥热液区分别是西南印度洋中脊典型的活动与非活动热液区.为研究两区内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共59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对其进行物质组分、富集系数与R型聚类等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内普遍含较高的Ca、Sr、Ba等生源元素和Fe、Mg、Si、Al等围岩元素,而构造、围岩和热液活动等因素的不同,使两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龙旂区沉积物出现了源于超基性围岩的组分并体现在元素聚类组合中,其沉积物中热液富集相关元素Cu、Zn、Fe和Co等.断桥区更高的生源元素含量可能指示其热液活动停止后,主要受生物沉积作用的影响,该区热液相关元素与基性围岩联系紧密,表现出Pb与W的明显富集.

    西南印度洋中脊活动与非活动热液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

    蒋一鸣邵龙义李帅赵洪...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结合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盐度与古水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平湖组中部P7砂层组底面为界,其下为断陷期,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其上则为拗陷期,向上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研究区平湖组古盐度与古水深整体反映了振荡式水进、水退的沉积背景,该沉积时期主要以淡水沉积为特征,间歇发育半咸水沉积特征,水体深度一般为0~8 m,在平湖组三段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近14 m.平湖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Ⅰ—Ⅲ),分别对应平湖组五段、平湖组三—四段、平湖组一—二段,发育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层序Ⅰ沉积时期,受北东-南西向断裂影响,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且断裂对沉积相展布具有控制作用;层序Ⅱ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减弱,地形逐渐被填平补齐,潮汐作用影响增大,潮坪沉积环境占主导地位,发育少量潮道和潮汐砂坝;层序Ⅲ沉积时期,海水逐渐退去,在宽缓斜坡背景下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盐度古水深沉积体系层序地层

    辽河三角洲大凌河河口湿地沉积物晚更新世以来的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气候意义

    郭若舜何磊叶思源赵俐红...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辽河三角洲大凌河河口湿地地区ZK3钻孔的58个沉积物样品中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碎屑矿物中轻矿物占比大,平均含量为95.7%,主要包括斜长石(43.89%)、钾长石(28.10%)和石英(22.45%);重矿物平均含量仅为4.3%,主要为普通角闪石(38.03%)、绿帘石(27.51%)和自生重晶石(12.01%).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平均含量(50.3%)最高,其次为蒙脱石(24.5%)、绿泥石(12.7%)和高岭石(12.6%),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型.ZK3孔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物源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除河道和湖相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大凌河外,其它沉积环境中沉积物主要来自辽河和大辽河,物源相对稳定.黏土矿物组合特征所指示的气候变化过程与本区域的孢粉数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5~31 ka BP处于庐山—大理的间冰期阶段,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较大,指示气候温和湿润;31~11 ka BP为大理冰期阶段,蒙脱石/高岭石比值较低,指示气候寒冷干燥;11 ka BP至今为冰后期阶段,随着新仙女木事件(YD)的结束,温度逐渐回升,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升高,指示气候温暖湿润.

    大凌河晚更新世碎屑物源黏土矿物古气候

    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瓜德鲁普统孤峰组古环境演化

    唐瞻文韦恒叶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叠纪瓜德鲁普世是古海洋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期.瓜德鲁普世古海洋、古环境的演化对古生代底栖无脊椎动物灭绝的影响仍然是个谜.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瓜德鲁普统孤峰组的陆源碎屑供应、海洋表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力以及底部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世早期和晚期分别发生了一次陆源碎屑输入的高峰期.瓜德鲁普世早期海洋初级生产力最高,中期海水初级生产力较低,而晚期稍有升高.瓜德鲁普世古海水主要为缺氧至硫化环境.瓜德鲁普世早期以贫氧至缺氧环境为主,间歇性出现硫化环境;中晚期则以硫化环境为主,间歇性出现缺氧环境.这些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主要受到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瓜德鲁普世深水环境水体的持续缺氧硫化引发浅水台地底部水体的持续贫氧甚至缺氧,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引发生物危机事件.

    瓜德鲁普统孤峰组氧化还原初级生产力巢湖

    四川省盐源县盐泉的特征与形成

    李娜周训郭娟拓明明...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天然盐泉的形成有助于揭示陆地水文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迁移.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方法,分析四川省盐源县的9个泉水和卤水水样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探讨盐泉的溶质来源,总结盐泉的成因模式.水样可以分为TDS为311.69 g/L的Cl-Na型卤水、TDS为55.77~89.43 g/L的Cl-Na型盐泉、TDS为1.17 g/L的Cl-Na型微咸泉和TDS为0.26~0.56 g/L的以HCO3-Ca、HCO3·SO4-Ca·Mg型为主的淡水泉.泉水和卤水的氢氧同位素显示其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的特征系数显示盐泉和卤水都属于溶滤型,且指示研究区基本不具有找钾前景.泉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石盐、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滤.盐泉的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经历较浅和较深的地下径流并且溶滤含盐地层或者盐矿,使其矿化度升高,在地形较低处汇集出露地表成泉.

    盐泉卤水水化学成因四川

    基于人为活动影响识别的区域地下水水质演化预测:以石家庄地区为例

    单晓杰何江涛张小文孙继朝...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的水质演化预测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单纯依赖于历史数据所反映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石家庄地区为研究区,提出将现状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作为校正因子,修订历史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变化的方法.并以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代表性指标总硬度、TDS、NO3-、Fe 4项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尝试预测了2025年代表性指标的演化情况.结果表明:TDS和总硬度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灵寿县东南方向、藁城区和无极县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Fe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石家庄市区中部以及东南部等区域;NO3-恶化的主要区域为鹿泉区与灵寿县交界附近、石家庄市区西北以及藁城区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预测结果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污染源的排放以及地下水的开采等因素影响下的情况较为吻合.

    石家庄地区人为活动影响水质预测

    《现代地质》投稿须知及稿约公告

    198页

    山东莱芜盆地碳酸盐岩热液溶蚀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刘元晴周乐李伟王新峰...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岩体外围碳酸盐岩区分布有水源地、富水块段等岩溶发育富水区,且靠近岩体含水层多发生大理岩化.富含CO2、H2 S等酸性成分的岩浆热液流体,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基于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热液溶蚀地质点详细观测,构建热液溶蚀模式,对莱芜盆地及外围热液溶蚀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岩浆侵入使得接触带碳酸盐岩发生热液变质大理岩化;沿渗透性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等运移的热液流体,对碳酸盐岩地层产生酸性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作用,形成不同规模溶蚀孔洞,构成地下水富集空间,为寻找城镇地下水后备水源地提供新方向.

    碳酸盐岩水文地质马家沟群热液溶蚀鲁中山区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北京市昌平新城地热资源量评价

    朱振洲雷晓东武雄徐能雄...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热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京市地热能可以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对北京昌平新城区进行地热资源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昌平新城区内的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后,创建了昌平新城三维地质模型,以此计算热储体积;运用热储法获得区内地热储量,并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实现了研究区地质结构的可视化和地热储量的准确计算.研究区的热储总体积为4.876×1011 m3,地热储量为5.42×1016 k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6.04×106 m3.研究区的地热资源潜力较大,可为当地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昌平三维地质建模地热资源热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