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邓军

双月刊

1000-8527

xddz@cugb.edu.cn

010-82322463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现代地质/Journal Geo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本刊2008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为1230和1.220。在32种地质科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1位和12位。《现代地质》是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最新地学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目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冀中坳陷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低熟油成因解析

    李小冬李志军李熹微马学峰...
    1338-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中坳陷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近年取得了重大油气勘探突破,油气的来源及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确认.采用色谱-质谱、高分辨率质谱等地球化学途径,对该区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及油气成因进行了精细剖析.清苑构造带主体原油为含蜡(均值8.12%)、含硫(均值0.81%)的重质油,具有低Pr/Ph(0.14~0.24)、高甾烷/藿烷(3.3~5.6)、高伽马蜡烷和三芳甾烷相对丰度(40%~61%)、低甾烷异构化程度(C29甾烷ααα20S/(S+R)=0.23~0.28)等特征,为典型的强还原咸水相原油.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清苑构造带主体原油和相邻的蠡县斜坡原油特征相似,与蠡县斜坡沙一段咸水相泥页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主力烃源岩埋深>3000 m,与保定凹陷烃源岩未显示相关性.高分辨率质谱分析表明,清苑构造带原油富含O1、O2类化合物,特别是等效双键数(DBE)为1、5的O2类化合物(分别主要为脂肪酸和甾烷酸),其低温降解成烃是低熟油形成的重要机制,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及相邻的生油洼陷发育处于生油窗阶段的、热演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沙一段烃源岩是该区低熟油形成的前提.

    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低熟油生物标志物高分辨率质谱油气成因机制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的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邓硕李素梅曹敬涛黄太明...
    1354-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稠油的成因机制差异尚不清楚,解决上述问题对辽河稠油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色谱/质谱(GC/MS)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辽河西部凹陷北部高升和牛心坨油田低熟油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高升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水体,有机质为菌藻类低等生物与陆源的双重贡献.牛心坨原油形成于还原性半咸水水体,有机质来源为低等微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重输入,具有高蜡特征.成熟度参数表明二者均为低熟油.两种低熟油中均检测到N,、N1O1、N1O2、O1、O2、O3、O4化合物,高升低熟油以N1类为主,牛心坨低熟油以O2类为主;前者富含脂肪酸和藿烷酸,后者富含脂肪酸,藿烷酸含量较低,反映两种原油成因机制的差异.高升低熟油中大量的藿烷酸表明其生烃母质在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经历了细菌改造作用,低熟油为细菌改造有机质低温生烃和藻类类脂低温生烃混合成因机制.牛心坨低熟油富含脂肪酸和高等植物蜡质,成因机制为生物类脂物早期低温生烃.两种低熟油的成因机制,为低熟油成因理论提供了研究方法,有助于完善低熟油成因理论并指导类似盆地低熟油油气勘探.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成因机制杂原子化合物高分辨率质谱

    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来自原油可视化热模拟实验的启示

    刘显席斌斌曹婷婷蒋启贵...
    1370-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也缺少对转化过程的可视化直观呈现.为研究超深层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及主控因素,以SHB7井正常原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原油相态转化过程的在线及离线可视化观测实验.得出如下结果:(1)在热模拟实验温度达到原油发生裂解的起始温度之前,原油的红绿熵值(Q650/500)在升、降温过程中发生可逆变化,说明原油荧光不仅受油成分、密度的影响,还受到温度本身的影响.(2)在实验温度达到原油发生裂解的起始温度之后,原油的Q650/500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指示油的成分受热裂解的影响发生了不可逆变化,并且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原油中液态烃的含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沥青的含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温度是控制原油热裂解及相态转化的关键因素.(3)对比0.1 ℃/min、0.7 ℃/min、5 ℃/min升温速率下原油的荧光演化,热解后残余油发生荧光(成分)分异的温度点依次升高,表明升温速率越小越有利于原油的热裂解,因此长期缓慢升温的地质条件下不利于液态烃的保存.(4)对比不同油充填度的样品实验结果,可知原油经历过Ro=1.89%的热演化后,压力增加促进了原油的热演化.所以,压力不一定抑制液态油裂解转化,反而有可能促进热裂解转化.综合原油热裂解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将原油热裂解过程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Ro范围是0.80%~1.24%,重质饱和烃优先裂解,原油中的饱芳比下降,液态烃荧光颜色发生红移;第二阶段的Ro的范围是1.24%~1.55%,该阶段大量的芳烃缩合成固体-半固体沥青并在降温后附在管壁,导致残余油的饱和烃相对含量略微升高,液态烃荧光蓝移.第三阶段的Ro大于1.90%,芳烃继续缩合形成固体-半固体沥青,毛细管中的烃类在室温下出现明显荧光分异现象,其中发蓝色荧光的烃类为由非极性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轻质油,而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为由极性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重质油.这种荧光分异现象或可为同一微域下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共生提供解释.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验证了实验结果中温度和压力对油裂解的控制作用.

    正常原油模拟热演化可视化观测荧光变化特征原油裂解影响因素

    内蒙古东北部拉布达林盆地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地质启示:以ST-1井为例

    张朝辉刘显正冯岩李洪亮...
    1383-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东北部拉布达林盆地是我国陆域高纬度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潜在分布区,有望成为祁连山木里高海拔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的互补类型,具重要调查研究价值.目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程度较低,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首次在该区部署两口天然气水合物探井.以资料较为齐全的ST-1井为例开展综合分析与区域对比研究,旨在总结各种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异常现象,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条件,指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系统的共生模式.研究显示:(1)本次钻探中发现岩心表面冒泡现象、井涌现象、烃类气测和岩心解吸气高含量异常现象、自生方解石伴生产出现象等,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直接或间接相关.(2)岩心解吸气组成主要为CH4,次为CO2,还含少量C2H6,主要以煤型气来源为主,可能还含少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热解成因混合气.(3)钻遇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有机碳含量在3.16%~31.19%间,平均12.48%,生烃潜量在1.50~113.78 mg/g间,平均45.50 mg/g;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腐泥组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值在0.63%~0.80%间,为低熟-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生烃条件.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的潜在气源岩,对比区域上5套烃源岩,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烃源岩有望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另一重要潜在气源岩;(4)钻后30 h、54 h、78 h的温度测井数据在200 m以浅一直难以稳定下来,特别是43.45~70.55 m间深度段测井温度波动较大,可能与部分深度段地层破碎或断裂发育而形成局部热融作用有关,致使此次温度测井数据可能难以真正代表地层本身的地温特征,但是研究区仍然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潜力;(5)本次钻井现场气测录井烃含量多个深度段达11.95%~16.65%,解吸气含量0.95~3.19 m3/t,平均为1.84 m3/t,表明研究区浅层气源较为发育;钻井揭示薄煤层、泥岩、砂岩发育特征与物性特征及断层或裂隙产出特征均不利于浅层气的保存与聚集,综合认为研究区冻土发育,既可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稳定带条件,也可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一起共同为浅层气提供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从而得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系统共生现象.本次研究将为研究区或区域上后续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调查研究提供重要地质启示.

    内蒙古东北部拉布达林盆地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地质启示

    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

    赵洪菊王国良拜永山陈光庭...
    1400-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以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开展村域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经野外实地调查,东岔村地质遗迹以高原高寒碳酸盐岩地貌形成的各类象形石景观、中元古代蓟县纪叠层石化石、阶梯型密集瀑布群为核心,融独特的构造形迹景观以及高原峡中峡组合景观于一体,村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湟藏民俗民风特色突出,具备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类地质文化村的发展潜力.东岔村旅游地质文化扎根于地质环境,融于地质遗迹、自然人文资源和乡村文化.本文经地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旅游地质文化,通过旅游地质文化探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地质文化村建设品质,充分落实"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建设定位,促进区域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传播普及,带动区域休闲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地质文化地质文化村内涵探析青藏高原东岔村

    K2O-SiO2图解的岩石系列划分问题

    张招崇
    1413-1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