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陈建勇

双月刊

1009-265X

att@zstu.edu.cn

0571-86843150/3151/3152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技术/Journal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理工大学主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以现代纺织科技为重点,报道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墨烯/聚丙烯腈皮芯结构纤维成型构筑及功能性

    崔瑞祺商元元李娟鹃张浩...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新型复合纤维材料,提出以石墨烯为导电基材一步法构筑导电纤维的研究策略,采用微流控湿法纺丝工艺制备石墨烯/聚丙烯腈皮芯结构复合纤维,探究皮层和芯层纺丝液流量对石墨烯取向排列、纤维导电和电热性能影响规律。通过微观形貌观察发现,复合纤维皮层石墨烯取向随着纺丝液流量的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皮层流量为0。10 mL/min时石墨烯取向最佳。高度取向的石墨烯赋予复合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使复合纤维的强度和电导率分别达到241。38 MPa和3。94 S/cm。在4 V电压下,复合纤维表面的温度达到约48。3 ℃,热响应速率为2。0 ℃/s。研究表明通过调控不同的皮芯流量,调整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可以成功制备出以石墨烯为基材的复合导电纤维。研究结果可为石墨烯复合加热纤维的开发提供参考。

    石墨烯微流控湿法纺丝导电纤维电加热性能

    核壳结构PEDOT:PSS/SA@Mxene复合纤维及其吸波性能

    徐文玉王慧雅朱曜峰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吸波纤维制备工艺复杂、力学承载性差、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以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和海藻酸钠(SA)的复配液为纤维壳层纺丝液,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Ti3C2Tx MXene)分散液为纤维芯层纺丝液,通过同轴湿法纺丝一体化成型工艺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EDOT:PSS/SA@MXene(PA@M)复合纤维,并对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构、力学特性及电磁参数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组分调控和结构优化,PA@M复合纤维可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纤维最大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63。12±2。56)MPa和(23。28±1。67)%;当芯层分散液的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所制备的PA@M复合纤维具有最优的吸波性能,其最小反射损耗可达-63。39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20 GHz。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性能吸波纤维的设计、制备提供新思路。

    复合纤维核壳结构吸波性能Ti3C2TxMXene湿法纺丝

    基于自感应复合纤网的真空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固化过程原位监测

    刘帅钟之豪王馨雨戴宏波...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对复合材料加工固化全过程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以高孔隙率玻璃纤维非织造布为传感骨架、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为导电纳米颗粒,采用超声雾化喷涂工艺,构建了一种高扩展的压阻型CNT非织造复合纤网(C-GNS)。在复合材料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成型固化过程中,实时采集C-GNS的电阻响应并建立其与树脂基体固化行为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纤网具有缠结、松散的多孔网络结构,能与树脂充分浸渍,并实现对树脂固化过程的关键相转变点(固化起始点、凝胶点、完全固化)精准高效地原位监测,C-GNS的过程电阻增益因子达80%。研究结果为复合材料VARTM成型加工制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固化监测手段,进一步拓展了自感应非织造复合材料的多功能应用。

    多功能复合纤网超声雾化喷涂树脂固化原位监测多壁碳纳米管压阻响应

    基于PET-CNT自感应复合纤网插层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结构监测一体化响应

    钟之豪刘帅王首浩戴宏波...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避免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C)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局部分层损伤造成灾难性整体失效,采用高孔隙率、薄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非织造纤网构筑PET-碳纳米管(CNT)自感应复合纤网插层,再将插层嵌入玻纤增强体层间一体成型,在改善GFRC层间性能的同时,对其结构健康状态进行原位、实时、在线的无损监测。结果表明:PET-CNT复合纤网改性GFRC的起始断裂韧性和扩展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86%和48%,有效提升了GFRC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另外,在裂纹扩展阶段,PET-CNT复合纤网插层的电阻变化率增益因子高达270%,表现出了极高的层间裂纹监测敏感性。研究结果为提升GFRC力学性能并实现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一种集成结构增韧-监测功能一体化的新型非织造复合纤网插层,也为提升GFRC全寿命周期稳健性提供了一种结构优化方法。

    非织造纤网自感应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插层增韧增韧-监测一体化响应结构健康监测

    纺织品的人工加速铁矿化及其相关结构性能

    贾瑞郑海玲贾丽玲傅建聪...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化是考古纺织品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纺织品文物矿化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但是文物的独特性和样品数量的有限性阻碍了纺织品矿化研究的进展,这使得人工模拟纺织品矿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民国时期的生绢和熟绢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织物缠绕在锈化铁片上,置于高湿度环境中,使用0。01 mol/L氯化氢溶液作为促进剂进行矿化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力学试验机、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对矿化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经铁矿化6个月后,样品中颜色较深的区域中出现针铁矿/磁铁矿等铁的混合氧化物,样品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也发生改变,表明样品中的部分有机物被混合氧化物取代发生自身矿化,同时样品表面被氧化物覆盖发生预矿化。研究分析了矿化过程中铁元素对纺织品的影响,其结果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纺织品早期矿化作用机制的理解。

    考古纺织品矿化模拟矿化稳定同位素技术

    应用稳定扩散模型的蓝印花布单纹样自动生成

    冉二飞贾小军王子祥谢昊...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印花布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传承创新意义。为了自动生成蓝印花布新纹样,提出一种端到端的蓝印花布单纹样自动生成方法。针对蓝印花布的抽象风格和小数据集问题,改进动态低秩自适应算法(DyLoRA),提出了新的参数分解法来提高参数矩阵的秩,从而实现对稳定扩散模型的微调,最后将稳定扩散模型的语义信息与承载蓝印花布风格的DyLoRA模块结合,并利用控制网络(Controlnet)控制图形结构,自动生成蓝印花布新的单纹样。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蓝印花布纹样生成实验,并与原始的DyLoRA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DyLoRA微调和Controlnet控制的模型能通过文本信息自动生成新的单纹样,且主观性上与原始风格最接近,有助于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

    蓝印花布深度学习动态低秩自适应稳定扩散模型单纹样纹样生成

    融合空间分割注意力的织物材质识别方法

    南科良靳雁霞王松松王婷...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神经网络检测织物材质精确度低、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空间分割注意力的织物材质识别算法。首先对多种材质的织物风吹视频进行分帧处理,得到织物图像。接着进行数据预处理,并采集织物图像的时序信息,利用欧氏距离计算织物图像中同一像素点在时间前后的位移量,将织物图像进行区域划分。将处理后的图像输入到注意力网络中进行特征提取,采取深度可分离卷积(DSC)替代普通卷积,以减少网络参数与计算量,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然后在每个卷积层后引入空间分割注意力模块(SPAM)来增强重要特征,防止特征图信息丢失过多,提升网络精度。最后通过全局平均池化层和softmax层实现织物材质的识别。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织物材质识别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织物材质进行分类识别,准确率达到93。9%,单张图片检测时间为83。14 ms,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时性。

    织物材质识别空间分割注意力模块区域划分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可分离卷积

    基于等上浆率上浆技术的浆纱质量指标建模与应用

    陆浩杰金恩琪李曼丽周赳...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构建一个能够综合评估浆纱质量的评价体系,选用淀粉、聚乙烯醇(PVA)和改性槐豆粉3种浆料,使用电容式上浆率检测系统来实现等上浆率上浆,在单纱上浆机上对棉纱上浆;将熵权TOPSIS模型引入浆纱综合质量评价中,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各方案与最优理想点之间的贴近度,并据此对各个方案进行排序。结果表明:采用细度为38。6 tex的棉纱、含固率为3%的PVA、上浆速度为100 m/min、上浆率为4。9%的上浆方案时,浆纱综合质量最优;使用同种浆料、不同细度的棉纱上浆时,粗支的浆纱质量更优;等上浆率条件下,采用PVA制成的浆纱质量优于槐豆粉浆料和淀粉浆料。等上浆率上浆技术和熵权TOPSIS模型为浆纱综合质量评价、新型浆料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等上浆率上浆电容式上浆率检测系统改性槐豆粉浆料熵权TOPSIS模型MaxwellGarnett模型

    靛蓝牛仔布湿摩擦牢度提升工艺及机理

    宋佳薇杨书伟余志成黄敏...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靛蓝牛仔布湿摩擦牢度低、品质较差等行业共性问题,通过强化牛仔布前处理工艺、调控靛蓝隐色体状态的方式提高靛蓝染色的透染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固色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前处理和染色工艺参数,并选用分子量相对较大的聚氨酯类固色剂B进行处理,可使靛蓝染色湿摩擦牢度提升至3级,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其中,优化的前处理工艺为:精炼剂A 10 g/L,烧碱20 g/L,95 ℃处理30 min;染色工艺为:保险粉18 g/L,二氧化硫脲1 g/L,烧碱10 g/L,渗透剂WET6g/L;固色工艺为:固色剂B 60 g/L,160℃焙烘120 s。靛蓝牛仔布湿摩擦牢度的提高,可拓宽牛仔布的应用范围,并促进牛仔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靛蓝牛仔布染色K/S值耐湿摩擦牢度聚氨酯类固色剂

    基于SAM模型的西装领设计尺寸测量方法

    彭周艳马玲苏慧敏潘怡婷...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服装内部轮廓线对比度低、提取特征点和完整轮廓困难,导致图像内部尺寸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AM模型进行部件分割提取内部尺寸的方法。首先通过SAM模型分割西装领部件,然后将西装领部件近似多边形并利用LSD算法修正多边形,最后建立西装领结构模型并结合像素比例提取设计尺寸。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成衣图像中提取西装领款式结构图并输出相关数据,实验测量结果与测量软件相比尺寸的绝对误差在0。02~0。74 cm之间,角度的绝对误差在0。02°~0。27°之间;与实物测量相比,尺寸的绝对误差在0。05~1 cm之间,角度的绝对误差在0。06°~0。68°之间。该方法提取的西装领细部尺寸可为制版师提供数据参考。

    西装领服装部件分割SAM模型LSD算法款式图提取尺寸测量