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马立成江万施辉胡俊杰...
    1209-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新生代叠加褶皱油气运移

    阿拉善地块雅布赖盆地"跷跷板式"负反转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史原鹏淡伟宁于福生王少春...
    1221-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布赖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之上,自中生代以来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区内侏罗系沉积受北东走向逆冲断层控制,形成了南东逆冲、北西超覆的挤压拗陷型盆地,发育以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的逆冲断层组合样式以及冲起背斜、断背斜等挤压褶皱构造样式,挤压应力来源于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向欧亚板块俯冲产生的双侧挤压作用.下白垩统沉积受雅布赖山前正断层控制,形成了北西断陷、南东超覆的伸展断陷型盆地,发育阶梯式、多米诺式、共轭式等正断层组合样式,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作用.侏罗纪形成的挤压拗陷盆地与早白垩世形成的伸展断陷盆地沉降方向相反,两者反向超覆沉积叠加形成了"跷跷板式"的负反转盆地.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导致北大山断裂向北逆冲推覆在侏罗纪盆地之上,并使雅布赖山前断层发生左行走滑变形.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双侧差异挤压与单侧伸展叠加作用是形成雅布赖盆地构造格局的主控因素.

    阿拉善地块雅布赖盆地负反转构造构造演化物理模拟

    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断层封闭性评价

    田澜希张冠杰雷新
    1235-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号断裂是琼东南盆地重要的"穿层沟源"基底断裂,沟通了油源和圈闭,起到输导和分配油气的作用.为明确二号断裂不同区段断层封闭差异性,对该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完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本文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性计算,将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在平面上分为东、中、西三段,通过计算断面正应力(F)、泥岩涂抹比率(SGR)以及泥质充填指数(Rm),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二号断裂带不同区段开展了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并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分析实验,通过成岩胶结作用和原油稠化作用定性评价不同区段断层相关裂缝带封闭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号断裂带断层封闭性具有区域性特征,西段封闭性较好,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遮挡,东段次之,断层封闭性中段要求最高;西段裂缝带为矿物胶结封闭,而中段和东段为原油稠化充填,形成封闭时间相对较晚;总体而言二号断裂带的封闭是在压实、充填作用的基础上,多期热液矿物结晶胶结和原油稠化的结果.

    模糊数学评价定性评价断层封闭性二号断裂带琼东南盆地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早古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以柯坪南地区为例

    姜鹍鹏刘亚雷周新桂刘成鑫...
    1248-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柯坪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早期由于三维地震资料匮乏,没有发现早古生代的断裂构造.本文以柯坪南地区为例,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对柯坪断隆早古生代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柯坪南地区早古生代断裂构造发育,以中寒武世盐岩为滑脱面,分为盐上及盐下两套构造变形层.盐下构造层以早期基底卷入变形为主,断裂形成时间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该期断裂控制早期北西向构造的展布.盐上构造层受喜山期构造影响,以中寒武世盐岩层为滑脱面,盖层滑脱作用对早期构造有所改造,但部分早期原生构造仍得以保留.中寒武世盐岩滑脱面以下未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原生构造为该地区下步油气资源勘探最有利的目标.

    早古生代断裂构造后期改造原生构造柯坪断隆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蔡振忠徐帆杨果李浩...
    1258-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内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构成盆内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基于露头、钻测井、地震、岩心岩屑等资料综合分析,简述玉尔吐斯组的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分布特征,揭示富有机质沉积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玉尔吐斯组以古暴露面为界可划分为三个层序,总体形成于被动陆缘混积的缓坡陆棚环境.可识别出10种岩相和7个岩相组合以及4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沉积古地理编图揭示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依次展布混积潮坪、浅水内陆棚、深水外陆棚到深水盆地的沉积相带分布.富有机质沉积主要发育于深水外陆棚相带,以发育具有异常高的TOC值和丰度极高的微量元素的黑色泥页岩为特征.有机质的富集与高的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有关.热液活动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元素;上升洋流促进营养元素与正常海水的混合和扩散,形成富营养化的表层水;深水外陆棚区缺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富集.

    沉积古地理富有机质沉积制约因素玉尔吐斯组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738井区一间房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微相特征

    丁梦樊太亮吴俊李煜...
    1270-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河油田T738井区一间房组地质年代老、埋藏深度大,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与成岩改造,但仍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目前该井区重点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发育部位,以断溶体为主要钻探目标.然而,礁滩相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对影响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发育沉积相认识的不足制约了勘探突破.本研究基于塔河油田T738井区重点井钻测井资料的分析和薄片鉴定工作,建立了 T738井区一间房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一间房组开阔台地内沉积微相常规测井相模式,对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分析了四级层序内部礁滩体厚度分布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显示,一间房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Sq1)和3个四级层序(Ssq1、Ssq2和Ssq3),在开阔台地相识别出高-中-低能滩、丘滩间、生物礁(丘)等几种沉积微相.其中,颗粒滩在常规测井判别值域分别对应AC为51~61 μs/m,DEN为2.5~2.6 g/cm3,CNL为1%~6%,RD为80~3000 Ω·m.一间房组Ssq1层序礁滩体规模较小且孤立,仅分布在地势相对高部位,归因于其在三级层序内所处的海侵体系域低部位,水动力条件较弱.Ssq2、Ssq3层序礁滩体位于三级层序内高位体系域,其规模较大、连片性较好,厚度稳定,最大累计厚度达40 m.

    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层序地层格架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常规测井定量相模式礁滩体平面分布T738井区

    《现代地质》投稿须知及稿约公告

    1290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盐湖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

    包汉勇郭丽彬葛涛元姜在兴...
    1291-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中首次发现大范围的重力流沉积,关于其沉积特征、成因机制、主控因素和有利岩相尚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潜江凹陷北部20 口取心井的精细观察,结合测录井、薄片、矿物成分和粒度分析,识别出10种重力流相关的岩相.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可分为4种成因相类型,包括风暴重力流沉积、滑动-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将重力流沉积划分为近端、中端和远端沉积.地震、风暴和洪水为重力流沉积的诱发因素,潜40沉积期气候干旱,潭口地区的次级断裂带活动,引发斜坡带沉积物的滑动滑塌.潜40中沉积期为盐湖淡化期,洪水引发长距离搬运的超密度流体.碎屑流成因的纯净块状粉砂岩、细砂岩和浊流成因的平行层理砂岩为有利储集体.平行层理粉砂岩、块状粉砂岩和泥岩的组合是在流体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岩相组合.

    盐湖重力流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HQ地区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长8段原油来源分析

    刘孝锐路俊刚谭开俊廖建波...
    1306-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HQ地区是玉门油田的流转区块,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来源备受争议.本文选取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不同亚段泥页岩和长8段原油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显微组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方法,对选取的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合谱系聚类、多维标度、主成分分析进行油源对比,并从烃源岩有效性和油气成藏条件对油源对比结果进行合理性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部长7段烃源岩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级别,西部长7段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级别;东部长7段烃源岩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西部长7段烃源岩以Ⅱ,-Ⅱ2型干酪根为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处于成熟阶段;(2)HQ东部地区长8段原油由本地长73亚段黑色页岩供烃,西部长8段原油由本地长73亚段深灰色泥岩与东部长73亚段黑色页岩混合供烃;(3)长73亚段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为优质排烃源岩;长73亚段深灰色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可作为有效排烃源岩.晚侏罗世为长8段油藏第Ⅰ期油气成藏期,此时东部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主要向着研究区西部的构造高部位运移;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西部烃源岩达到成熟,西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对本地长8油藏供烃.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化学计量学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长8段原油长7段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

    陆相页岩层系岩性组合模式及其对原油差异性富集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何鑫陈世加胡琮张海峰...
    1325-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陆相页岩层系原油岩性组合模式类型及其对原油富集的影响,优选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本次研究在岩心观察与测井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储层物性测试、镜下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和储层叠置关系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区块油藏解剖,探讨不同岩性组合模式对原油差异性富集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将长7段岩性组合模式划分为8种类型(A型—H型).其中,A型—C型为重力流型,以长7段发育厚层重力流砂体和黑色页岩与暗色泥岩为主要特征,A型、C型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B型在全盆地均有分布.D型—G型为三角洲前缘型,以发育三角洲前缘砂和暗色泥岩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H型为页岩型,长73至长71均为泥页岩,中间夹薄层泥页岩.重力流型(A型—C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明显好于三角洲前缘型(D型—G型)烃源岩,是重力流沉积地区原油富集程度高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区的主要原因.B型、G型和H型储层物性最差,导致同一沉积地区、不同区块原油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岩性组合模式岩性变化控制不同亚段和不同区块原油富集程度,A型岩性组合原油富集程度最高,长71和长72均有规模性油藏被发现;G型岩性组合原油富集程度最低,长71至长73油藏零星分布.

    岩性组合模式富集控制机理页岩层系原油延长组长7段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