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太原西山下二叠统太原组鳞木属化石研究

    贾高文史建儒杨永胜王瑾...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夏植物群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鳞木属(Lepidodendron)广泛分布于四大植物群中.华夏植物区鳞木属因叶痕较大、叶痕下无通气道痕而被视为地域特征显著的东方型鳞木,区别于具有通气道痕的欧美植物区鳞木属.山西太原西山地区是华夏植物群的重要分布地之一,本文对太原西山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的4块东方型鳞木化石进行鉴定和描述.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三种鳞木属叶座化石,即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Lepidodendron cervicisum 和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根据鳞木属的大化石记录和相似属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属可能在晚泥盆世晚期起源于华南板块,跨洋流到达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后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北到达欧洲西部并扩散至美洲北部,另一支从土耳其一带向北扩散至西伯利亚,最终散布到东欧、中亚地区.

    鳞木属太原西山地区华夏植物群下二叠统古地理

    青海喇家遗址极可能由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泥流造成:"12·18"积石山地震的启示

    李俊磊张绪教鱼海麟王一凡...
    248-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成于3900年前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号称"东方庞贝",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灾难遗址,但其成因争论由来已久、悬而未决.学者提出的多种"洪水成因"之说,已深人民众之心,但这次灾难事件真的和洪水有关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的震中距喇家遗址仅16 km,不仅使喇家遗址博物馆损坏严重,而且触发的泥流在离遗址仅5 km处的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了民房和村民被直接掩埋的灭顶之灾,可能是喇家灾难遗址形成过程的重现,成为对比研究喇家遗址成因的重要实证材料.通过对此次地震灾害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或许能解开喇家遗址成因之谜.积石山地震使黄土之下古河床砾石层中地下水沿地表破裂喷出上涌,进而造成黄土液化并顺冲沟快速往下游流动形成泥流,流经草滩村、金田村时泥流遇阻,漫出冲沟将部分房屋冲毁甚至导致村民被掩埋.特殊的地层结构及富集的地下水,在地震的触发之下造成砂土液化并形成泥流,是造成中川乡地震灾害的重要原因.现场调查表明,草滩村一家五口被掩埋的悲剧,并非典型的"砂涌"造成,更无"洪水"的痕迹,而是地震的次生泥流灾害所致.将今论古,结合喇家遗址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及沉积物特征进一步推断,喇家遗址的形成可能与强降雨形成的山间洪流无关,更不是由所谓的"大洪水"造成的.3900年前的古地震及其造成的砂土液化和快速流动的泥流,极可能是造成喇家遗址瞬时灾难的主要成因.

    喇家遗址积石山地震液化泥流瞬时灾难拉脊山北缘断裂黄河

    西藏日喀则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公园建设可行性分析

    李昱春肖思祺
    260-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日喀则地区地质遗迹种类丰富、特色显著,然而对地质遗迹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还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在地质调查以及对已有地质学、地理学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日喀则地区的地质遗迹类型、分布和重要地质遗迹的特点,将地质遗迹划分为3个大类、11类和22个亚类,明确了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采用SWOT方法对日喀则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优势和风险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提高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认知程度、构建地质遗迹与其它资源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体系应是未来地质公园建设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西藏日喀则地质遗迹SWOT分析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