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与检验

    龚庆杰吴轩严桃桃刘宁强...
    865-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化学基因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技术.在分析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LG01,并将早先提出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命名为LG02,同时提出了两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因REEG01和REEG02.选择分别发育在广东连阳花岗岩体、广东佛冈花岗岩体、海南海口玄武岩、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上的4条风化剖面对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因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岩石风化产物中的岩性基因和稀土元素基因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稳定的遗传性和继承性;LG01岩性基因相对于LG02岩性基因具有更好的稳定性,REEG01稀土元素基因较REEG02稀土元素基因更稳定.建议将样品相对于中国酸性岩(由中国酸性岩元素丰度值代表的虚拟样品)的基因相似度称为酸性相似度,依据样品在LG01岩性基因方面的酸性相似度可将铝硅酸盐地质样品划分为类酸性成分、类基性成分和类中性成分3类(或类中酸性成分和类中基性成分两类).从4个风化剖面样品及其表层土壤样品验证了LG01岩性基因的酸性相似度在物源示踪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全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和目标样品在不同地球化学基因中的相似度空间分析有可能实现对目标样品的溯源定位.

    地球化学基因风化剖面遗传性与继承性成分分类与物源示踪样品溯源

    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之生态地球化学

    夏学齐龚庆杰徐常艳
    883-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地球化学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主线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通过输入输出通量调查和重访监测掌握元素循环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元素、化合物和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出开发或修复建议.近十年,该学科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不仅产生了大量技术标准、论文和专著等书面成果,还在污染控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土壤碳汇和抑制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需求的推动下在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土壤重金属高背景产生机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有益元素开发和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不断产生分支研究方向.主要回顾和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研究进展.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生态风险预测预警

    滇西北香格里拉翁水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黄永高熊昌利罗改张彤...
    897-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翁水地区位于滇西北义敦岛弧南段,属于香格里拉弧斑岩型Cu-Mo-W成矿带,区内已发现大型休瓦促Mo-W矿床及多处金属矿床(点),具寻找Mo、W、Pb和Zn等多金属矿前景.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显示,翁水地区Cu、W、Pb、Zn、Sn、As、Sb、Bi、Co和Ni等元素丰度显著高于西南三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元素异常明显受控于构造和岩性,Au元素主要富集在喇嘛亚组三段(T3 lm3);W、Mo和Bi元素主要富集在二长花岗岩;Pb,Zn元素主要富集在图姆沟组二段(T3 t2).综合研究区元素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异常查证结果,圈定29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优选2处找矿预测区,即休瓦促Mo-W A级找矿预测区和磨莫亚Pb-Zn-Ag B级找矿预测区,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勘查方向和重要参考.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预测翁水义敦岛弧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稀散元素铟的分布富集特征

    郭志娟宋云涛徐仁廷王成文...
    908-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不同类型岩矿石为研究对象,应用等离子体质谱、岩矿鉴定及高精度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研究稀散元素铟(In)在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矿石矿物中的富集规律.结果显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In与Sn存在明显的同消共长关系,In主要分布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体中;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In的富集系数最大,沉积岩中In主要富集在个旧组赋矿地层的矽卡岩中,变质岩中In无明显富集;矿区层间氧化物矿石中In高度富集,而原生硫化物矿石中In仅微弱富集;矿石中元素In与Sn、Zn具有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分析矿石矿物锡石中未检测到In,但在闪锌矿中检测到大量In的存在,表明沉淀成矿过程中,In并不进入锡石中,而是主要进入到闪锌矿等硫化物矿物中.

    稀散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规律个旧

    西南重金属高背景区农田系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唐瑞玲王惠艳吕许朋徐进力...
    917-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重金属高背景区,在重金属高背景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采集云南省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壤表层(0~20 cm)样品242件,农作物及对应的根系土样品74件,分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8种重金属(Cd、Cr、As、Hg、Pb、Cu、Zn、Ni)含量以及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受地质背景因素影响,Cd、Cr、Cu、Hg、Ni和Zn含量平均值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Cd、Cu和Ni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规定的筛选值,土壤pH值多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中As、Cr、Cu、Ni、Pb和Zn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生物有效性低,是由地质背景引起的;Cd残渣态占比较低,生物有效组分较高,Cd元素的地累积指数分布显示,Cd受人为污染和地质背景交互叠加的影响,是研究区污染风险最高的重金属元素.Hg来源较为复杂,全量较低,污染风险较小.研究区大宗粮食作物(马铃薯和玉米)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小于0.03,粮食作物较安全,生态风险较低.黄烟中Cd含量远远超过目前初步制定的安全限量标准,BCF为3.13,说明烟草特别能富集Cd,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表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统计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RI贡献降序依次为Cd(73.71)>Hg(57.40)>Cu(25.25)>Ni(8.76)>As(7.39)>Cr(4.15)>Pb(4.04)>Zn(2.0),Cd和Hg是研究区最重要的风险元素,但均以中等生态危害为主,很强生态危害分布面积较小,研究区生态风险整体较低,风险可控.

    土壤重金属农作物农田系统生态风险评价高背景

    山东丁字湾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与粒径之间的关系研究

    汤世凯张杰于晓静陶志斌...
    928-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粒径控制规律,选取山东丁字湾海域126件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重金属(Cr、Pb、As、Cd和Hg)含量测试分析,总结沉积物类型和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湾口至外海,沉积物类型由砂向粉砂大致呈扇形过渡,平均粒径 φ值逐渐增大,黏土含量逐渐增高,Cr、Pb、Cd和Hg含量随之升高,As含量则先降后升,表层沉积物质量符合国家第一类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砂、砂质粉砂和粉砂中Cr含量与平均粒径均为显著正相关;砂中As含量与平均粒径为显著负相关,粉砂中As含量与平均粒径为显著正相关;砂质粉砂和粉砂中Hg含量与平均粒径均为显著正相关;其余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平均粒径相关性不显著.

    粒径重金属含量沉积物山东丁字湾

    山东安丘地区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等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赵秀芳王艺璇张永帅王燕燕...
    936-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等元素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安丘地区40件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小麦籽实Cd、Hg、Pb、As、Ni、Cu、Zn富集系数与土壤pH、CEC、黏粒含量呈负相关,Cr富集系数与pH呈正相关;(2)小麦籽实重金属等元素富集系数间多数呈正相关;(3)小麦籽实Pb、Cu含量分别与土壤As、Pb含量呈正相关,籽实Cu、Zn含量分别与土壤Cd、Pb含量呈正相关.籽实除Cr含量与土壤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籽实中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元素Ca、Mg含量关系不显著.小麦籽实中Cd、Pb、As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中Mn、Mo、F等微量元素含量少数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4)小麦籽实中Cd、Hg、Pb、As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籽实中Ca、Mg、Mn、Mo等其他元素含量之间多数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元素之间、重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但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麦籽实重金属元素相互分析安丘

    北京怀柔地区白云岩蚀变过程中的元素含量两端元混合模型

    姚宁龚庆杰王旭阳晁岳德...
    945-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蚀变岩是研究热液成矿作用的重要对象.北京怀柔杨树底下金矿区白云岩蚀变特征清晰,选择矿区一条白云岩蚀变剖面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在蚀变剖面两端采集白云岩样品2件,剖面中部采集不同蚀变程度的蚀变岩样品2件,针对剖面中的石英脉采集样品2件,分析6件样品的11项主量元素(或氧化物)和39项微量元素的含量.测试结果表明位于剖面两端的2件白云岩样品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2件邻近的石英脉样品的元素含量也相一致,而2件不同蚀变程度的蚀变岩的化学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两端元混合模型,首先确定白云岩和石英脉两个端元的化学组成,进而依据11项主量成分分别采用正比例函数法和坪台法计算两端元的混合比例.结果显示正比例函数法计算结果受元素含量单位影响显著,即具有拟合结果受最大值控制的技术缺陷,而坪台法采用元素比值的中位值克服了正比例函数法的技术缺陷.基于坪台法计算的端元混合比例,分别计算2件蚀变岩样品中39项微量元素的理论含量值,结果表明在可靠的测试数据基础上微量元素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说明两端元混合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杨树底下金矿区白云岩蚀变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这为揭示该区白云岩蚀变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杨树底下北京怀柔金矿床石英脉正比例函数法坪台法

    典型岩溶区硫化物矿床——广西贵港锡基坑铅锌矿开采的生态效应

    李博杨忠芳季文兵余涛...
    957-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化物矿床开采的环境污染效应与围岩性质有密切关系,碳酸盐岩类围岩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硫化物矿床开采形成的酸性矿山废水(AMD),从而降低酸性废水及重金属的污染危害.以广西贵港锡基坑硫化物矿床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矿石、尾矿、废水、地表水、悬浮物、底积物及地下水样品,测定了重金属含量及pH值等理化指标,研究了岩溶区硫化物矿床开采的生态效应,以期为类似碳酸盐岩地区硫化物矿床开采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害评价、矿山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结论如下:(1)尾矿及废水样品中Cd、Pb等重金属含量较高,对矿区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构成一定的潜在风险;(2)硫化物矿床开采过程释放的重金属元素对矿区地表水有较显著影响,由于碳酸盐岩的中和作用,流出矿区后地表水、悬浮物及底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迅速降低,重金属潜在风险处于轻微等级;(3)富含Cd、Pb等重金属的矿坑酸性积水,下渗过程中与碳酸盐岩中的Ca2+、CO2-3、HCO-3发生中和反应而沉淀,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除了尾矿库、矿坑水周边存在少量超标样品外,矿区周边村镇地下水质均未受到明显的采矿污染影响.可见,碳酸盐岩类围岩是重金属元素迁移的天然地球化学障,能有效降低硫化物矿床开采的环境污染风险.

    岩溶区铅锌矿重金属水体质量污染评价贵港市

    海南岛表层及深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张宪依庞成宝王安婷袁国礼...
    970-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学统计及多元分析是判断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和影响因素的有效方法.区域尺度上不同岩性地区表层及深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也可以为区分重金属元素来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在海南岛共采集了8713件表层土壤样品和2197件深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了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和Sc等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表层和深层土壤中As、Co、Cr、Cu、Pb、Zn、Cd、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9 mg/kg、11.95 mg/kg、60.79 mg/kg、17.24 mg/kg、26.18 mg/kg、51.22 mg/kg、0.081 mg/kg、0.043 mg/kg和5.53 mg/kg、12.89 mg/kg、65.24 mg/kg、19.97 mg/kg、29.15 mg/kg、58.87 mg/kg、0.065 mg/kg、0.029 mg/kg.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成分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海南岛表层和深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成土母岩的岩性、成土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分析结果表明,As、Co、Cr、Cu、Pb、Zn元素主要继承于土壤母质并受成土过程影响,而Cd和Hg元素受到人为活动输入影响较大.

    重金属元素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地学统计及多元分析影响因素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